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初是俄国历史上社会动荡最为剧烈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随着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文学领域出现的文学著作也被打上了新的时代烙印。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之作《母亲》在1906年问世。它的问世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所领导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从思想特征来,作者表达了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思想,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批判现实的同时,又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充分展现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母亲》 无产阶级文学 浪漫主义 新型人物关系 [中图分类号]H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097-02 当历史的画卷翻到20世纪初的时候,俯瞰世界各国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思想文化各个国家都有了新的变化。关于俄国而言,这一时期是俄国历史上社会动荡最为剧烈的时期之一,从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到资产阶级的政治变革,从1905年革命到日俄战争,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俄国社会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剧烈变革。这种社会的巨变,引起了每一个俄国人、每一个俄罗斯文学家的沉思。因此,在这个时候,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到了顶峰,它沉积个多世纪的硕果,以繁星似的文学大师们的骄傲姓氏,向世人展示着俄罗斯文学的伟大和瑰丽。 在20世纪最初十几年的俄罗斯文坛上,活跃着多种文学力量。以托尔斯泰、契诃夫、柯罗连科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继续为中坚的文学力量;以象征主义文学运动为先导的俄罗斯现代主义文学潮流,也获得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与此同时,以高尔基等为代表的新兴的俄罗斯无产阶级文学,才开始亮出其独特的声音。多种文学并存,各种文学观点和各种文学风格同在,形成了俄罗斯文学史上又一个五光十色、引人入胜的时期。在诸多的文学力量中,最具发展潜力,对俄国历史作用最为深远的就是由高尔基开创的无产阶级文学,一部长篇小说《母亲》成为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带着时代的烙印,反映出了20世纪初俄国文学的新特点。 一、具有时代的特征,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所领导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 在高尔基之前,不少俄国作家和西欧作家在创作中反映过工人的痛苦生活。在俄国,19世纪60年代,工人的日常生活和繁重劳动就成为民主主义文学的重要内容。八九十年代,在绥拉菲莫维奇等作家的创作中,对工业无产阶级的描写也占有一定的地位。但那些作家总是把工人描绘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牺牲品。《母亲》同过去反映工人生活著作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第一次深刻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所领导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反映了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阶段。作者将时代的主要冲突作为情节基础来描写。情节的开端是阴暗的工人区中一个贫困家庭的情景,情节的基础是革命运动的产生、扩大和蓬勃发展。小说历史地具体地描写了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典型性格和典型环境:用社会主义思想武装的自觉的工人和党领导下蓬勃开展的工人运动,日益觉醒的农民和农村的革命形势。它具有现实主义著作特有的具体性和逼真性。 二、从思想特征来,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提出了“谁之罪?”和“怎么办?”这两大问题,20世纪初的俄国文学在继续这种思考。高尔基在他的文学创作中,表现了俄国无产阶级的觉醒过程以及他们为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所作的英勇斗争。 《母亲》是高尔基于1906年创作的著作。当时的俄国在日俄战争中遭到惨败,暴露了专制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同时也加速了俄国革命的进程。1905年革命风暴的开始是1月9日发生的沙皇政府大规模枪杀请愿工人的“流血星期日”事件,它的高潮是10月全俄的政治罢工和12月莫斯科的武装起义。在这次革命中,高尔基曾因对1月9日沙皇的暴行提出强烈的控诉和抗议而被捕,出狱后于同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小说《母亲》的素材正是来源于1905年革命中索尔莫沃工业区“五一”旅行的组织者扎莫洛夫和他的母亲安娜的革命事迹,同时又融入了高尔基在1905年革命斗争中积累的生活素材和斗争经验。 《母亲》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初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波澜壮阔的群众革命斗争: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从经济斗争转到政治罢工,农民和工人在斗争中结成同盟。小说第一次塑造了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无产阶级英雄的形象,因而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为了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作者精心设计了3组人物。第1组是革命者,包括革命工人和革命知识分子;第2组是工农群众,其中最重要的是母亲和农民雷宾的形象;第3组是敌人,这里有厂主、沙皇宪兵、法庭庭长,检察官等。在这3组人物中,高尔基突出了巴维尔和母亲这两位主要英雄人物(巴维尔是作为先进工人的代表,母亲则是作为革命群众的代表)。小说的中心思想主要是通过他们两人的成长以及群众的觉悟展示出来的。这两个人都是人民大众的代表,他们的进步与觉醒正是社会最为需要的。高尔基通过人物的变化,向俄国大众指明了他们努力的方向,达到了教育民众的目的。1907年列宁去伦敦参加党的第五次代表大会见到高尔基,曾称《母亲》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它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者,可以说《母亲》充分发挥了文学的社会功效。 三、批判激情和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 在《母亲》中,一方面对残酷的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同时,又有目睹旧生活秩序的动摇而引发出来的对未来的憧憬和浪漫主义。这种浪漫主义精神,并不完全是作家主观情怀的抒发,俄语论文范文,也深深植根于现实的土壤,蕴含着历史必然性的因素。无论是揭示老一代工人的悲惨命运,还是再现新一代工人的觉醒,高尔基都力求在现实的发展进程中把握现实。巴维尔从一个缺乏阶级意识的工人,成长为具有无产阶级觉悟的新人,每一个步履都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对阶级力量和智慧的赞美,整部著作都在写人的成长,表现觉醒后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可以焕发出多么强大的力量去完成他的历史使命。巴维尔的形象,不仅启迪人们憎恶旧社会,而且激发人们向往新生活。高尔基在这个人物身上着意表现他所蕴含的浪漫主义风格。 在母亲尼洛夫娜身上也体现出浪漫主义风格。因为她是一个从普通群众成长为革命战士的典型。尼洛夫娜本是一个典型的旧俄时代工人的妻子和母亲的形象。“个子很高,有点驼背,她那被长年的劳累和丈夫的毒打折磨坏了的身体,走动起来没有一点声响,而且有点侧着,好像生怕撞上什么。宽宽的椭圆形的脸布满皱纹,有些浮肿,黯淡的眼睛里流露出工人区大多数妇女都有的那种愁苦不安的神情……她整个人都显得柔弱、忧郁和温顺。”她不但在政治上没有任何权利,经济上不能独立。经过革命思想的洗礼在小说的结尾处,母亲不顾暗探的毒打,向群众散发传单,进行讲演,她一边挣扎,一边高呼,“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扑不灭的。”这时的母亲和小说开始时已判若两人,她勇敢坚强,具有革命理想,是一个自觉的革命战士。这种由被压迫的悲剧性的人物成为一个自觉的为争取自由生活而斗争的革命战士的过程,正是作者把批判现实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体现。 四、展现了无产阶级英雄人物之间崭新的人与人的关系 在高尔基之前的作家笔下,塑造了很多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比如,19世纪上半期的“多余人”的形象。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如: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乔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赫尔岑笔下的别尔托夫等。比“多余人”的形象进步一些的是“新人”形象。这些“新人”都是平民知识分子,出身低贱,自食其力,对自由热烈追求,对人的尊严极为尊重。例如:《怎么办?》里以崭新的手法处理薇拉、洛普霍夫、吉尔沙诺夫的“三角关系”。他们所奉行的是“希望人人都快乐幸福”。最终,洛普霍夫以假自杀退出了“三角关系”,这些小说人物的思想境界在不断的提高。 到20世纪初,高尔基塑造的《母亲》里的人物形象,俄语论文范文,他们之间出现了崭新的关系,如母亲与儿子的关系和她崇高的母爱、巴为威尔与莎馨卡的爱情关系、革命者之间的友谊等等。在小说中,尼洛夫娜的母爱就有一个提高和发展的过程。最初,她的母爱同一般劳动妇女的母爱没有什么区别。在小说的第四章,当母亲发现儿子在读禁书时,儿子和她进行了一次长谈。巴维尔能正确理解母亲的生活,讲出了她的痛苦,这在母亲心中引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悲喜交集的感情,并使她第一次回忆和思考了自己的生活,被苦难折磨的麻木了的心灵开始复苏。巴维尔一再地被捕,母亲搬到城市里和革命知识分子住在一起。她不仅积极参加送传单等革命活动,而且内心也变的越来越充实,人也变得稳重、坚强、开朗。当母亲在法庭上倾听巴威尔的演讲时,她也完全理解了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她为儿子的英雄行为自豪。 经过一系列事件的教育,她的思想达到了新的境界,她坚信儿子真理在握,必然胜利。因此,她在散发儿子的演说稿时才能表现得那样镇静和勇敢。尼洛夫娜的母爱之所以那样崇高和伟大,就是因为她跟儿子以及他的同志们已经是“志同道合的同志”。又如,小说对巴维尔与未婚妻的爱情的描写,虽然笔墨不多,却真挚感人,充分表现了他们高尚的情操和无产阶级的人情美。小说还着重描写了革命者之间深厚的友谊,如巴维尔同安德烈像亲兄弟一样亲密,尼洛夫娜同尼古拉姐弟的关系也是一种崭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小说对母爱、爱情和革命友谊的描写深刻揭示了革命者崇高的精神世界,这样崇高的思想境界是在20世纪初无产阶级文学中新出现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朱维之等主编.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朱维之等主编.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3]张良村等编.世界文学历程(下卷).国际文化出版企业,1997年版. [4]吴元迈等编.外国文学史话(西方20世纪前期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5]东方圣碟(供稿).中外名人传记•高尔基传(电子版).北京银冠电子出版有限企业,2002年. [6](苏)高尔基(著),吴兴勇,刘心语(译).母亲.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