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行为。任何隐喻使用者都是一定文化的载体,因此隐喻现象必然受到隐喻使用者所在言语社团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及历史背景等方面的作用。因此,隐喻带有鲜明的民族性。 外语论文网 关键词:隐喻 文化 民族性 一、隐喻的理解 当代隐喻探讨中,将隐喻意谓“概念系统中的跨领域映射”,即在目标语域与源语域之间的本体对应的映射。质言之,隐喻涉及人类感情、思想和行为的表达方式在不同但相关领域间的转换生成。这种映射或者转换生成都不是凭空发生的,它们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知识。隐喻创造者和接受者是一定文化的载体,属于某个特定的言语社团,受相应的民族历史、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的制约。 二、隐喻的民族性 1.隐喻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思维现象。在隐喻探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尽管存在众多的理论、观点和措施,但在下面一点上,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们已经取得了共识,即:隐喻是在不同事物间某种相似关系基础上所产生的心理联想的内容在语言层面上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就是说,隐喻是以人们在某种条件下所产生的相似联想为基础,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现象。 2.隐喻是一种文化行为。隐喻联想不单单是建立在物理特征相似的基础上,它是一个通过联想赋予新事物概念的心理过程,这些过程是在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实施的。既然人们的主观认识在隐喻的产生过程中有巨大影响,隐喻的形成与民族文化因素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不考虑文化因素,便无法解释两个不同的事物是如何在人的观念中联系起来,也无法解释人们对隐喻理解的深层机制。因此,文化因素是理解隐喻的前提,隐喻的使用和理解过程是一种文化行为。 三、俄语隐喻民族性的表现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隐喻在体验的心智与文化之间架起了一座语言之桥。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模式决定了这个民族的思维模式,而这种特定的思维模式又会决定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进而也就决定了这个民族选择什么样的隐喻来解释世界,也就是说,隐喻具有民族性。俄语隐喻也不例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隐喻与民族思维方式。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对行为、事物、观念上的取向存在着广泛而重要的异同,这是各民族思维方式异同的反映。对同一形象或同一喻义,不同民族选择的喻体可能不同。例如: Они � тигры, подделывающиеся под оленей, чтоб лучше заманить и сожрать нас.(Серебряков Юность Маркса)他们是披着羊皮的狼,打算更好发来引诱和吞食我们。 中国人说“披着羊皮的狼”,俄国人则说“披着鹿皮的虎”。反过来,中国人说“如虎添翼”,俄国人则说“如狼添翼”:Представляете � волку, да еще и крылья!(Абрам.) 2.隐喻与民族传统文化。隐喻也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特性。自古以来俄罗斯民族对“盐”就有极深的感情,盐在古俄罗斯是无价之宝。据说在9-10世纪俄罗斯公国摆宴时只有贵宾席上才摆放盐碟。所以,在俄语中会经常看到用“盐”比喻“实质、栋梁、精华”等。例如: ⑴Соль этого разговора она не уловила.她没抓住这句话的实质。 ⑵Мы как � то понимаем-мы вот этими самыми руками делаем все: машины, дома, заводы. Мы... Без нас ничего не может быть, мы � соль земли.我们多少还懂得,我们就是用这样一双手创造一切:机器、房屋、工厂。我们……没有我们就没有一切,就没有生活,我们是社会的栋梁。 3.隐喻与民族习俗。不同民族其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而这些不同的风俗习惯反映在语言之中,便使语言具有各自本身的特点,而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的形成和使用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一定风俗习惯的作用和制约。不同文化习俗的隐喻有其联系事物的独特方式,为其民族性的又一表现。例如: ⑴Я обществу, и церкви, и закону перчатку бросил: кровная вражда уж началась открыто между нами.(А. К. Толстой)我向社会、向教堂、向法学挑战。深仇大恨已经在我们之间显露出来。 Бросать перчатку是一个隐喻性成语,表示向某人挑战。在中世纪的俄罗斯,贵族要求决斗时,向对方扔出手套(поднимать перчатку),对方如果拾起手套,就表示接受决斗。后来转义指“挑战”和“应战”。 ⑵В могилу загнан миф о непобедимости немецкой армии. 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 вбила крепкий осиновый кол в могилу этого мифа.(Н. Тихонов, Победа, какой еще не знал мир) ――вбить осиновый кол в могилу直义为“往坟墓上钉入一个山杨树桩子”,在此这一成语用于隐喻性转义,指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苏联红军的猛烈攻击所打破。这一隐喻的形成,与俄罗斯民族古代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俄国古代有一种迷信习俗,在所谓的女妖或吸血鬼的坟墓上钉入一个山杨树桩子,人们认为这们便可以镇住魔鬼,使之不能从坟墓里出来为害人间。вбить осиновый кол в могилу这一成语的隐喻性转义正是由此而来。 4.隐喻与文学著作。俄罗斯有许多值得炫耀的诗人、文豪、剧作家,大量脍至人口的文学著作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类比素材,形成特有的隐喻意义。 Каменный гость石客,源自普希金的诗剧《石客》。剧中主人公唐璜是一个出名的风流浪荡公子。他杀死了少将唐•阿里伏尔,又勾引他的遗孀唐娜•安娜。当唐娜•安娜同意夜间在家里和他幽会时,他得意地邀请少将的石头塑像去为他们守门。夜间,少将石像果然应约前来,他抓住唐璜的手,将他拉到地狱去。Каменный гость可喻义“可怕的来客”,“把别人的手握得发痛的人”或“保持沉默、一言不发的人”。例如: Он протянул мне обе свои длинные руки и так сжал мои в своих костлявых пальцах, что мне казалось, словно я попал в передел к самому Каменному гостю.(Салтыков-Щедрин, недоконченные беседы)他把一双大手向我伸来,并用他那瘦骨嶙峋的手指把我的双手握得那么紧,我感到,我似乎遇上了真正的“来客”。 Помнишь наш спор втроем, при четвертом � каменном госте?(Белинский, Письмо М. А. Бакунину)你记得那回我们三个人当着一个一言不发的人进行的争论吗? 5.隐喻与历史事件。Вольный казак比喻自由自在的人,反映的是俄国实行农奴制以前,农民不堪忍受地主剥削,逃往伏尔加河、顿河、库班河流域寻找自由的一段历史。 Казанская сирота比喻假装可怜的人,源自1552年俄沙皇伊万雷帝率兵夺取萨恩这段历史。鞑靼大公为保住自己的地位和财富,装出一副可怜的模样向沙皇诉说自己的不幸。鞑靼贵族们常在上奏书中低下地称自己为孤儿,于是人民便嘲弄他们为“喀山孤儿”。 四、结语 隐喻是一种复杂的认知现象,也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修辞现象,隐喻在我们的语言中无处不在,它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隐喻的民族性只是其理解和使用的一个方面。揭示俄语隐喻的民族性能够帮助我们深化对隐喻的认识,对俄罗斯民族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张 沛:《隐喻的生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刘昌华:《隐喻的民族性》,《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 [3]《俄汉词语隐喻性转义的民族文化内涵》,《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 闫倍迎、何孟良、章小勇:陕西西安空军工程大学理学院。 ,俄语论文范文,俄语论文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