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4-6 英文摘要 6-8 引言 11-17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2 (二) 国内外探讨近况 12-13 (三) 基本概念的界定 13-14 (四) 探讨思路和措施 14-15 (五) 主要创新之处和不足 15-17 一、列宁社会建设思想的形成 17-23 (一) 列宁社会建设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17-20 1. 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17-18 2. 应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18-19 3. 坚持以民为本的价值观 19-20 (二) 列宁社会建设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20-23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及体制化趋势 21 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双重后果 21-23 二、列宁社会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23-40 (一) 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 23-28 1. 构建以社会主义观为核心的社会价值体系 23-24 2. 构建以人民民主为保证的社会管理体系 24-26 3. 构建以和谐有序为特色的社会事业体系 26-28 4. 构建以以民为本为宗旨的社会保障体系 28 (二) 社会建设的基本途径 28-36 1. 社会价值体系建设:正视落后现实,俄语毕业论文,甘于战略退却 28-31 2. 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加快从“夺取俄国”到“管理俄国”的转变 31-33 3. 社会事业建设:开展科技和教育建设,稳步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33-35 4.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国家保险为主,保证人民基本生活要求 35-36 (三) 列宁社会建设思想的重要特征 36-40 1. 开放性:灵活应用唯物辩证法,指导社会建设实践 36-37 2. 务实性:立足实际,确定社会建设策略 37-38 3. 民族性:始终以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作为社会建设的宗旨 38-40 三、列宁社会建设思想的理论价值及现实启示 40-47 (一) 列宁社会建设思想的理论价值 40-43 1. 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0-41 2. 我国社会建设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 41-43 (二) 列宁社会建设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43-47 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43 2. 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坚定不移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43-44 3. 实行对外开放,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建设经验 44-45 4. 实现主体建设与社会建设的一致性 45-47 结论 47-48 参考文献 48-51 附录 51-55 后记 55-56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