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期俄国农村人口迁移及其社会作用[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20世纪中期俄国加速城市化经济建设,利用农业资本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政策全面展开。政府实施了很多推动经济发展的改革方法,致使50年代俄国农村人口出现了大量迁往城市。在此背景下俄国人口流动的规模扩大,且城市化进程加快对现今俄国农村人口流失、劳动力缺乏和人口年龄结构状况的不合理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经济发展;人口迁移;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7)04 ― 0077 ― 02
  一、 人口迁移的背景和条件
  1.人口迁移的历史环境
  在艰苦而又相当漫长的改革时期,俄国人口发展状况呈现出灾难性的景象。俄国战后重建和斯大林死后一系列的社会改革,都与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家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和社会正常生活秩序,这其中便包括逐渐克服战争对俄国人口所造成的作用,增加人口数量,调整性别结构,使人口增长的性别比例趋于正常化。战争不仅造成俄国农村人口的大量损失,而且还消极地引发了众多农业人口向城市的集中性迁移。农业人口的不断消减,导致了俄国农村的萧条和农业的荒芜,恶化了农业居民的性别构成,危害了农业人口的再生产机制和体系。这一历史时期俄国农村人口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这一结果彻底改变了农村和城市人口的比例关系。〔1〕 20世纪50年代末,俄国城市人口数量历史上首次在全民人口比重中居主导地位。农民的分化问题与农民的城市化迁移进程也密切相关,而后者往往又对俄国城市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的特点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这些主要的移民活动进行的同时,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运动也一直并未停止。农民的城市化运动是这一期间始终发挥影响的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它决定了俄国农村人口发展进程的所有特征。
  2.政府的经济重心导向
  经济重建和独特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是引起这一时期大规模人口迁移浪潮的主要动因。政府将经济重心转移到工业生产方向。在经济发达地区通常农村人口流失程度要明显小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且它的迁入人口数量要高于后者,人口迁移增长不平衡状态造成经济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大量积压,那些经济比较落后而又急需开发地区的人口却在逐渐减少。〔2〕据俄罗斯联邦国家档案馆资料显示,1953年在47.32万迁居人口中城市移民比重便达66%。如此高的人口流失程度必然给该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作用。由此可见经济发展水平关于抑制人口迁移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另外,经济条件优越的地区机械化程度也就更高,所以劳动生产率也会相应提高,因而每个劳动者的经济收人也会有所增加,因为家庭的经济收入直接作用着家庭成员的人口迁移活动。
  3.城市化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政府的工业化建设必然带动城市化进程,而城市化进程必然作用到周边地区的人口发展。同时俄国农村人口迁移严重的状况是农村经济发展问题长久堆积的体现。50年代国家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在城市建起大量工厂等工业公司,其结果造成一时间城市人口劳动力严重缺乏。一方面国家为了城市的加速发展,经济飞速增长,几乎将农村所生产的一切都征为己有,这导致农民的劳动付出和分配比例严重失调。另一方面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不够重视,没有相应的农业扶持政策,村民生活贫困,进而导致农民为了自身利益,纷纷到城市寻找更好的生活环境。其次强制性移民不仅促成了大规模的自愿性移民,而且对迁出地区农村人口状况,尤其是当地农业经济产生了重大的消极作用。
  二、 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1.国家政策干预
  战后俄国政府采取了许多相关方法,如有计划地从农村招收工人、国家性人口迁移、组织各种人力动员、发出社会性号召和倡议引导年轻人前往某地区参加工作和学习等。由于20世纪50年代俄国国内工业和建筑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基本以大量体力劳动力为主,因此工作岗位更适合雇佣一些劳动力价格较低而缺少技术的体力劳动者。国家的经济重心转向城市,加强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这是引发农村向城市移民的重要因素。〔3〕20世纪50年代时俄国重建、建成和正在建设之中的国有工业公司共计7900家。粗放型生产模式和低下的生产效率导致这些公司始终对劳动力资源有着旺盛的需求,很多城市纷纷建立起了工厂,建筑、工业和交通业当时都有大量从农村来城市工作的短期季节工和长期工人。这也为农村人口迁移城市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农村人口大量迁移城市
  20世纪50年代期间俄国人口迁移大部分是农村迁往城市,农村人口迁往城市客观上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做了准备,将一部分农业人口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但对农村人口后续发展留下了隐患。由于现代化科技才刚刚开始向俄国农村渗透,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还相当低,农民生活水平相对落后,收入得不到保障,致使其纷纷向城市迁移,寻找新的出路,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有些农村“出走”人口主要是经集体农庄管理机构准许或未准许的情况下离开农村去外地从事季节性工作;二、有不少青年因求学原因而离开农村;三、还有一些农村年轻姑娘为了能对家庭有所帮助而到城里去当保姆或从事家政服务工作等等。
  农村人口迁移城市是多种因素构成的结果,其中,经济因素的作用最大,主要指城、乡居民在劳动分配和总体生活水平方面的异同巨大。不论是整个州,还是个别乡村,当地的人口状况如何都会作用其人口迁移,但关键在于当地的经济状况如何,如果该地区拥有巨大的工业公司,较容易解决劳动工资和建立家庭等方面的实际问题,那么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口便会向这里集会。
  三、 人口迁移对农村人口流失的作用
  1.农村劳动力缺乏
  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经济化发展,使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大,俄语论文网站,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直接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缺乏,农村经济生产力不足,大量荒地无人耕种。〔4〕这些迁移人群中的农村青年大多是寻找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响应各种劳力资源运动而去中学和职业学校学习,也是为了更好的接受高水平的教育,结业后不回农村务工,在城市工作寻求更好的生活、医疗和娱乐环境。大多数青年人是移民中机动性最强的而且也是家庭负担最轻的那一部分人口,年轻人的流动给农村下一代人口发展埋下了大量的隐患,造成了直接的人口减少。而那些较发达的地区农民一般采用农闲季节去外打短工,这里的农村脱离农业生产较为容易,农村人口流失规模也超过了其他地区。   这种形式的农村劳动力流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起到了对经济振兴的积极推动影响,加快了城市化发展步伐,改善了农村青年的生活环境。但从整体上看这种人口流动严重作用了农业发展的速度,俄语论文题目,导致农村人口断层和经济的滞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作用全社会经济的发展。
  2.农村人口流失对年龄、性别、婚姻结构的负面作用
  农村主要劳动力的迁移导致农村男女性别比例失调,年龄结构出现严重断层。8周岁以上各年龄段农村人口中女性数量均绝对多于男性。〔5〕如16-49周岁年龄段――主要育龄人口的性别比例状况如下:如果说19周岁农村男、女性别比例还可基本持平的话,那么在20-29周岁年龄段女性人口比重已高达83%,男性仅有17%;30-49周岁年龄段女性人口数量则比男性多出2倍比重差距如此之大,这导致现实生活中很多农村姑娘和妇女很难顺利找到合适的婚姻对象,进而无法适时组建家庭和生儿育女,在这种情况下,她们的唯一出路只有离开农村,而留在当地的独身姑娘和妇女又无人可嫁,这无疑增加了农村独身人口的数量,并导致整个国家人口出生率指数的下降。
  从另一方面看,大量农业居民从农村流失也导致农村人口发展状况的不断恶化。〔6〕以其主要移民为年轻人口为主,尤其是年轻男性人口流失更为严重,导致妇女为了结婚也离开农村,进入城市。这一举动大大作用了农村人口的结婚年龄,导致了农村人口生育率的减少,而长此以往更导致农村人口的年龄、性别、婚姻的构成愈演愈烈。
  结语
  在20世纪50年代恢复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推动下,俄国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在制度上保障、思想上引导农村人口迁往城市,利用农业资本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政策。“人口迁移”促进了俄国的社会进步,尤其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和一些新阶层的兴起,加速了经济发展的步伐。此外,在“人口迁移”的刺激下,俄国各种思想文化交流繁荣,教育事业也迅猛发展,青年人的思想得到了提升,科学技术的积累也为今后的工业发展打下了深厚基础。随着工业的发展,俄国城市化的规模、数量和功能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也正是“人口迁移”所带来的和所折射出的种种经济和社会问题,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国内矛盾的激化。与俄国工业发展、城市化建设的繁荣景象相背离的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技术水平落后和人口生存环境恶劣。一方面城市的用工相对好找,工资能够得到保障,并且相关的生活、医疗、教育环境的优越都导致人口不断涌入城市,使农村人口劳动力匮乏,农村经济生产力不足,大量荒地无人耕种,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生存环境恶劣的不利后果。另一方面迁移中的主力军是男青年,这使农村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婚姻率和生育率都大幅下降,农村人口损失惨重。随之而来的是重工业的高速发展与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形成强烈反差,俄国的经济发展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社会生活中矛盾分歧加剧,俄国的综合竞争力无法提高,这恐怕也是苏联解体的诱因之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俄国农村人口问题的教训,对我国现阶段农村问题的解决是大有裨益的。
  〔参 考 文 献〕
  〔1〕Итоги Всесоюзной переписи населения 1959г.
  РСФСР. М., 1963. с.11.
  〔2〕ГАРф,ф.А-374,оп.30,д.3384,л.6.7.
  〔3〕Народное хозяйство РСФСР в 1959 г. Стат. сб.
  М., 1960.с.61,399.
  〔4〕ГАРФ,ф.А-374,оп.30,д.3384,л.4.
  〔5〕РГАЭ,ф.1562,оп.33,д.1083,л.354.
  〔6〕Занданова Л.В. Переселение крестьянства в
  Азиатскую Россию. Иркутск,1997. с.122.
  〔责任编辑:王 珍〕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