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罗斯的评估机构对作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发明技术进行略论后认为,俄占有近30%的份额,处于世界科技领先地位。该机构还预测,至2017年在世界高新技术产品市场上俄所占的份额将接近50%。中俄两国政治、经贸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中俄科技合作及技术引进工作却进展缓慢。探究中俄科技合作的新模式、新途径,剖析技术转移领域产生的诸多问题,关于促进俄高新技术向中国技术市场转移尤为重要。 中俄基础探讨领域的合作,应注意把握两个关键因素,一是要优化合作环境,创造便利条件,充分支持两国专家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二是要制定中俄双方均认可的基础探讨发展规划,精心组织重大合作课题,着重提高合作的质量和效益。 (二)高新技术探讨领域 高新技术关于中俄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及技术转移是个极其敏感的话题。俄罗斯科技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可能会成为两国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突破口。2017年,在中俄总理会晤机制下的科技合作分委会第十二次例会上,双方强调在纳米技术和材料、生命科学、能源和节能、合理使用自然资源、信息和通信技术等领域优先开展合作。中国可考虑利用俄罗斯已有的设备和实验条件完成一些重大实验项目,同时还可优选一些俄罗斯技术出售方的高新技术和关键设备,在国内创办高新技术合作公司。 (三)技术改造与创新领域 中国国有大中型公司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加快技术改造是国有大中型公司,特别是苏联援建中国的156项工程普遍面临的问题。近年来,中国从事国际技术转移的机构对苏联时期援建的一些工厂进行多轮技术转让谈判后发现,以高新技术对大中型国企的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是实现国企跨越式技术创新的途径之一,而技术转让价格相对较低、技术壁垒相对较少的俄罗斯则是中国大中型国企技术改造的较为切实可行的技术源。对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的技术改造而言,完全可利用这些公司与俄罗斯技术的渊源关系和相关性进行技术改造,可起到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效果。 (四)军事技术领域 目前,中国国防科技方面总体上仍与发达国家有差距。从整体上看,中国航天、核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从各项运用技术看,与国际先进水平仍相差20年左右;常规武器装备亦约相差15~20年;飞机、坦克、舰船等重大武器装备平台的动力技术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电子装备是薄弱环节;武器导弹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中国的导弹制导技术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对部队整体成效作用较大的电子战技术薄弱,技术储备不够。冷战结束后,俄罗斯正将中国视为重大的军事技术合作伙伴之一。伦敦国际战略探讨所的一份探讨报告指出,1992~1995年间,中俄武器贸易额超过25亿美元。利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日益巩固的有利条件,引进俄罗斯的先进武器和技术,是缩小中国军事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有效途径,也是加速中国武器装备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须把引进、转化、开发、创新结合起来,将引进转化为加强自力更生基础的条件。 三、中俄科技领域合作前景 (一)俄在基础科学和高科技领域的优势 基础探讨一直受到俄罗斯的重视,其重点探讨领域主要集中在物理、天文学、天文物理、地球学、生命科学等方面,上述领域集中了俄罗斯最优秀的科学家并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就高科技领域整体而言,俄在航空航天技术、能源产业(水电、火电、核电、核能)、太空能源技术、激光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均居世界领先地位,其中在航天高科技领域、激光技术领域、新能源领域俄罗斯具有明显优势。航天领域,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约80%的航天方面的公司和科研机构,是独联体国家中唯一能从事航天活动的国家;激光技术领域,俄罗斯不仅获得了从真空紫外到达红外整个波段的发射,且在激光脉冲宽和激光输出能量等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在核能技术方面,俄罗斯把核武器、核电站、核动力潜艇作为重点,取得了可与美国相匹敌的成就;热能直接转化电能的技术居世界首位。 在重点科研领域中,俄约有40%居世界领先地位。1991年由苏联近300名著名学者和院士参与完成的大规模科研成果鉴定表明,俄在物理学、化学、电子学、地理学、信息学、人体生物学、生物化学、人类生命活动结构基础领域的探讨已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上述各类科学技术中30%以上具备了许可证出口的能力。自经济转轨以来,尽管困难重重,但在基础探讨领域仍涌现了一批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如1999年,俄罗斯科学家在核反应实验室合成并确认了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最新的第114号超重元素,原子量为289,这是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发现。 (二)中俄科技发展的互补影响 目前,中国许多探讨俄科技问题的学者认为,中俄两国科技领域发展水平各异,科技合作的互补性很强,具有极大的合作潜力。近年来,经多次组织中俄科技合作及技术转移洽谈发现,如果具体项目科研水平差距太大,俄语论文,反而作用合作谈判的进行,俄语论文,技术转移最后成为高科技产品出口贸易。 俄罗斯的科学技术整体发展很不平衡,军事技术、航空航天技术、重工业技术、基础科学探讨领域发展较快,而运用探讨、消费工业部门科研力量相对薄弱,水平较低。与俄罗斯相比,中国的运用探讨投入较多并取得很大进展,在工业技术方面,轻纺、食品、轻化工、家电产业方面水平较高,发展较快,并在一些行业有传统优势。目前中俄双方从整体来说,在科技上互有短长,在很多领域都有满足对方需求的能力,这正是中俄开展科技合作的基础和有利条件。 俄罗斯已出台《俄联邦至2017年及长期科技合作发展基本政策》,进一步明确了俄将要集中资源支持那些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国家经济竞争能力、提高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的研发项目。而中国正在制定2004~2020年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旨在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有力地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国防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三)对俄科技合作及技术转移平台的建设 筹划建立全国性的对俄科技合作信息网络服务系统是实现两国科技合作项目供需双方快捷沟通、有效对接的途径,是推进中俄科技合作的具有前瞻性的重要战略举措。目前,在对俄科技合作中,这种先进的媒介手段尚未得到普及运用。大多数运用性合作项目多是通过极其原始的粗放方式,即通过熟悉俄罗斯技术的专家学者推荐介绍的方式实现对接。中国同俄罗斯科技合作比较密集的省份和技术转移中介机构虽然各自都收集了俄罗斯科技项目的信息并且制作了自己的网页,但是彼此之间缺乏联系,难以做到迅速传播、资源共享及项目的快速对接。为了加快中俄科技合作的步伐,提高合作的效率,建议尝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中俄科技合作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国家级中俄科技合作信息网络系统旨在充分发挥对俄科技人才优势。网络系统集科技项目信息的搜集一整理一筛选一对接于一体,从而有效地提高中俄科技合作信息的集约性和有效性。 随着经济情况的好转和改革的深入,俄罗斯更加重视经济发展中知识要素的影响。俄罗斯与中国的科技合作已不满足于一般的技术及高科技产品的转让和输出,而是更加关注自身创新体系的建立,因此,中俄科技合作及技术转移任重而道远。俄罗斯的实验室科技“半成品”在中国技术市场能否实现产业化或商品化,涉及政府、科研院所、科技工作者等诸多因素。通过与俄罗斯和独联体各国的科技交流,尤其在双方科技人员交流的良好基础上再谈合作探讨及技术引进问题,真正做到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缩短中国的科研和开发周期,填补空白,突破发达国家在一些高科技领域对中国实行的封锁,提高中国的科技创新水平,这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影响。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