日本政府应对日元升值的政策方法及对中国的启示[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8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直到70年代初第一次日元升值日本经济的增长速度才开始放缓。从1971年的第一次日元升值开始,日本共经历了四次日元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升值,第1次:从1971年7月的1美元=360日元开始到1973年7月的外币市场平均价1美元=264日元。第2次:从1975年12月的1美元=306日元开始到1978年10月的1美元=184日元。第3次:从1985年2月的1美元=260日元开始到1988年5月的l美元=124日元。第4次:从1990年4月的1美元=158日元开始到1995年4月的1美元=79。75日元。
   这四次日元升值关于战后日本经济产生了深远的...

引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直到70年代初第一次日元升值,日本经济的增长速度才开始放缓。从1971年的第一次日元升值开始,日本共经历了四次日元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升值,第1次:从1971年7月的1美元=360日元开始到1973年7月的外币市场平均价1美元=264日元。第2次:从1975年12月的1美元=306日元开始到1978年10月的1美元=184日元。第3次:从1985年2月的1美元=260日元开始到1988年5月的l美元=124日元。第4次:从1990年4月的1美元=158日元开始到1995年4月的1美元=79。75日元。
   这四次日元升值关于战后日本经济产生了深远的作用,是探讨日本经济时必须要了解的。而日本政府在这四次日元升值中,采取了先默许接着又通过市场干预等方式防止过快升值的汇率政策以及“双松”的金融财政政策。这些政策关于日本实体经济以及日元汇率都产生了作用。当然,这些作用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从这些政策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有借鉴意义的经验教训,这关于面临人民币升值的中国政府来说,具有参考价值。
   本文将首先简要回顾四次日元升值的背景,接下来按汇率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分类来总结和探讨日本政府的应对政策,并对政策进行效果略论,从中得出其应对政策的经验教训,最后通过日元升值和人民币升值的比较,得出对中国应对人民升值的启示
   绪论部分首先简单概括了本文的大体内容及实践意义,然后列举了国内外主要学者关于日元升值和人民币升值的主要观点,并进行了简单评析。通过总结,本文发现大部分学者认为90年代日本经济的萧条是日元升值所致,而只有少部分人认为日本政府的政策是经济衰退的根源。关于日本政府应对政策的系统总结和效果略论更是寥寥无几,本文希望在这一方面有所有突破。
   第一章回顾了四次日元升值的背景,简单阐述了当时日本国内外的经济形势以及日本所面临的货币升值压力。通过略论发现,这四次日元升值时,巨额的贸易顺差是日本面临升值压力的最主要原因,特别是美国对日元升值以及要求日本进一步开放市场施加了巨大压力。而日本自身经济实力的壮大也使得货币升值成为必然。
   第二章首先按照汇率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顺序回顾了四次日元升值时日本政府的政策方法,并对其特征及作用进行阐述,然后借助“三元悖论”“蒙代尔-弗莱明”理论等对这些政策进行了效果略论。本章是论文的重点,只有探讨了日本政府的政策方法的特征及其效果,才能进行具体的定性略论。
   战后,日本长期实行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保持1美元=360日元长达20年之久,但是伴随着“尼克松冲击”以及世界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到1973年日本也不得不过渡到浮动汇率制度。这期间日本政府为了稳定汇率和缓和升值萧条,而采取了“双松”的宏观政策,但是由于过于注重汇率的稳定,缺乏灵活性,使得这些宏观政策受到了制约,没能及时调整,最终发生了通货膨胀,加上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日本长达二十几年的高速增长在第一次日元升值后的1974年终止。此次的日元升值虽然关于日本经济带来了不利作用,但是从日本的经济实力来看,日元确实被低估,这次升值是其价值回归的结果,而1974年的恶性通货膨胀更多是日本政府的政策失误所致。
   第二次日元升值时,日本政府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坚持货币政策的目标应该是物价稳定,贸易收支的均衡应该通过汇率来调节。所以,在1976年日本经济好转之后,日本政府及时上调了贴现率,没有长时间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另外,经历过第一次日元升值以及石油危机的打击,日本公司开始致力于产业结构升级和贸易结构的调整,使得日本公司的竞争力大增,这也使日本成为第一个走出石油危机困境的发达国家。
   进入到80年代,特别是广场协议后的第三次升值期,美国对日元的升值施加了强大的压力,日本政府为了缓和日美贸易摩擦而被迫同意日元的升值,1985年9月22日,美、英、德、日、法五国达成“广场协议”,日本被迫提出同意日元升值10%~20%。大幅度的升值确实对日本经济造成了一定冲击,但是已经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日本,其公司竞争力和抗冲击能力已经今非昔比,事实上,日本1986年的“日元升值萧条”是短暂的,当年底日本经济即已开始恢复并进入所谓的“平成景气”。但是日本政府过于害怕日元升值的作用,为了稳定汇率和抵抗升值萧条,而多次降低贴现率,财政上出台经济刺激政策,长时间保持了“双松”的宏观政策,加上金融自由化脚步过快,大量的国际资本涌入,在实体经济缺乏投资机会的情况下,这些过剩资金进入股票房地产市场,最终形成了“泡沫经济”。在发现“泡沫经济”之后,日本政府又过快地收紧银根,导致泡沫迅速破灭,经济进入“平成萧条”。
   90年代初,日本国内经济萧条,内需以及政府支出都无法消化其在泡沫经济期间的过剩投资,于是出口成了主要途径。日本的贸易顺差又开始增加,此时爆发的墨西哥金融危机,使得大量美元流入国际金融市场,于是美元开始贬值,日元开始了又一轮升值。与之前几次不同的是,此次日本政府的宏观政策发挥的影响很小,由于泡沫经济期间的大量坏账,日本金融机构陷入经营危机,日本政府多次降低贴现率,陷入流动性陷阱使得货币政策面临失效。日本政府又多次启动综合经济对策,扩大支出,但是收效甚微,还加重了日本政府的财政危机。为了阻止日元大幅度升值,日本政府不得不多次入市干预。
   在这四次升值期间,日本政府为了汇率稳定都进行了入市干预,但是并没有从根本没有改变汇率走势,而由于“J曲线”效应的存在,日元升值也没有达到预期的平衡贸易收支的目的,反而一度增加了贸易盈余。
   根据三元悖论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略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只要有资本流动,日语论文题目,货币政策就会失效;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有资本管制时财政政策效果得到加强,资本自由流动时,财政政策效果削弱,而货币政策则不管资本流动性如何都有效。
   由此可知,在第一次日元升值时,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日本,货币政策效果并不明显,还造成了流动性过剩。而进入浮动汇率制度之后,特别是金融自由化开始,资本流动性大大提高,财政政策的效果减弱,而货币政策效果增强。但是,由于过于看重汇率稳定以及汇率关于贸易收支的影响,日本政府试图通过货币财政政策来达到稳定汇率的目的,这使得日本的宏观政策受到制约,不能及时根据经济形势调整,失去了其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影响,并导致了泡沫经济。而由于日本的短期资本市场不完善等原因这些政策也没有起到稳定汇率的影响,在第四次升值时,更是面临失效的窘境。
   最后在前几章基础上首先总结了日本政府应对政策的经验教训,包括宏观政策反应过度,调整时机失误,缺乏自主性,屈从于国际压力等等;接着回顾了人民币升值的背景,并与日元升值情况进行了比较,从中得出了一些有益借鉴。人民币汇率从2017年汇率改革之后,不断攀升,而其升值背景,包括国内外形势,宏观环境,金融体系等都与当年的日本有着相似之处,当然人民币面临的经济环境更为复杂,而中国在世界的经济地位也不同于日本,中国政府的态度也与日本有着很大区别。这些差异使得中国政府可以从日元升值的经验中吸取很多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