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d-l-词族”的认知语义探讨
【摘要】“d-l-”词族是现代俄语中一个同源词族,该词族内部的词汇均有“长”的意象,以“长”为语源义,语音形式皆为д-л-,或д-р-,或т-л-,俄语论文范文,或т-р-,词汇意义相近或相通。通过对同源词族产生、发展壮大机制的探讨我们可得出结论,语言起源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口势语,即口腔动作姿态对客观事物的模拟。特定的口势具有特定的语音和心理意象,从而产生特定的语根,进而发展为一个庞大的同源词族。 【关键词】同源词族意象称名理据语源义 外语论文网 一、引言 同源词族是语言中历史形成的语音相近、语义相通的具有亲缘关系的词汇聚合。一个同源词族内部的词都是由一共同的语音基核发展而来,并具有相同的心理意象。本文所考察的俄语的“d-l-词族”,其词汇都是以“长”为心理意象和语源义,且语音相近、语义相通,当是由一个共同的原始语根逐步层层发展而来。 二、“声象”与意象图示 我国学者李海霞提出“声象”一说。“声象”指“声音对意义的象征影响,或云声音的象征义。在一种语言中,哪个声音表示哪类意义,常有一些固定的搭配关系,这就是声象。”(李海霞,2002,70页)笔者认为,所谓“声象”就是现代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示。“意象图示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和认知的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人的经验和知识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和关系之上的。”(赵艳芳,2001,68页)语言的词汇具有声音这一物质外壳,而语音在人类大脑中具有特定的声象,即特定的意象图示。具有同一声象词汇的集合称为“声象团”,也称为“词族”。(李海霞,2002,74页)笔者认为,同源词族由特定的心理意象即“声象”统摄,并由心理意象形成该词族统一的语源义,即称名理据。 本文拟对俄语“d-l-词族”的语义进行略论,并尝试揭示该词族的心理意象及称名理据。 三、俄语“d-l-词族” 笔者发现,现代俄语中有一系列词汇,它们的语源义都具有“长”的意象,其辅音形式大都为д-л-,或д-р-,或т-л-,或т-р-。这些词汇语音形式相近,意义相近或相通,均可视为有共同来源的同源词族。简便起见,我们将该词族称为“d-l-词族”。 前斯拉夫语词汇dъlь源于古印欧语词根dl-,意为“长的”。现代俄语中由其衍生出的词汇有: длина长度等一系列同根词,如длинный,долгий,длить,вдоль等等。此外,我们认为还有: долина山谷,有“狭长”的意象。 долбить凿,啄。Цыганенко对该词的解释是ударами делать в чём-либо углубление,即运动轨迹为在空间上穿越一定距离。 дыра孔,洞。Цыганенко认为该词与драть同源。笔者认为牵强。孔、洞的意象当是“长”,即运动轨迹为在空间上穿越一定距离。 дятел啄木鸟。源于долбить。称名理据同上。 долото凿子。其称名理据当是形状有“长”的意象,或其运动轨迹为在空间上穿越一定距离。 долг债务。该词源于古印欧语词根dlgos-,意为“长的”。所谓债务,就是“长期等待之物”。空间上的距离引申为时间上的长久等待,有“长”的心理意象。其一系列同根词如должный,должность等。 дорога道路。该词源于前斯拉夫语词汇dorga,意为“拖、拉”,其运动轨迹为在空间上穿越一定距离,有“长”的意象。 друг朋友。源于前斯拉夫语词汇drugъ,初始义为“同路人、旅伴,同行军的战友”,有“道路”的意象。称名理据和心理意象同дорога一词。有“长”的意象。 дёргать词源与称名理据同上。 дотла完全。该词源于固定组合до тьла。而名词тьло意为“底、底部,地基,土地”。“底”义的心理意象为运动轨迹由上至下,至某一点停止。 дно底部、底。源于古印欧语词根dhub-/dheub-,意为“降低,下降”。称名理据及意象图示同上。 дуло火山口,俄语论文题目,枪口,枪身,炮身。语源义为трубка,из которой при выстреле вылетают снаряды,即枪身、枪杆,有“长”的意象。 дупло树孔,孔,洞。源于印欧语词根dhup-/dheub-,意为“向下,深”。称名理据及意象图示同дно。 душ淋浴、淋浴器。源于拉丁语ductio,意为“引导、引领”。经由意大利语词汇doccia(意为“水管”)、法语词汇douche(意为“淋浴”),于19世纪传入俄语。如此追溯一下душ一词的词源,发现有“长”的意象。 此外,以下词汇,都具有“长”的心理意象。 тропа小路 трость手杖、树枝 тире破折号 трюфель块菌、蘑菇 тротуар人行道 труба管、筒 таран攻城槌 течь流,流动 тянуть拖、拉 тыкать插、戳 тугой勒紧的、绷紧的 трактор拖拉机 теле-印欧语中的前缀,表“遥远的”,“能到达远方的”。 四、词族形成的认知心理机制 我国清末民初学者章太炎认为:“语言者,不凭虚起。呼马而马,呼牛而牛,此必非恣意妄称也,诸语言皆有根。”(章太炎《国故论衡》,转引自杨光荣.2017,134页)“同一声类,其义往往相似”。(同上, 136页)每个同源词族都是由一个语音基核、即语根发展而来;其形成、发展、壮大的过程历经了相当长的时期。笔者认为,语根的形成当是在人类的童年时期,大约在5万-13万年前,即智人走出非洲之时(陈宝亚,2017)。此后漫长的岁月中,逐渐由语根发展为包含众多具有相同语源义的同源词族。同源词组从产生到发展壮大的过程,反映了人类童年期的认知心理,而人类童年期的认知心理与儿童的认知心理有巨大的相似。同源词族的形成,可以从儿童的认知心理特点中找到答案。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列•谢•维果茨基(1896-1934)经过对儿童的观察试验,指出,“在知觉中,在思维中,以及在行动中,儿童倾向于把最为变化多端的要素凭借某种偶然的印象结合进一种无连接的意象(unarticulated image)中去。”“关于儿童和成人来说,许多词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同样的意义,尤其是那些在儿童的习惯环境中涉及具体物体的词。”“儿童概念形成的这一阶段,可以称之为'意象'阶段。这一阶段表面上似乎“无组织”,事实上是“不相干的相干”,“反映了客观的联系”。(转引自杨光荣.2017,559页) 维果茨基认为,联想的复合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有重要影响。在给不同物体命名时,儿童把具体物体按照一种复合准则统合起来。例如,有一名儿童一开始用quah来指正在池塘中游着的一只鸭子,然后指任何液体,包括瓶里的牛奶;当他偶尔见到一枚钱币,也管它叫quah,然后任何圆的、钱币样的物体都叫quah。这是一种典型的连锁符合:每一种包容进来的新物体都与另一个要素有着某种共同属性,但这种属性经历无止境的变化。 对于词族的形成规律,维果茨基做了如下阐释: “在大多数情况下,新的现象或物体是根据非本质的属性来命名的,因此,名称并不真实的反应被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