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复交后日本政界中国观的演变(1972~2017年)[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8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本文以中日复交后日本政界人士中国观演变为探讨对象,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和对外政策略论的认知视角、历时性和共时性相结合的史学探讨措施、宏观论述与个案略论交叉的方式,全景式地展现中日复交后日本政界人士中国观的演进轨迹。
   本文结合日本政界人士对华认知的基本特征,将日本政界人士中国观的变迁划分为冷战(1972-1992年)和后冷战(1993-2017年)两个时期,进而又将其细化为四个阶段,即:1972-1978年,日本政界经过激烈争论和博弈,作出了“择中弃台”的决断,在两国联系恢复期,初步完成了由“敌人”角色向“朋友”角色的转变;1979-1992年,日本政界...

引言:

本文以中日复交后日本政界人士中国观的演变为探讨对象,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和对外政策略论的认知视角、历时性和共时性相结合的史学探讨措施、宏观论述与个案略论交叉的方式,全景式地展现中日复交后日本政界人士中国观的演进轨迹。
   本文结合日本政界人士对华认知的基本特征,将日本政界人士中国观的变迁划分为冷战(1972-1992年)和后冷战(1993-2017年)两个时期,进而又将其细化为四个阶段,即:1972-1978年,日本政界经过激烈争论和博弈,作出了“择中弃台”的决断,在两国联系恢复期,初步完成了由“敌人”角色向“朋友”角色的转变;1979-1992年,日本政界基于安全上防范苏联、经济上拓展中国市场、情感上弥补战争负债等因素,奉行对华“建设性接触”理念,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现代化经济建设采取了积极合作态度;1993-2017年,随着冷战结束,日本政界的中国观分歧扩大,积极的对华认知与“战略性防范”观念交错,“中国威胁论”等对华防范意识潜滋暗长,政界人士对华身份的认定向“竞争对手”方向演进;2017年后的小泉内阁时期,日本政界既视中国为发展“机遇”,又将中国看作“挑战”,其对华认知表现出空前的矛盾性。其后,中日联系大有改善,但还不能说日本政界的对华认知有了根本性改变。总体而言,日本政界的对华认知中重视合作和强化竞争的两个侧面兼具,日语论文范文,体现出较为典型的洛克文化状态。
   本文指出,中日复交以来,在冷战向后冷战时代的演变的国际大背景下,日本政界的中国观在基本观念、对象角色的认定、行动指针等不同层面的认知领域,前后发生了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从“友好第一”到“竞争对手”、从“建设性接触”到“战略性防范”的转变,其中“权力转移论”和“结构性冲突”等新现实主义理论和冷战思维方式,是制约冷战后日本政界人士客观而公正地审视中国崛起的最大障碍。
   本文还指出,从日本政界中国观的演变轨迹看,作用和决定其“变”与“不变”的因素复杂而多元。如果说国际体系和日本国内政治生态的变化、中国国家实力消长等是制约其对华认知的基本因变量,则“不变”的始终是维护和谋求本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