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教育中,母语的知识对同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作用被称为母语干涉。比如,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对同样使用汉字的日语动词的自他性,经常以汉语习惯来判断。而同语动词的自他性等问题又与日语使役表现紧密关系,所以日语学习者经常在使役表现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错误的发生?除了学习者的练习不够或教师的指导不当等因素之外,可以认为母语干涉是关键所在。因此如何通俗易懂地教授使役表现,如何使学习者排除母语在日语使役表达层面对日语的干涉,成为摆在日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 在传统的日语教育中,往往只注重句... 引言: 日语教育中,母语的知识对同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作用被称为母语干涉。比如,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对同样使用汉字的日语动词的自他性,经常以汉语习惯来判断。而同语动词的自他性等问题又与日语使役表现紧密关系,所以日语学习者经常在使役表现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错误的发生?除了学习者的练习不够或教师的指导不当等因素之外,可以认为母语干涉是关键所在。因此如何通俗易懂地教授使役表现,如何使学习者排除母语在日语使役表达层面对日语的干涉,成为摆在日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 在传统的日语教育中,往往只注重句法结构,单纯教授使役表现的语义及句式。但是为了彻底地了解使役表现,必须从语义构造中追求其根源。因为句法结构与语义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 另外,作用语义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动词的自他性,然而随着非对格性理论被介绍到日语来以后,日语的自他动词分类发生了很大变化。即,传统的分类中将自动词笼统地归为一类;但非对格性理论认为,非对格自动词与非能格自动词的性质有很大异同,应该将自动词一分为二。所以,有必要从非对格性这一新观点出发,重新研讨日语的使役表现。 因而,本论文的主旨就在于从非对格性出发,以使役表现的语义结构为基础,逐步研讨句法结构的一系列问题。 第一章为序,即问题提起部分。以日语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为中心,说明研讨一种新的容易被接受的教学措施的必要性。 第二章介绍先行探讨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介绍了影山太郎的非对格性学说,然后简单概括了以早津美惠子为代表的对于使役表现的学说。 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中,首先从行为连锁研讨非对格性的根源,日语论文题目,接着介绍语义结构与句法结构的关联。介绍本论文以语义结构为基础,探讨句法结构的措施。 第五章,以非对格性为基准,将同语动词划分为:非对格自动词,非能格自动词和他动词三类。 第六章与第七章是本论文的重点。第六章从上位事象--连锁看役使表现。非对格自动词和其他两类动词的区别在于是否存在连锁。在语义结构中连锁决定役使表现的动作主体是否存在。因此,不包含(行为)连锁的非对格自动词的役使表现,动作主体不存在,依靠自然力量发生变化,或达到某种状态。而在包含(行为)连锁的非能格自动词和他动词的役使表现里,(行为>连锁的主体成为有意志的进行动作的动作主体。而在句法表现中,(行为)连锁的主体是(役使影响)的对象,动作主体便成为助动词“せゐ·させゐ”的内项。从而,在非能给自动词的使役句中,动作主体用“を”格表示,而在他动词句中,为了避免“双重ヲ格”,经常用“に”格来表示动作主体。 第七章研讨下位事象对使役表现的作用。在下位事象中,以变化发生前对象是否已经存在为基准,再次将非对格自动词与状态变化他动词分为两类。即,变化发生前对象已经存在的第1种动词,以及变化发生前对象不存在的第2种动词。因为变化的对象在使役句中将成为使役对象,所以,第1种动词的使役对象是确保存在的,而第2种动词的使役表现不能成立。在句法结构中,第1种动词的使役对象用“を”格表示。 最后是本论文的总结。本论文从非对格性的角度研讨了日语的使役表现。一方面证明了非对格性在日语语法探讨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为日语使役表现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措施。即从日常生活中人们最基本,最易懂的行为连锁出发,逐层深入地向学习者教授使役表现的语义结构及语法结构。希望以非对格性为切入点对日语使役表现的探讨,能为今后的日语教学提供一点思路。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