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致使国内面临油气资源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能源供应低于能源消费的趋势仍在延续,对外的依存度也呈现出增长显著的状况。开拓稳定、安全的原油进口渠道就成为我国及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保障石油资源的供给安全。更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大问题。俄罗斯在油气方面已成为仅次于中东地区的世界重要的油气资源富集区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出口国。无论从地缘上还是能源的合作空间、潜力上中俄能源上的合作可以说是具有战略性的重要伙伴关系。文章从中俄双方资源近况厦合作方式、发展前景进行了略论论述。 为了应对石油供应的安全问题,中国正在积极开展全方位的能源外交。利用当前中国所面临的严重的外汇流动性过剩的形式,去购买海外石油,既可减轻外汇储备过多的压力,又可以保证石油供应;采取了“北连,南下,东扩,西进”的石油战略,建立多元化的海外油气供给源,拓宽在石油领域的合作,同时在落实石油战略储备计划时必须建立相应的储备体系和运行机制。 在北方连盟上:加强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希望俄罗斯的能源资源能够大大降低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 从西面进口:通过与中亚国家的能源积极合作,参与其里海石油资源的开发。据美国能源部估算,俄语论文题目,里海石油储量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8%,天然气储量约占世界总量的4.3%。在中亚方面,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石油管道二期工程计划于2017年完成,年输油能力2000万吨。 南下的角度:进一步加强与中东地区的能源合作,同时大力参与开发非洲的石油资源。中石化2004年与伊朗就价值700亿美元的石油天然气项目达成协议,参与开发伊朗最大的陆上油田亚达瓦兰油田。2004年春,中石油与埃及石油部签署了埃及南部三块石油勘探合作的谅解备忘录。阿尔及利亚也允许中石油在阿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田。2017年中国共从非洲进口原油6000万吨左右,占同期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30%。 东面扩大开发力度:即进一步开发东海石油资源。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起开始对东海油气资源进行勘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春晓”、“天外天”等四个海上石油气田或已进入试开采阶段或即将进入。 从这些方面看到中国的石油能源正在积极的展开多元化的发展,使石油产业“走出去”。 三、中俄石油合作近况和未来展望 中俄石油合作是两国能源合作中的重点,双方合作的空间很广阔、潜力也很大、合作时间也长,但历经磨合取得的实质性的成果并不多。不仅如此,在这些合作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隐患,对此双方应加以重视并设法妥善解决,才能将良好的合作形势长期维持。 关于双方的石油合作,目前的状况是: ’ 首先,石油合作的运输瓶颈正在逐步打通,为扩大双方石油交易合作的规模奠定了基础。运输问题一直是双方石油合作的瓶颈问题,从2004年开始,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数量开始迅速增长。根据两国达成的协议,2017年俄应向中国出口1000万吨石油,2017年对华石油出口量应增至1500万吨。但是据俄方统计,2017年,俄对华实际石油出口量为760万吨,虽然比2004年增长30%以上,但是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俄目前向中国出口石油主要是通过铁路,铁路运输能力有限且运输成本较高,大大制约了两国石油贸易量的大幅增长。不过,随着对铁路基础设施和对中国石油出口口岸的改造,俄罗斯铁路石油运输能力会有明显提高;另外俄罗斯不断将国内石油企业通过铁路对华出口石油的运输价格下调,这也有助于提高俄罗斯石油企业对中国出口石油的积极性;再次,俄罗斯通过中哈石油管道阿塔苏至阿拉山口段向中国出口石油,这将成为俄对中国石油出口增长的新途径。 其次,东西伯利亚一太平洋石油管道的建设将进一步打通瓶颈。从俄罗斯修建至中国的石油管道问题已经有10多年的历史,1994年,俄罗斯石油企业尤科斯率先向中国提出修建“安大线”。双方政府为此签订了相关协议,但最后该方案以会污染贝加尔湖被俄罗斯单方面废除。之后,又进入改良方案安纳线的谈判。但由于包括资源、环保、俄境内管道走向等不确定因素,管道项目再度出现反复,一直未能真正启动。自俄罗斯政府于2004年底正式对东西伯利亚一太平洋石油管道的设计和建设做出决定之后,对于中国支线的设计和建设问题才重新进入了中俄双方政府和公司层面的议事日程。 2017年4月21日在北京举行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四次会晤期间,双方签署了《中俄石油领域合作政府问协议》。正式启动东西伯利亚一太平洋石油管道的建设,“东西伯利亚一太平洋石油管道”西起伊尔库茨克州的泰舍特,东至太平洋沿岸的科济米诺湾,全长4000多公里。一期工程从泰舍特至斯科沃罗季诺全长约2700公里,设计年输油能力3000万吨。东西伯利亚一太平洋石油管道的“中国支线”将由俄阿穆尔州斯科沃罗季诺市铺设至中国的漠河市,长度为67公里,造价预计达100亿卢布,俄语论文网站,年输油能力为1500万吨,计划于2017年12月完工。中俄两国将独立同时开始建造各自境内管线。运输瓶颈将逐步打通并完善。 以上所述是目前中俄石油合作的进展情况,实际上这些也只解决了中俄中期的石油贸易问题。毕竟铁路的运输能力是有限的,单俄罗斯本国的运输能力缺口每年就达8000万吨,而通过中哈管道也涉及到第三国有不确定因素;去年签署的东西伯利亚一太平洋的管道,对俄方来说,向远东的太平洋管道注油到设计值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一期3000万吨、二期5000万吨)。俄方所面临的问题还不仅仅是这些,还有在2017年国际金融危机凸显出以能源原材料出口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严重受制于国际市场的不利局面;开采设备老化,俄罗斯石油生产和加工设备的实际使用年限远远高于世界正常标准(10年),达到了35年;投资不足的问题,按照俄罗斯工业与能源部的规划,到2017年石油和天然气年产量将分别达到5.3万亿吨和7400亿立方米,为此未来十年对油气工业的总投资将达到2700亿美元,而2000年至2004年的投资只有460亿美元,年均不足百亿美元,可以看出俄罗斯在油气领域投资缺口还很大。 因此,这对中俄双方来说,应从以下几点解决中俄能源合作中拖而未决的一些问题。 第一,大力发展和巩固中俄能源战略合作新形式――贷款换石油。中国目前手中有大量的外汇,2017年外汇储备达2,399万亿美元,可以通过贷款、基金等这些资本要素,换取俄罗斯的供油合同、联合开发等资源要素。贷款换石油可以解决中国对能源的迫切需求,也可以使俄罗斯对欧洲的油气供给的市场依赖大大减轻。从长远看,贷款换石油能够维护地区能源安全的稳定,提高地区应对国际能源错综复杂局面的能力。贷款换石油能够为中国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石油供应源,双方能够理性预测未来石油的产量和需求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平抑国际油价的波动,特别是在国际油价处于低位时,有利于双方做出更为理性的选择;关于俄罗斯来说,可以有充足的资金从事油气资源的勘探工作。在油价低迷时,也能够长远规划石油的开采量,以备在油价走高时能够及时提供石油以稳定国际油价。 第二,加强中俄石油管道的建设和相关设施的完善。涉及到的石油管道项目对俄远东地区经济起到一定建设性影响。管道的建设对当地增加税收、增加就业岗位有直接意义。更重要的是,管道项目对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已发现油田的投产和勘探新油田能够发挥很好的促进和带动影响,还能有力地带动和促进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中国来说,管道的建设可以保障能源供应东北老工业地区的能源需要。 第三,加大中俄石油合作的多元化,使两国的合作不仅限于石油贸易,而且扩展到勘探、开发、加工、销售等领域。中国的三大石油能源企业积极与俄罗斯各种油气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油气企业在各方面进行合作,在开拓合作方式的同时加深合作层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