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5-6 Abstract 6 导论 11-20 第一节 探讨背景及探讨意义 11-13 一、探讨背景 11-12 二、探讨意义 12-13 第二节 选题国内外探讨近况 13-17 一、国内探讨近况 13-15 二、国外探讨近况 15-17 第三节 论文结构与探讨措施 17-20 一、论文结构 17-18 二、探讨措施 18-20 第一章 制度、制度化理论与国家间关系 20-34 第一节 国际制度概论 20-25 一、国际制度的含义 20-21 二、国际制度的产生 21-22 三、国际制度的特征 22-24 四、国际制度的功能 24-25 第二节 制度化理论 25-30 一、制度化的含义 25-27 二、制度化的分类与衡量 27 三、制度化的动力 27-29 四、制度化合作 29-30 第三节 制度化与国家间关系 30-34 一、国家间关系制度化的必要性 30-31 二、制度化对国家间关系的影响 31-34 第二章 中俄关系制度化的建立与发展 34-51 第一节 中俄关系制度化的必要性 34-37 第二节 中俄关系制度化的发展阶段 37-42 一、叶利钦时期:酝酿建立与初步发展阶段(1992—1999) 37-39 二、普京时期:正式成型与稳步发展阶段(2000—2017) 39-40 三、梅德韦杰夫时期:不断完善与持续深化阶段(2017--) 40-42 第三节 中俄关系制度化的具体内容 42-51 一、政治领域的制度化建设 42-45 二、经济领域的制度化建设 45-47 三、军事领域的制度化建设 47-49 四、人文领域的制度化建设 49-51 第三章 中俄关系制度化的动力机制 51-67 第一节 国际社会制度化潮流的激励 51-55 一、国际社会制度化潮流的发展 51-52 二、对中俄关系制度化建设的作用 52-55 第二节 中苏同盟非制度化的历史反思 55-57 一、中苏同盟制度化建设的特征 55-56 二、对中俄关系制度化建设的启示 56-57 第三节 中俄关系制度化的国家利益驱动 57-61 一、中俄制度化的安全利益需求 58-59 二、中俄制度化的经济利益需求 59-60 三、中俄制度化的国际战略利益需求 60-61 第四节 中俄关系制度化的观念建构 61-67 一、中俄双方对制度化的历史认知 61-63 二、新时期中俄双方观念的转变与建构 63-67 第四章 中俄关系制度化的国际比较 67-86 第一节 中苏同盟关系的“非制度化,, 67-73 一、中苏同盟制度化组织机构的缺乏 67-69 二、中苏同盟机制中的领导人因素 69-70 三、中苏同盟双方的主体地位不平等 70-71 四、与中俄关系制度化的比较 71-73 第二节 独联体国家的制度耗散 73-78 一、独联体制度环境的“断裂” 73-74 二、独联体制度化的动力不足 74-76 三、独联体相应制度机制的缺乏 76-77 四、与中俄关系制度化的比较 77-78 第三节 美欧同盟关系的制度化 78-86 一、美欧同盟关系制度化的基础 79-80 二、美欧同盟制度化的“宪政主义”特征 80-82 三、美欧同盟新时期的制度转型 82-84 四、与中俄关系制度化的比较 84-86 第五章 中俄关系制度化的特征、成效与问题 86-101 第一节 中俄关系制度化的特征 86-91 一、制度化发展呈现明显的制度累积特征 86-88 二、制度化进程主要依靠双方高层领导推动 88-89 三、制度化动力由外部动力逐渐向内生动力转化 89-91 第二节 中俄关系制度化的成效 91-96 一、中俄两国的相互信任日益增强 91-92 二、中俄双方的信息沟通渠道日益顺畅 92-93 三、中俄双方的争端解决机制日益建立 93-95 四、中俄双边关系健康稳定地发展 95-96 第三节 中俄关系制度化存在的问题 96-101 一、中俄关系制度化的结构框架比较松散 96-97 二、中俄双方对制度化的重视程度有别 97-98 三、中俄制度化的经济社会基础较为薄弱 98-99 四、不同领域的制度化效果存在失衡现象 99-101 第六章 中俄关系制度化的前景展望 101-124 第一节 中俄关系进一步制度化面临的挑战 101-108 一、国家利益的多维性和动态性 101-102 二、美国因素的持续作用 102-104 三、经贸领域的滞后发展 104-105 四、中俄“双崛起”可能引发的竞争 105-107 五、“中国威胁论”的错误认知 107-108 第二节 中俄关系制度化的前景预测 108-116 一、中俄关系制度化结构的崩溃 109-111 二、中俄关系制度化的停滞不前 111-113 三、中俄关系制度化的继续完善 113-116 第三节 中俄关系进一步制度化的政策建议 116-124 一、进一步巩固中俄制度化建设的政治基础 116-118 二、进一步增强中俄制度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118-119 三、进一步夯实中俄制度化建设的社会基础 119-120 四、进一步加强政治领域机制的带动整合影响 120-122 五、进一步提高中俄两国各项合作机制的效率 122-124 结语 124-125 参考文献 125-132 致谢 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