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十月革命前俄国纺织工人的劳动刺激因素》[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
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十月革命前俄国纺织工人的劳动刺激因素》(以下简称《劳动刺激因素》),是俄罗斯学者Л.И.博罗德金等合著的一部研讨十月革命前俄国纺织公司劳动激励机制的经济史作品。该书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出版后引起史学界的普遍关注。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再次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如何借鉴历史以防止社会动荡,是国家政权面临的重要挑战。善于实现社会妥协和协调不同社会群体利益的国家,能够避免革命和走回头路。纵观全书,与以往的类似探讨相比,在以下几方面具有创新意义。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一、史料丰富新颖 史料是史学探讨的基础。正确应用史料,充分发挥史料的探讨价值有助于认识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在《劳动刺激因素》一书中,作者首次应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大型纺织公司的档案资料,深入略论工厂生活,探讨了纺织工人的劳动激励制度。所选择的公司是俄国的两家大型纺织公司--H.H.孔申手工工场协会(位于谢尔普霍夫市)和雅罗斯拉夫尔大手工工场。选择这两家公司的原因有三:第一,两家公司的资料保存完整,可利用度高;第二,纺织业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而这两家纺织公司是当时俄国重要工业领域十大公司的代表;第三,H.H.孔申手工工场协会和雅罗斯拉夫尔大手工工场属于“社会取向公司”,其特点是产品覆盖范围广,俄语论文,公司经营稳定,具有代表性。公司档案资料包括工资表、工人出勤表,工人对公司领导的建议、请求及答复登记簿,工人生活记事等。在丰富的档案文献基础上,作者将宏观探讨与微观略论准则、微观历史与统计略论措施结合在一起,细致剖析了纺织工人的劳动实践,以及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关系。 二、略论全面系统 该书以肇始于1860年代大改革的俄国现代化和快速工业化进程为背景,总结了作者多年对十月革命前特别是第一次工业化时期俄国工人劳动动机的探讨成果,从劳动激励制度(工资、奖励、罚款)、纺织工人的社会结构以及与纺织工人劳动动机有关的工厂社会生活领域(居住条件、生活必需品保障、医疗服务、社会保障、教育)等角度入手,系统地探讨了十月革命前俄国纺织公司对工人的劳动刺激因素。 劳动动机是公司主与工人相互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工人劳动积极性、发挥工人的创造潜力是公司主首要关注的事情。劳动动机一般分为三类:报酬、强制和激励方法。动机不同导致的劳动生产率自然存在异同。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工业领域实行了比较文明的劳动报酬形式,尽管高薪工人的比重很低。20世纪初,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纺织工人的实际工资呈增长趋势,熟练工人的收入增长幅度快于其他普通工人,甚至在危机年份公司主也千方百计将熟练工人留在公司供职。俄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是非熟练工人比重高,因此吸引和留住熟练工人对公司主极其重要。工厂也采取诸多举措挽留人才。例如,实行差别化工资,对熟练工人许以高薪,而且奖金的数额与工作时间相联系,工人在一个公司工作的时间越长,获得的奖金就越多。因此,熟练工人更倾向于稳定地在一家公司工作,而非熟练工人和低薪者则频繁更换工作。资料显示,在雅罗斯拉夫尔大手工工场工作25年以上的工人至少占2%,工作时间超过35年的工人占1%。除物质奖励外,俄语论文,公司还普遍采取非物质(道德)形式的奖励。 对于处罚制度,《劳动刺激因素》一书提出了与苏联时期不同的观点。作者首次详细而且令人信服地指出,苏联历史文献夸大了帝俄公司对工人的罚款数额。他们认为,这种夸大的认识论根源在于,苏联历史学家凭主观臆断解释1880年代工厂监督员的资料,并且将这些资料推至以后几十年。通过略论,作者证明,1890-1910年,公司因违反劳动纪律对工人的罚款比例从占工资额的1%~3%下降到0.1%~0.2%。不过,大幅降低罚款金额也产生了消极后果--依靠罚款实际上已经无法作用公司的纪律状况。作者对比工人数量后发现,位于城市的雅罗斯拉夫尔大手工工场的工人旷工次数比H.H.孔申手工工场协会(四个工厂中有三个在农村)多。对违纪工人的处罚手段还包括转到低收入岗位、强制搬出工厂宿舍、开除等。 《劳动刺激因素》略论了纺织公司工人的社会结构。作者指出,纺织公司的生产技术要求不高,工人无须掌握特殊技能,使用精纺机或织布机的培训仅需几周时间,只有调试机器和布匹印花需要熟练技术。因此,在纺织公司里中等技术工人占多数,而且基本是来自农村的打工者。 纺织公司的社会生活领域是探讨的重点。作者就工人的居住条件、住房政策、食物供给、医疗服务、退休制度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提供可以接受的劳动条件,既有助于避免雇主与工人之间的冲突,缓和社会紧张程度,又能够激励工人更好地工作。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工人的居住条件显著改善。H.H.孔申手工工场协会和雅罗斯拉夫尔大手工工场的大多数工人住在工厂宿舍,每年公司将总利润的3%用于职工住房支出。如果工人未得到宿舍床位,那么他可以额外领取一定数额的住房补贴。工厂不得强制工人搬出宿舍。按照劳动合同,必须有法庭的裁定,H.H.孔申手工工场协会才能让工人搬离宿舍,而雅罗斯拉夫尔大手工工场的工人只有在受到生产处罚时才会被取消在宿舍居住的权利。住房政策方面,工厂管理部门为工人提供住房贷款,但只有少数熟练工人和高薪员工能够满足贷款条件。工厂在专门的工人居住区集中建设住宅,长期(最长可达30年)租赁给工人居住。建设工人住宅区,一方面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公司的经营管理,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工人的归属感,避免工人处于边缘化状态。 长期以来,苏联史学界认为,帝俄时期工厂强制工人在自己的食品店购买高价劣质食物。但事实并非如此。资料显示,在20世纪第一个十年,俄国工厂大多拥有自己的畜牧场,工人可以在其食品店内购买低于市价的新鲜食物。作者指出,内务大臣A.H.赫沃斯托夫曾高度评价工厂食品店的低价食物供应。 本书充分展示了H.H.孔申手工工场协会和雅罗斯拉夫尔大手工工场为提高工人医疗服务水平所做的努力:医院设备良好,实行免费医疗,而且提供不错的食物。孔申手工工场医院供养一名住院病人的支出比莫斯科市立医院还高0.5倍。所有这些与以前人们对十月革命前俄国工人生活的认识迥然不同。当然,作者同时指出,类似医院并非俄国工厂生活的普遍现象。 社会保障是工人安心工作的保证。1903年俄国保险法规定,在工人暂时或长期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必须向工人支付工资。H.H.孔申纺织工厂和雅罗斯拉夫尔大手工工场在私立保险企业为工人办理了保险,这样既减轻了意外事故情况下公司与个人的负担,又有利于调动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对于不幸事故的统计数字表明,两家公司工人在生产中严重受伤的人员比例不高并呈下降趋势。从1880年代末开始,H.H.孔申手工工场协会和雅罗斯拉夫尔大手工工场逐步实行退休制度,比国家立法还早半个世纪。尽管两家公司退休的人数不多,退休金数额有限甚至不足以弥补购买食物的支出,但这种实践的积极意义值得肯定。 此外,本书作者指出,工厂在教育方面,尤其是普通教育学校和技工学校的活动乏善可陈,主要表现在学生数量不多、图书馆藏书有限等方面。 三、评价客观公正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全国范围掀起“重评苏联历史的运动”,结果导致对苏联历史以及苏联时期史学探讨的全盘否定。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的史学理论和措施论发生重大变化,意识形态一元论占主导地位的官方史学逐渐弱化,史学探讨开始从叙述性历史和机械收集史料转向认知措施论和略论历史学,对苏联时期的史学探讨也从全盘否定转向客观评价。《劳动刺激因素》一书指出,1930年代至1970年代的俄国纺织工人劳动动机文献具有教条性,大量十月革命前俄国工业工人史作品存在歪曲公司劳动关系的倾向,反映出苏联时期史学探讨范式的局限性和强制性。但作者没有彻底否定以往的探讨成果,而是强调,苏联历史编纂学为俄国工人阶级史探讨作出了一定贡献,某种程度上奠定了后续探讨的基础,从而有助于实现辩证略论和客观认知。 [责任编辑:白晓光] |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