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康熙时期(1662~1722)是清代中俄关系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在中俄关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政治军事、经济贸易、思想文化几个方面简要论述了这一时期中俄关系的特点。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康熙时期;中俄关系;《尼布楚条约》 [中图分类号]K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24-0039-02 沙皇俄国是一个欧洲国家,原与中国并不接壤。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俄语论文网站,沙俄以莫斯科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17~18世纪,沙俄不断对外扩张领土,吞噬了整个西伯利亚,成为横贯欧亚两洲的军事封建殖民帝国和中国邻国中最强悍的一股势力。康熙时期(1662~1722)是清代中俄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在中俄关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政治军事方面 清康熙时期,作为东方大国,俄语论文题目,中国在政治与军事中维持着比较优势的地位。中俄两国此时呈现对等关系,中国将对俄关系列入自己朝贡体制框架之内。针对自顺治以来沙皇俄国对中国日甚一日的侵略,康熙皇帝采取军事反击和外交谈判相结合的策略,经过两次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谈判,打击和遏制了沙俄在中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和劫掠活动,划定了中俄两国在东北地区的边界,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保持了较长期的和平稳定关系。 沙皇俄国同中国的接触始于17世纪40年代。明崇祯十六年(1643),沙俄匪徒波雅科夫越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黑龙江地区,揭开了沙俄掠夺中国领土的序幕。此后,更多的哥萨克在哈巴罗夫、素福诺夫、别克托夫、斯捷潘诺夫等人的率领下,乘清朝用兵关内之隙,一批批相继窜进黑龙江地区,犯下了种种骇人听闻的暴行。沙俄扩张主义者还强占雅克萨、尼布楚等地,筑垒屯兵,蓄意把黑龙江以北地区据为己有,甚至两次武装侵入松花江流域。清政府屡次提出抗议,要求俄国撤离中国领土,均遭拒绝,最后被迫采取自卫手段。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中俄雅克萨之战,清军对入侵者进行坚决反击,遏制了沙俄殖民势力在黑龙江地区的进一步扩张。 沙俄在武力侵略中国的同时,还先后派遣使臣来华。沙俄意识到武力征服中国的野心一时难以实现;另外,沙俄希望通过出使探明中国的物产、通商条件、通商道路及武装力量如何。①1653年,俄国首次派遣巴伊科夫使团出使中国,使团于1656年3月抵达北京,向清政府表达“和睦相处”的愿望。清政府隆重地接待了该使团。但这时的清政府对待俄国使团的态度与对待其他朝贡的国家没有根本区别,依然使用中国传统的朝贡体制来对待俄国使团。由于巴伊科夫拒绝按中国礼节行三跪九叩之礼,使他出使中国的目的归于失败,于同年9月离开北京回国。此后,俄国政府又两次遣使来华,但均未能达到目的。中国由于黑龙江流域问题的坚决立场,而未使巴伊科夫及其后的使团达到目的,表明当时的清政府在外交上是比较清醒的,在对待国家主权问题的态度上是明朗和不容置疑的。但是清政府也并未对俄使团采取完全强硬的冷遇态度,使得巴伊科夫使团进京成为两国政府交往的开始。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九月,清政府和俄国全权代表在尼布楚举行边界谈判,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东段边界以额尔古纳河、格尔毕齐河和外兴安岭至海为界,南部属中国,北部归俄国,从法学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该条约还确定了两国商人持有证明者可自由贸易往来的准则。 二、经济贸易方面 沙俄对中国的侵略,最主要的是掠夺中国土地和实现商业利益,当掠夺土地一时难以实现时,商业利益就成为其与中国交涉的最主要目的。其实,自巴伊科夫使团进京后,俄国同中国内地的贸易就已开始。《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又为两国的正常交流奠定了基础,之后,俄国政府即充分利用这一条约的法学效力,扩大对华贸易。这一时期的中俄贸易繁荣,中俄双方都从中受益。 由于俄国要求获得利润的强烈愿望与康熙为保持边境安全宁可放宽贸易的意图相吻合,所以只要俄方遵守《尼布楚条约》的规定,中国方面愿意为沙俄来华经商提供方便。中国政府对来华的俄国商人和使臣采取一贯的睦邻友好政策,以礼相待,给予各种优惠和方便。康熙政府对俄商总是派人迎送,为其提供货栈,给人马廪食,并保证其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贸易。对俄国来华的官方使者,更是待为上宾。1697年,俄国销往中国的商品以莫斯科市场价格计算,达24万卢布,超过了当年俄国同中亚贸易的总额。1689~1698年,俄国私人商队来华七次,国家派出的商队有三次。1698~1722年,俄官方商队前往中国贸易的有14批,私商来华贸易也异常活跃,大大超过了官商的贸易,俄国私商输往中国的商品竟达官营商队的3~5倍。 《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后,繁荣的北京吸引了大批俄国商人,他们从北京购买的丝绸、茶叶、大黄、烟草等,在莫斯科市场上成为颇受欢迎的促销商品。由于从中国输入俄国市场的商品大量增加,以至尼布楚原有的市场货满为患,不得不在1699年建造一个庞大的市场。②另外,清政府于17世纪后半期实行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交流,对清朝财政收入也带来了重大作用。然而,中俄陆路贸易的进行,缓解了一些对外贸易的压力,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另一条重要渠道。 但是,在经贸关系中,中国也有一些教训。康熙晚年,中俄关系出现了紧张局面。首先是俄商来华有增无减,政府的供应成了额外负担。其次是俄国来华商品增多,市场供过于求,俄商对华贸易的主要商品是皮货,而中国边疆各处猎人日增,皮货丰足,加上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有西洋等国商船前来贸易,诸凡物品非常丰富。“毛皮积压如山,作坊充斥”,许多毛皮由于积存太久,受到虫蛀,无法出售,损失难以数计。再次是前来贸易的俄国人无视中国法度,造成一些司法纠纷,违背了康熙厚待来华俄商及使臣以维护中国边境安全的准则。加之一些商人因皮货卖不出,赊给无名商贩,届时无法偿还,清政府常需要动用国库,代偿欠银,益发增加了政府开支。③由于俄方破坏了康熙对于和平的准则,因此,中国才对来华商人的态度由热情转为冷淡。 三、思想文化方面 康熙时期,俄国为进一步了解中国,对中国实行文化侵略,遂派遣第一个“北京传教士团”来华,开展传教活动。从一开始,沙俄就有利用东正教来帮助其实现侵华的目的,但康熙时期,由于东正教在中国传播的时间较短,其侵略性还没完全暴露。相反,在当时看来,俄国传教士团对中外文化交流起了促进影响。但也正因为清政府从一开始就没有看清楚它的侵略本性,以致于使它逐渐发展为沙俄侵华的有利工具。 俄国东正教最初传入中国是在17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领土上的第一批东正教堂,是沙俄侵略我国黑龙江地区的产物。17世纪60年代,以切尔果夫斯基为首的沙俄入侵者重据雅克萨后,在该地修建了一座名叫“基督复活”的教堂;1671年,又在城郊高地建起了一座“仁慈救世主”修道院。他们强迫当地居民改奉东正教,妄图使他们放弃反抗斗争,安于受压迫、受宰割的地位。这是沙俄利用宗教对中国实行精神侵略的最初尝试。1685年,教堂和修道院均毁于雅克萨之战。雅克萨战争之后,康熙帝下令将战俘送往北京,编为镶黄旗满洲第四参领第十七佐领,并拨给庙宇一座,以供其做礼拜之用。不久,俄国人将此庙改建成索菲亚教堂,后又称尼古拉教堂。《尼布楚条约》签订以后,沙俄一面加紧推行对我国蒙古地区的蚕食政策,不断扩大对华经济掠夺,同时,力图通过东正教会在中国建立新的据点。1692年,义杰斯出使北京时,曾遵照彼得一世敕令,要求为俄国建造一所教堂,被清政府严词拒绝。此后,沙皇彼得几次重提要在北京建教堂,均被康熙拒绝。新教堂虽未建立,但尼古拉教堂终为沙皇政府控制。 大约在1710年前后,尼古拉教堂司祭马克西米·列昂节夫去世,一些东正教徒要求沙俄政府派一位司祭到北京来料理教堂事务。彼得知悉此事后,即命令正欲前往北京经商的胡佳科夫先行将北京教徒的请求奏闻康熙皇帝,请予恩准。康熙闻奏后即予批准。1715年4月,受沙皇委派,由修士大司祭伊拉利昂·列托伊斯基为首组成的传教士团前往北京,进驻尼古拉教堂。这是俄国派遣的第一个“北京传教士团”。这个传教团的来华,使沙俄对华侵略向前迈进了一步。 有学者认为,俄国向中国派驻传教士团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为俄国来华商人的贸易活动进一步创造了条件;第二,为培训中俄文化交流人才起到了较好的影响。④这种观点改变了以往学术界过分强调东正教进行文化侵华的看法,比较符合康熙时期东正教在华发展的状况。 综上所述,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来看,康熙时期,由于当时的国力还相当强盛,中国政府能够凭借自己的实力坚定立场,反击侵略,捍卫主权。即便是掠夺成性的沙俄,也不得不在侵略受挫的情况下收敛自己。但是,由于清朝受天朝上国理想观念的作用,在西方国家均向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时候,固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必然导致逐渐落后于西方列强的局面。 [注 释] ①张维华、孙西:《清前期中俄关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5~37页。 ②美·曼卡尔:《俄国和中国--1728年前的外交关系》,哈佛大学1971年版,第186~187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探讨所:《沙俄侵华史》,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79~285页。 ④赵士国:《康熙时期中俄关系述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6期,第64页。 [参考文献] [1]戴逸,吴建雍.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对外关系卷[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 [2]法·加斯东·加恩.彼得大帝时期的中俄关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主编.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郭一峰.分析鸦片战争前的中俄关系[J].理论界,2001,(6):57~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