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关键词: 高职 法语 课程 评价体系 科学 发展 观 论文摘要: 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我国高校课程改革正朝着“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行。然而就高职法语课程评价体系来看,其近况依然呈现出重认知轻运用,重左脑轻右脑;可持续发展意识模糊、空泛化等诸多问题或弊端。在反思中重建,如何构建科学高效的高职法语课程体系?本文对此进行了研讨。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观演进的新阶段,也是21世纪我国各项事业战略发展规划和实施的指导思想。高职法语 教育 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到科学发展观的引领。20世纪90年代末启动的我国高职法语课程改革,打破了传统大学教育的束缚,确立了“以实用为主,以运用为目的”,重实践、重动手的发展理念,变革了我国高职传统法语教学重知识本位与 考试 中心的课程评价体系。然而改革发展至今天,高职法语课程评价体系是否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了呢? 一、高职法语课程评价体系近况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宗旨了吗?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宗旨,也是高职法语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的根本。因此,高职法语课程评价体系必须打破将学生物化或者知识容器的偏执做法,打破传统大学教育的学科本位,面向学生生活、实践、与未来职业要求,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语言技能、职业语言应用能力,凸显其生命意义。反思当下的法语课程评价体系,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评价目标中“人”的虚化。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法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称基本要求)的精神,法语课程教学目标应实现“三个一”,即打好一个基础——语言基础,掌握基本法语语言和一定的语法知识;培养一种技能——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提高一种能力——使用法语处理日常的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即在日常和业务活动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能力。具体说来,高职高专法语教学的目的是“经过180—220学时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法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法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法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课程目标是决定课程评价体系的重要航标,基本要求的提出强化了认知、技能教学和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这一趋势顺应了我国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 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基本要求认为应采用“高等学校法语运用能力考试国家级试题库”的命题进行检测。检测分A、B两级(含笔试和口试)”。且进一步说明:“语言测试在考核法语知识的同时,应着重考核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要做到科学、公平和规范。”其宗旨是非常明确的,即将知识本位转化为重实践、重运用的能力本位,为学生未来职业语言交际能力的形成奠基。然而,就其实施近况来看,这种以考试的媒介,以及格不及格的单一评价方式来评判高职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体制势必会使部分学生和教师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尤其是当过级成绩与毕业证挂钩时,教师和学生都会以做对试题,通过考试为基础,再去强化学生的听说及运用语言能力培养,从而又恢复到传统语言知识本位的课堂。就运用法语能力测试之后的专业法语课程教学来看,教师仍然没有脱离考级时代的桎梏,将学生视为专业知识的容器,传授大量的职业法语词汇、材料,而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面临的生活世界,以及其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随着过级压力的到来而慢慢变得虚化。 (二)评价内容中“人”的泛化。基本要求设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译”的训练达到语言基础能力和涉外交际能力的提高。运用法语能力考试也以相应的听、说、读、写、译题型考查学生相应的能力。然而,众所周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由五个因素构成:language knowledge and communicative functions(语言知识与功能);language skills(语言技能);learning strategies(学习策略);cultural awareness(文化意识);positive attitude to learning(情感)。很明显,以上语言能力的很多方面根本不可能通过纸笔考试来衡量。学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专业方向,有不同的学科背景、个性特点与思维方式,其个体的认知能力存在很大的异同,其对语言学习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听什么、读什么、写什么才真正实用、够用,几个听、说、读、写、译的试题很难测试出每个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全部。此外,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文化、语言、情感、学习策略的融合与运用更需要不断地实践才能完成,而这种单一考试的形式只会日益强化对法语语言知识的考查,强化学生对纯语言知识的了解情况,而不是考查学生的语用知识,忽视其能力与技能形成的过程,也就不可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基本要求所倡导的法语课程“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异同,又会沦为一句空泛的口号。 (三)评价实施中“人”的单一化。评价的实施直接作用着高职语言运用性人才培养的水平,从目前的实施状况来看,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仍然把握着语言评价的绝对话语权,处于评价的主体地位。基本要求强调打好语言基础是法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打好基础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准则,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并重;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运用能力并重。由此,引发一系列的思考,“实用为主”,谁实用?谁判定是否实用?“够用为度”,什么是够用?多少就够用?其判定标准是什么?谁来确定够用与否?在这样的反思中,不难发现,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只是评价多极主体中重要的一极。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实用与够用”的首要评判者来自学生本体,其衡量的重要依据是自己能不能在所面临的实践交际中表达自如。其次,市场与 公司 也拥有着相当的评判权,公司、市场需要什么样的语言运用型人才,对高职学生有着怎样的听说读写译要求,高职学生是否达到了这些语言要求,高职法语课程该如何应对这些职业需求,必须在课程评价的体系中听到来自公司与市场的声音。再次,是整个社会关于高等技术人才的语言要求。显然,目前的运用法语能力水平测试还不能完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趋势。 二、当前高职法语课程评价实现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与协调发展了吗? 全面与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两大重要特征,而高职法语教育需不需要培养语言运用的全面性人才呢?专才能否符合市场的要求呢?笔者以为,“全面”在这里并不是一个“量”的界定,并非要求学生语言的运用面面俱到、样样精通,而是一种理想与追求,高职法语教育的发展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协调的语言运用性人才,而不是只立足于培养听、说、读、写、译专项的专才、只懂语言知识不通学习策略与语言文化的专才、只懂商务而不通管理的专才。我们希望其在全面协调运用语言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职业语言技能,并非要求学生片面发展。基于这样的导向,反思当前的法语课程评价体系,其偏向仍然是明显的。 1 ,法语论文范文,法语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