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俄国1905年革命的创新成果[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连载高放教授的专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纲(从19世纪中叶到21世纪初)》之九(我称之为第九章),是讲俄国1905年革命。该章的标题《第一次社会主义政党特异领导的俄国民主革命败中有成》(以下简称《败中有成》)极其醒目,因为它突出作者探讨1905年俄国革命的两点创新:一、“特异领导”;二、“败中有成”。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际相结合,1905年革命是列宁主义诞生后俄国社会主义政党所领导的革命运动,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第一次由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政党所领导的民主革命。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原因,以及俄国社会主义政党自身的条件,1905年革命失败了。但是,这次革命所产生的作用却是非常深刻的,至今仍值得马克思主义者认真反思。《败中有成》就是对1905年革命进行历史反思所取得的,既有时代气息,又有革命哲理的探讨成果。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共运史专业探讨班,高放教授是我的老师,俄国1905年革命又是学习国际共运史必须研读的重要章节之一。近读高放教授的《败中有成》,在钦佩老师的老骥伏枥精神之余,更感叹高放教授虽年届90,而思想仍敏锐如初。
  作为史学分支的国际共运史,与一般的史学探讨一样,首先必须厘清历史事实。对一些作用历史事件进程的,或者存疑的历史事件,尤其应当进行考订,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因为无论是学习、认识历史,或者进一步以史为鉴,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都必须立足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顺便说一句:以史为鉴,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本不是史学探讨的任务)。可是这项工作又是非常繁琐,极费精力的。正是因此,这项工作也恰恰反映作者的探讨功力和治史态度。《败中有成》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仅举一例:俄国社会民主党第四次(统一)代表大会主要讨论革命形势和党的迫切任务问题。《败中有成》如实地写明,布尔什维克提交大会的决议草案,实际上带有明显的左倾盲动倾向。大会决议反映的是孟什维克的主张。后来的历史实际表明,第四次(统一)代表大会在这个问题上通过的决议是正确的,不正确的是布尔什维克。从中可见高放教授考订史实的严谨和治史的严肃,使得《败中有成》足可在一段时期之内,垂范诸多国际共运史教材。其实,史料的辨析与使用,也是史学探讨的创新之一。由于作者在这方面做得很是出色,使我读了该文之后,对这场发生在110多年前的俄国革命,以及它对后世的作用,有了更为具体、全面和新的认识。
  下面,我想就“特异领导”与“败中有成”这两点,简略地谈点看法。
  一、对“特异领导”问题的理解
  1905年俄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任务是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为俄国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开辟道路。在此之前,西欧社会进行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希望通过革命途径实现德国统一。可是,德国最终还是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统一。因此,资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成各国走出中世纪,进入现代社会的常态。当俄国民主革命提上议事日程时,虽然俄国社会主义政党已经成立,布尔什维克也已经建党,列宁主义也诞生了,但是俄国社会主义政党中仍有一部分人认为,俄国民主革命应当由资产阶级领导,俄国社会主义政党所能做的就是动员工人阶级,�e极参与民主革命。这种主张,在刚刚进入20世纪的时候,无论从以往的历史和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说,都没有什么大错。列宁的过人之处就在于看到了同时代人看不到、觉不到的东西。列宁根据时代发展和俄国具体国情,力排众议,认为俄国资产阶级没有胆识、没有能力领导民主革命;俄国民主革命必须由社会主义政党来领导,俄国社会主义政党也能够领导民主革命。这是列宁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解决俄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杰出创造。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列宁的这一创造,俄语论文网站,是对俄国社会向现代化跃进的无上贡献。《败中有成》以从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党中央委员会组织各地党组织开展反战行动起,直至1907年革命低潮时期布尔什维克的苦斗等一系列具体历史事实,再现列宁是如何实现这一创造的。
  我赞同作者对1905年俄国革命的概括:“俄国这次民主革命是由布尔什维克在党的力量还很弱小(只有8400人)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异乎寻常领导的,以无产阶级为首的工农大众为主力军,还有众多知识分子和起义士兵参与。”但是我觉得,与其把俄国1905年革命称为“第一次社会主义政党特异领导的民主革命”,还不如把这次革命称为“俄国社会主义政党领导的特异民主革命”。因为这次革命的 “特异”,就在于这次民主革命是由社会主义政党领导的,它颠覆了资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的历史“成规”,这是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俄国革命实际的创造,在民主革命的历史上也是开创性的。因此,我觉得是否可以这样称谓:1905年俄国革命是“俄国社会主义政党领导的特异民主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政党特异领导的民主革命”。因为“特异”并不在于社会主义政党的领导有什么特异,俄语论文题目,而在于本该属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由社会主义政党来领导了,这是民主革命在20世纪的“异化”。由于这一“异化”,不仅使民主革命本身发生了变化,更由于这一“异化”对社会主义政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为了领导民主革命,社会主义政党需要根据不同的实际国情,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解决前所未有的种种实际问题。正因为如此,1905年俄国革命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发展的方向。历史表明,20世纪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基本上就是沿着这个方向展开的。
  所以,如果说1905年俄国革命有什么“特异”的话,并不是社会主义政党的特异领导,而是社会主义政党领导民主革命,使得民主革命从领导权、动力、主力军、同盟军、方向,以及革命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等等一系列革命的根本问题,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问题,更是前所未有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夺取政权是完成革命任务的基本标志。后来的历史事实表明,在革命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的问题上,包括列宁领导的革命在内,都发生了很多问题。所有这些,都是俄国1905年革命开始的,这才是1905年俄国革命的“特异”。这个问题,正是值得当代马克思主义者深刻反思的历史课题。   二、对“败中有成” 问题的理解(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与前一个问题紧密相关的)
  1905年革命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历史的开篇,是列宁开创的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的有机一环。无论从哪方面说,它对1917年二月革命、特别是对十月革命的胜利有重要意义。限于篇幅,这里不可能在这方面展开论述,只能提示两点。
  第一,1905年革命对怎样建党和党怎样在革命过程中发挥领导影响的意义。
  为了实现党对革命的领导,1905年6-7月间,列宁伏居日内瓦,日以继夜地写成《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简称《两种策略》)一书。列宁的《两种策略》,从理论上阐明布尔什维克在俄国第一次民主革命中的战略和策略,关于实现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具有普遍意义。《败中有成》准确地把《两种策略》所阐述的核心问题,概括为民主革命中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作者写道:“围绕这个核心问题,依我体会,列宁主要论述以下六条原理。第一,争取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权的必要性。……第二,落实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权的可能性。……第三,贯彻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权的竞争性。……第四,践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权的现实性。……第五,实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革命领导权的彻底性。……第六,发展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民主革命中领导权的前瞻性。”这“六性”应当是作者在60多年从事国际共运史的教学和探讨生涯中,反复研读《两种策略》,结合历史实际,细心揣摩列宁的思想,概括出来的呕心体会。
  第二,1905年革命失败后,在党的思想建设方面,列宁同样下过功夫。
  在革命低潮时期,列宁在政治战线上与召回派、取消派开展斗争的同时,还在哲学理论战线上批判了否定、歪曲辩证唯物主义的造神派和经验批判主义思潮。列宁在这方面的工作,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更重要的是从思想上巩固和建设布尔什维克。没有这方面的工作,恐怕也难有布尔什维克后来的纯洁性和坚定性。套用现在的一个名称(不很恰当),这实际上是当时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整风”。《败中有成》在这方面也做了极好的阐述。
  此外,学习《败中有成》,对1905年俄国革命的失败,谈点自己的看法,即:俄国社会主义政党,包括列宁在内,在总结革命失败的教训时存在历史的缺陷,即对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的认识、重视不足。这个问题,甚至作用了以后的历史。
  1905年革命是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失败而激起的,但是从根本上说,主要是农民要求获得土地和资产阶级要求分享政权这两个俄国社会基本矛盾激化而引发的。因为作为仍然是农民国家的俄国,农民土地问题和贵族独掌政权,这两个经济和政治问题,严重地阻碍了俄国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步伐。特别是农民的土地问题,越来越激化了20世纪初的俄国社会矛盾。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既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也有历史的遗憾,即缺乏对俄国农村和农民的深入调查探讨、略论,从而作用了列宁,以及俄国社会主义政党对农民在民主革命中主力军影响的认识。《两种策略》对坚持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权确实做了精辟的阐述,但是对如何发动、领导农民革命,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问题,只是泛泛而谈,对俄国革命中农民问题的根本性和特殊性,讲得不深、不透。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列宁走上革命斗争道路之后,专注于工人和城市方面的工作,缺乏对农村和农民问题具体的、深入细致的调查探讨。如果说列宁本人由于长期侨居国外,难以顾及农村工作,那么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是,没有一个布尔什维克的重要领导人,曾经深入农村,在农民中进行革命发动。造成�@种历史缺陷,不能说和列宁的认识没有关系。诚然,如《败中有成》提到,1905年革命中布尔什维克在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等地农村,发放过包括列宁写的《告农村贫农书》等宣传单和小册子。1905年革命高潮中,伊万诺沃-沃兹涅先斯克等城市的郊区成立过农民代表苏维埃,有过开仓放粮,把土地分给农民等革命行动。不过,这些行动基本上是零星的、分散的行为,连对革命的配合影响都说不上。在总结革命失败的教训时,列宁也只是泛泛地谈工农联盟,而对农民在俄国实现民主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只有浮在面上的一般议论,没有切实的、实质性的略论。这样,是不可能结成社会主义政党领导的、革命的、血肉相连的工农联盟的。实际上,直到后来的苏联时期,这样的工农联盟,在布尔什维克(后来的俄共、联共、苏共)的历史上,几乎也没有存在过。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是,直到十月革命胜利,布尔什维克也没有形成本党的土地问题纲领。不然的话,1917年10月25日夜晚,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土地法令》,其主要内容怎么会出自社会革命党人的《农民的土地问题委托书》呢?而且,《土地法令》也没有真正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为“从政权方面来说,它并不是布尔什维克所实际要求的土地和农民问题的最终出路;从农民方面来说,它没有满足农民对土地私有的渴望,没有明确规定农民在新的土地关系中的地位和相应的权利。”[1]533其实,《土地法令》也只是对土地问题的某种临时性安排,是新成立的苏维埃政权对农民自发夺取地主土地和财产这一事实的承认。难怪紧接着,当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饥饿的威胁时,布尔什维克党马上实行全国性的,实际上是到农民手里武装抢夺粮食的粮食征收制。此外,更不用说30年代的全盘集体化了。如果说曾经有过工农联盟的话,恐怕只有新经济政策时期那不稳定的、在党内不断争论中度过的短暂一段。
  1905年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对列宁领导的俄国革命事业,乃至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有不容抹煞的历史意义。我认为,之所以使1905年革命的失败不致成为无谓的失败,成千上万人民大众的鲜血不致白流,关键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乃至后来的所有马克思主义者,敢于直面事实,善于从失败中总结教训,把这段血色的历史作为一面镜子。这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真正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主观上进行转化的结果,并不是历史的自然产物。因此,我并不赞成《败中有成》认为1905年俄国革命失败也有“十大成就”的提法。把总结失败的教训,把以失败为代价换来的教训称为“成就”,也是不恰当的。前文已提到,对俄国农民的特殊性,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就没有认真总结教训。俄国民主革命说到底是为了解决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这是俄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基础。可是,1905年革命失败以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的革命工作,仍然专注于工人和城市。这一偏向,实际上作用了整个革命事业。
  上述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供高放教授和广大读者参考。
  参考文献:
  [1]姚海.俄国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