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知识经济要求加强经济运行过程中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实现经济活动的知识化转向;循环经济则要求以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循环经济作为解决人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资源之间内在矛盾的战略实践,成为21世纪经济增长的新途径和新的发展模式。构筑循环型经济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识和重要的战略选择,这是一条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日本政府面对21世纪的环境和资源压力,针对严峻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提...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知识经济要求加强经济运行过程中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实现经济活动的知识化转向;循环经济则要求以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循环经济作为解决人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资源之间内在矛盾的战略实践,成为21世纪经济增长的新途径和新的发展模式。构筑循环型经济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识和重要的战略选择,这是一条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日本政府面对21世纪的环境和资源压力,针对严峻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提出了建立循环经济的构想。2017年还把建立循环型社会提升为基本国策。将该年定为“循环型社会元年”,并颁布和实施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动基本法》等6部法学,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方法,标志着日本进入了推进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全面发展阶段。日本在推进建设循环型社会进程中理念先进,方法具体,效果明显。其中,完备的立法和严格的执法是根本保障。
略论与探讨日本循环经济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对我国实施循环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本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章简述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略论了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对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进行痛苦的反思后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它是人类对于社会发展问题的观念和认识的一次飞跃。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节约,强调资源的永续利用,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精神的体现,循环经济活动也正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可以这样说,发展循环经济也就是在实践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相同的。
循环经济是人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采用的旨在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且相关于传统的开环经济形式而言是一种闭环流动的经济模式,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使经济活动由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一线性流程转变成一个“资源→产品→再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内涵非常深刻。从本质上讲循环经济就是对传统线性经济的革命,是一种生态经济,也可以说是技术范式的革命。其核心是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不同层次、不同生产过程的以“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的行动(3R)准则基础上的。其中每一准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均是必不可少的。减量化准则属于输入端控制措施,其基本目的是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量流,以节省对资源的利用;再使用准则属于过程控制措施,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使等量的资源消耗获取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效能;资源化准则属于输出端控制措施,通过把废物再次加工变成再生资源加以利用,从而达到减少废物最终处理量,减少初次资源物质能量消耗的目标。综合应用“3R”准则,是资源利用的最优方式。
第二章介绍了日本的循环型社会的基本构想,日本循环经济的立法与政策,日本的新能源战略、日本的水循环经济。说明日本走向循环经济的道路,是主观因素与客观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日本战后“经济奇迹”曾付出过沉重的环境代价,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的大趋势下,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日本能源瓶颈问题的根本出路,垃圾和废弃物的回收处理是日本实施循环经济的最直接动因。
第三章略论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我国循环经济的立法与政策,我国能源资源的现有状况及压力,我国水资源的现有状况及压力。说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不能再依靠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的发展方式,而应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科技为依托,发展污染小、效率高的新能源和新资源,特别是快速发展水电、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使之成为我国未来能源消费的主要构成,以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四章通过我国与日本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略论,日本循环经济对我国的启示及借鉴,说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应从我国的国情考虑。主要体现在:发挥后发优势,借助循环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立法进程,建立循环经济法学法规和各项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市场制度、循环经济规范制度、循环经济激励制度、循环经济的核算制度;建立一个协调的管理体制;发展循环经济在优先领域有所侧重,使其向生态化转型;逐步建立循环经济技术与信息支撑体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意识,以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日语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