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是当今日本文坛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自1980年代以来,村上春树小说探讨方兴未艾。纵观当前已经取得的探讨成果,村上春树小说的时空艺术虽已有论及,但仍存在很大的探讨空间。本文以时间和空间作为探讨视角,援用叙事学、心理学、文化学以及哲学等方面的时间和空间理论,考察村上春树小说的时空艺术以及作家对存在与时空的思考。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主要部分构成。正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关注时间,下篇聚焦空间。 绪论部分简述了村上春树的生平和创作,整理综述日本和中国大陆的村上春树小说探讨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探讨村上春树小说... 引言:
村上春树是当今日本文坛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自1980年代以来,村上春树小说探讨方兴未艾。纵观当前已经取得的探讨成果,村上春树小说的时空艺术虽已有论及,但仍存在很大的探讨空间。本文以时间和空间作为探讨视角,援用叙事学、心理学、文化学以及哲学等方面的时间和空间理论,考察村上春树小说的时空艺术以及作家对存在与时空的思考。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主要部分构成。正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关注时间,下篇聚焦空间。 绪论部分简述了村上春树的生平和创作,整理综述日本和中国大陆的村上春树小说探讨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探讨村上春树小说时空艺术的可能性以及本文的探讨路径。 上篇包括第一至第三章。第一章援用叙事学的时间叙事理论,分别剖析了村上春树的第一人称回顾性小说《挪威的森林》、《斯普特尼克恋人》和《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以及以顺叙为时序框架的小说《天黑以后》,揭示了村上春树在这几部小说中所应用的时间叙事策略:第一人称回顾性小说中呈现出“预言性预叙”和“环形时间”的模式;《天黑以后》中出现了“倒置的时间”的模式;“过去”和“倒叙”相结合的人物讲述行为体现出作家对存在与时间的“后视镜”式思考。 第二章主要关注村上春树小说所反映的心理时间观。首先,村上春树在小说群中塑造了一种类型人物--认为“属己的价值时间”已经在过去停止的人物,这反映出人的存在与时间的乖离,推重了心理时间中内涵的“属己价值”,但其臆病式的认同割裂了当下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其次,在“鼠之四部曲”中,村上春树主要采用了互文和陌生化的叙事策略描述鼠和“我”对时间的心理意识。鼠看到的是人在终极意义上为时间所困的“虚无性”,最终选择了自杀,抗拒了现代化进程;而“我”凭借对钟表时间时刻保持意识,最终体认到自我在当下的存在感。两者的结局反映了心理时间与钟表时间之间的对峙。 第三章研讨了村上春树小说中的“功能性时间”。首先,通过评述加藤典洋对《且听风吟》的故事时间龃龉问题以及对《挪威的森林》中二次虚构的故事时间进行的追索,可以发现这两部小说的“伪时间”问题都反映出“时间的他者化”这一特征。其次,通过略论《寻羊冒险记》、《奇鸟行状录》和《海边的卡夫卡》中历史文本的介入形式与小说的故事时间、叙事时间以及与读者之间的联系,可以发现小说中某一人物讲述亲身经历的历史事件的故事时间,或者读者阅读历史文献资料的时间都成为获取“寓言”的时间,其目的在于连接小说中的历史和现在,揭示历史之于现在的寓意,小说中的历史也体现出“时间的他者化”的特征。 下篇包括第四至第七章,共四章。第四章主要略论村上春树小说中的实体空间--都市空间、家与旅馆。首先,村上春树在小说中描写了主人公记忆中的风景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步消逝,并把新生的现代化都市风景作为集合体进行描写,借此表达了人与风景的断裂,映衬出小说主人公身在景内,心在景外(游走在社会边缘)的生存状态。与此同时,村上春树还刻画了消费主义文化氛围,并反映了主人公的生活悖论“享受/嘲讽”。其次,村上春树小说中的家的意象表现为父母“缺位”,人物构建新家失败,因此人物自娱自乐,并在与家最为近似的空间--旅馆中寻觅“家”的精神代偿,甚至在“意识性旅馆”中企求解决家庭问题。家与旅馆的联系反映了高度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一种常态生存范式:彷徨在“家”与“别处”临界的夹缝之中。都市空间、家和旅馆都共同折射出小说人物在实体空间中游离彷徨的状态。 第五章着眼于小说中的虚化空间,主要包括“异界”和音乐空间。“异界”映射小说人物精神世界,是象征化、隐喻化和寓意化的空间。“异界”在小说中既表现出破坏性又表现出救赎性,揭示了人的自我存在的混沌状态。“异界”终究只是自我对话的空间,而并非精神家园。音乐文本的介入是村上春树小说的一大特色。音乐文本介入的形式包括:穿插歌曲名和歌词辅助叙述;重复使用同一歌曲标记类似场景;以同一歌曲结构文本。音乐文本的介入营造了特殊的音乐叙事空间,包括小说人物的精神空间、交流空间和“仪式”空间。与此同时,还在小说文本和读者之间催生了交流互动,拓展了小说文本的阅读空间。 第六章剖析村上春树小说中桥接现实与虚幻的空间--“第三空间”,包括身体以及井、森林和镜子等。村上文学的“身体叙事”并置了“言说自我”的身体、“隔离自我”的身体和“通往异界”的身体,但在整体上却表现出了“由外向内”的关注倾向。其“身体叙事”采用了明晰的空间构型,揭示了灵与肉既包含又脱离,身体与现实世界和“异界”既并置又交错,由此折射出现实世界貌“大”实“窄”,人不得不向内面世界和“异界”寻求真实的存在感这一生存困境。井、森林和镜子是引领小说人物进入探究自我的未知世界的重要空间。从这三个空间的选择设置以及对其特质的艺术性活用,可以窥见村上春树从本源上思考人的自我建构的倾向。 第七章聚焦于小说文本结构形式空间与主题生成的联系,主要对典型著作《挪威的森林》的“模仿式复调结构”和《天天移动的肾形石》的镶套结构进行略论。在《挪威的森林》中,村上春树通过先后设置和消解五组人物三角联系,并结合“叙述自我”对人物死亡所进行的两次预叙,从而从多个侧面表达同一个主题--人宿命式地行走在“失去/发现”这一人生背反性的轨道上。《天天移动的肾形石》以主人公的情感问题为载体,通过镶套式的三个叙述层次之间的相互消解和建构,日语论文范文,形成了村上文学中“迷失—寻找—迷失”这一常见的循环模式与“父亲的缺位”这一常见的意象之间的交汇,从而产生“迷失—寻找—消解(‘父亲的缺位')”的模式。小说由此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反叛性”和“消解性”。 结语部分归纳了村上春树小说时空叙事的艺术特征以及小说所反映出的作家对存在与时空的思考。时间叙事的艺术特征包括:多用带有主题建构意图的预叙;多用个体讲述形式进行倒叙,带有自我疗伤,自我认知的价值取向;采用陌生化技巧;时间的空间化。空间叙事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五点:对空间的多重区分建构;对空间的“叙述者化”艺术处理;对“异界”的建构;对文本结构形式空间的艺术性应用;空间的时间化。村上春树在小说群中同时描述了人的存在与时间之间的两种联系:“后视镜”和“匣子里的时间”,反映出作家对存在与时间的总体观点是:信赖过去,桥接现在,悬置将来。他还在小说中描述了外部世界“风景”的丧失,内部世界的混沌性以及身体中灵与肉的相互离脱悬置,反映了人的“匣子化”存在:在外部世界中,人既存在又不存在。村上春树小说的魅力不只在于语言和内容,而更在于其置换意义以反思存在的思维模式的“魔力”。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