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语俚语作为社会方言是全民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多存在于相对封闭的社会团体中。从产生过程来讲,俄语俚语包括三个术语:黑话、行话和罟语。从使用人群讲,俄语俚语包括学生俚语、青年俚语、行业俚语、军人俚语、封闭团体俚语,属于非标准语词汇。俄语俚语是一种非书面性的语言创新,是历史和文化的结晶,是词汇中客观存在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反映了一种现实,包括语言的身份异同、语言的发展方向、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俄语俚语;社会方言;身份异同 中图分类号:H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20-0183-02 俚语是指民间非正式的语句,地域性强,较生活化,通常用在非正式的场合,是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顺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从20世纪末开始,俄语俚语的探讨成为语言探讨的热点之一。探讨者普遍认为,俄语俚语是一种通常用于口头交际的言语,它存在于某些社会群体中,不具备独立的语音和语法体系,在词类上主要以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为主,且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群体的印记,反映着俄罗斯的社会和文化。 一、俄语俚语的产生和发展 大多数亚文化群喜欢从其常接触的语言吸取词汇,赋予新义,有些则借自外语,很少自行构词。因之,俚语的形成,一如其他词汇的变形、换义,采用隐喻、明喻、民间词源、语音改变、语义扩大、缩小语义、截短法、缩略词、褒义化、贬义化、转喻、提喻、夸张、外来语及为防禁忌而使用委婉说法等。 俄语是14世纪开始形成、17世纪才完成独立的民族语言,俄语俚语也出现得稍晚一些。俄语俚语起初只在特定的群体中使用,使用范围狭窄,因此,它被认为是不符合全民标准语规范的语言,不能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接受。语言界向来把语言分为标准语和非标准语。具体地说,在俄语教学界,长期以来都是以教授标准语,培养学生的标准语熟巧为目的。而非标准语成分,俚语之类的语言成分是有意识地被排除在教学内容之外的。当然,在正式场合,强调不要使用非标准语成分是必要的,但是除了正式场合的交际活动,人类生活中还存在更多的非正式场合的交际活动。在种种非正式交际场合中,非标准语成分的使用是很自然的,甚至是很普遍的现象。 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语言变化的快慢,取决于社会生活进程的节奏。当社会生活发生急剧变革时,语言(尤其是词汇领域)往往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前苏联时期,由于对标准语的限制太多,语言显得呆板,缺乏生气。苏联解体之后,受政治、经济等客观条件的作用,语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 “解放”。今天的俄语显得比过去生动,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俚语不仅在日常口语里,而且在大众媒体上也频频出现。经过大众媒体的传播,不知不觉中渗入到了俄语标准语语层,成为俄语口语学和社会语言学探讨的对象。20世纪俄语俚语的发展的三个活跃时期都出现在社会动荡时期,或是巨大变革时期。例如:十月革命胜利后(20年代初);解冻时期(50年代中期);苏联解体后(90年代初)。 在俄国文学著作中俚语就有大量的使用,18―19世纪俄国贵族社会使用一种特殊的俚语“雅语”,冯维辛、普希金等人的著作中也常常使用俚语。十月革命后,苏联处在激烈的社会变革时期,各阶层、各职业的集体中出现和使用大量的俚语,在当时的文学著作中都有体现,俄语俚语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俄语俚语体系 俄语俚语词汇也非常丰富,现有俄语俚语词二万多条收录在《新俄汉俚语词典》中。现举几个俄语俚语,зонтик原意:雨伞,зонтик с ручкой 笨拙的人,不走运的人,как рыбке зонтик нужен(нужно) кто\что 某人(或)某物完全没用,没什么用;зоопарк原意:动物园,法院大楼,难教育的孩子的专门学校, 带多个病毒的电脑;зуб原意:牙齿,牙医,ни в зуб галошей一无所知,зубов бояться-в рот не давать 如果怕困难,那就别干了,на одних зубах力气将尽时,只剩一点力气时。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不是单一的,是有变异的;变异又分为地方性的和社会性的变异,又分为社会阶层的变异(上层、中层、底层等),职业性的变异(教师、律师、医师、军人等各自的语域)和语用性的变异(在家里、在办公室、在讲堂上使用不同的语码)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第337页) 苏联期间,俚语“被认为是不符合全民标准语规范的言语,不能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接受”。所以,俄语词汇学中将俚语看作是“使用范围受限的词汇”。而实际上,俚语却随时可闻,随处可见。它为各行业、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使用。文学著作中甚至像普希金这样的大文豪的著作中也屡见不鲜。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出现了俚语蔓延的第三次浪潮,下自中小学生上至国家总统都在使用俚语。我们认为,俚语是人民群众的语言创造,是语言活力的具体表现,是民族语言丰富发展的源泉之一。在俚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部分俚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亡,另一部分则仍活跃在人们的言语中,逐渐向标准语过渡。 众所周知,大量英语词的引入是苏联解体后俄语的一大特点,它体现了欧美文化对俄罗斯语言的冲击,这种现象在俚语中尤为突出,“80%的青年人讲的是英语化的俚语”。因此,在从俄语标准语的语言单位进行变体而形成俚语成语的过程中,外来词的积极参与是很自然的现象。它反映了现阶段俄语应用中的一种“时尚”,即对外来词喜好的倾向,反映了年轻跟随时代潮流的心理。下面重点谈一下“青年俚语”。巴赫金认为作家使用青年俚语主要是塑造著作中的人物,这可以“加大文学内容的开放性,寻求各种纷繁复杂的文学因素的融合,如各类文体,各种语言(口语、俚语、行话、方言等),多种手法 (反讽、夸张、讽刺、幽默、调侃等)的相互联系”。青年人总是想尽办法地把自己同长辈们“对立” 起来。在现代青年人的言语习惯中,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言语自我化”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青年俚语变化快,极具不稳定性,但依然遵循社会语言学的规范,不同时期的俚语都会发生变革。青年俚语词汇的重要功能是填补标准语词汇内部的空缺,以保障青年人交际的需要。青年人使用青年俚语主要是为了显示言语的独特个性或小群体性。年轻人之所以使用“青年俚语”,是想借此来称谓那些自己生活交际圈中客观存在的,用标准语词汇难以表达的事物,并加入自己的语言评价词汇手段,使其语言更富有表现力。青年人想以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生活方式与长辈们区分开,创造自己的词汇体系。近几年来,青年俚语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广被运用,在报纸,杂志,电视电影中也频频出现。了解并掌握青年俚语对外国的俄语学者尤为重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公开性”和“新思维”的作用下,社会政治领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非正式”青年组织,他们当中的许多人试图创造自己的语言形式,把普及的青年习惯用语作为独立的语言单位补充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社会和语言层面上发生巨变的标准语体系当中,他们追求轻松的生活,崇尚时髦的东西,听西方的爵士音乐,创造自己的俚语。因此,青年俚语中出现了诸如 “торговля”, “проституция” 这样的新兴词汇。由此,很多方面也得到补充,例如:音乐,学习,感情,酒,毒品及时髦服饰。 报刊语言的变化总是与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形态相适应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形态会产生各具特点的报刊语言,而报刊语言一旦形成相对稳定的语体,又会反过来影响于社会形态。因此,记者一旦使用青年俚语,这些词汇便会迅速传播,使青年俚语冲出青年人的小圈子,同时也为青年俚语进入标准语创造了条件。随着俄罗斯的国情变化和社会语言学的发展以及青年俚语大范围的向俄语标准语的渗透,青年俚语探讨已经成为社会语言学探讨的新热点。 在俄罗斯,由于青年俚语被运用的范围逐渐扩大,它不仅被运用于日常口语,而且还频繁地出现在大众媒体。在当代文学著作及影视著作中,由于受过去“唯标准语”观念的作用,使得国外的俄罗斯学者在交流和理解方面受阻。因此产生了科学探讨这一课题的必要性。在中国国内,对该问题的探讨处于起步阶段,尚缺乏系统性。探讨青年俚语可以为中国国内的俄语教学,教科书的编写以及翻译提供直接的参考文献,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三、俄语俚语探讨的意义 任何一个时代都留下了与之相符合的语言,包括低下的语言。它们对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和民俗学家以及任何其他社会学家的探讨都具有一定的价值。修辞上低下的语言是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要了解时代的实质、体验时代的气息,要对一种语言变化发展的过程进行探讨,没有对其俚语的观察和略论是不完整的。所以,关于语言中一切有规律的变化,不应该仅仅以纯语言的眼光去看待,因为这些变化展现了社会发展的过程和趋势,是社会发展的表现。俚语象其他语言形式一样和社会是一对共变体,它在随着社会发展的同时,向人们展示着时代所特有的气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表现出了蓬勃的活力,其地位和影响也明显增强。 俚语是客观存在的,为了我国俄语工作的需要,我们要探讨这个客观存在。因为俄语俚语对俄国人来说可能比较易于理解,而对我们教或学的中国人来说,却比较困难。俚语作为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应得到应有的关注。对该领域的探究,不仅对语言整体探讨是必要的,而且也有助于对现代俄罗斯社会生活全景的全面了解,因此,类似的探讨不仅具有语言学的价值,同时也具有文化学的价值。掌握一定的俄语俚语有助于我们克服交际中的障碍。同时,俚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了解俄罗斯文化,理解俄罗斯人的思维方式,提高对俄语的综合鉴赏能力。从语言学习方面来看,学习俚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构词法知识,对俄语单词的记忆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丁昕.浅谈俄语俚语[J].外语探讨.1988,(3). [2] 王爵鸾.英语俚语及其风格特征[J].外语学刊,1991,(1). [3] 许高渝. 俄语俚语理据类型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2). [4] 赵为. 俄语俚语探讨举隅[J].外语学刊,2017,(6). [5] 丛亚平.论俄语俚语中的语言文化特征[J].山东外语教学,2001,(4). ,俄语论文网站,俄语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