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歌曲的艺术性[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俄罗斯民族具有悠久而灿烂的文化,文学、历史,尤其是蕴藏在民间的丰富的歌谣,成为俄罗斯民族乐派丰厚的创作基础。俄罗斯音乐特有的忧郁和宽广深情的旋律特点,成为俄罗斯民族乐派歌曲的独特的风格。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谈俄罗斯歌曲艺术性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第一,抒情性。《海港之夜》,1941年8月,波罗的海的夜色、从远处军舰上所传来的手风琴声和男声轻轻的歌吟,使在列宁格勒港参加劳动的作曲家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久久地站在岸边不愿离去。根据作曲家本人的回忆:当时“在我的脑海里就产生了一个念头,即想要把这突然降临到的或许明天就要进行远征、投入战斗的人们面前的寂静之夜,写成歌曲。从港口回到家里我就着手写这支歌。两天后,乐谱写成了。1942年我在离前线不远的战壕里,第一次唱给战士们听。从第二段起,战士们就小声跟我唱起来。于是我想到,这支歌打动了人们的心弦,俄语论文范文,有权利生存下去”。后来这首歌不但生存下来了,而且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1943年,作曲家还因之荣获了斯大林文艺奖金。《海港之夜》的最大特点是抒情写景的笔触既深情、细致、流畅。而又宽阔、有力、明朗,进行曲和抒情歌曲的特点被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单二部曲式的第一乐段中,以d1音为中轴的起伏动荡的旋律和反复出现的富于弹性的节奏型,给人在波浪滚滚的大海上,就要起锚远航的水手在纵情抒唱的印象。副歌悠长而深情的旋律,象是离去的人们挥手向熟悉的港口告别,军舰在晨雾中渐渐地远去,使岸上的人们只看得见船尾的蓝头巾在隐约地飘扬。《海港之歌》流传到意大利后,曾被填上歌颂一位意大利女英雄的歌词而传唱四方,以至后来竟被人们误认为是一首意大利民歌。
  歌曲《莫斯科近郊的晚上》,是创作过慷慨悲壮的《共青团员之歌》的著名作曲家索洛维约夫一谢多伊和诗人马图索夫斯基在1956年为斯巴达克运动大会的文献记录片创作的四首插曲中的第一首。这是一首清新、抒情的“分节歌”。四段歌词,前两段通过对轻风、明月、微波的描绘,勾划出一幅安谧、迷人的夜晚图景;后两段则通过写景引出人物,抒写青年男女相互倾心却又不敢启齿的爱情,淡淡几笔,十分传神地表达了初恋者羞涩、矛盾的神态。最后一句“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莫斯科近郊的晚上”,紧扣题目,给人以无穷的回味。这支歌的音调与俄罗斯民歌和城市抒情歌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于素雅中显露出生动的意趣。这首歌曲曾获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音乐创作比赛银质奖章和1959年颁发的列宁奖金,并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全世界。1968年,美国著名钢琴家范・克莱本曾将此歌改编为钢琴曲。
  第二,群众性。歌曲《小路》诞生于卫国战争初期,原是由作曲家伊凡诺夫根据波捷尔柯夫的歌词谱写的群众歌曲,在1941年举行的全国“群众国防歌曲比赛”中获奖。不久,阿尔汉格尔斯克省一个村苏维埃业余合唱团在伐木场劳动时听到有人唱这首歌,便记录下来加以改编,并参加农村业余文艺会演,获得了演出奖。歌曲以抒情的笔触塑造了一位真诚质朴的少女形象,她要坚定地跟随她的爱人并肩战斗在炮火纷飞的战场,同生共死。歌曲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完全符合当时正在进行卫国战争的苏联人民的愿望,因此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国土,起到了动员人民、鼓舞士气的巨大影响。歌曲采用俄罗斯民歌惯见的大小调交替的手法写成,混合拍子,富有抒情气质。
  《神圣的战争》是卫国战争时期最早产生的一首群众歌曲。它的歌词作者是著名诗人列别杰夫一库马奇,曲作者是虹旗歌舞团的创始人和团长亚历山大罗夫。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进攻苏联。7月初,莫斯科白俄罗斯车站升火待发的军用列车旁,红旗歌舞团即向数千名出发上前线的红军战士,首次演唱了这首歌。一遍唱完,战士们全体起立要求再唱,直到反复唱了五遍这一动人的场面才告结束,此歌几乎立即传遍全国。《神圣的战争》由3/4拍子的两个八小节的音乐段落组成。主歌有七段歌词,具有俄罗斯特色的曲调,宣传画式地凸现出“起来,强大的国家,起来作决死的战斗”等词句的感情内涵。由主歌进入副歌时,音乐从g小调转入bB大调,显得更加坚定、壮阔而有力。在节奏上,它虽用三拍子写成,却又具有进行曲般的二拍子的特点,因而完全可以合着步伐在行进中演唱。
  第三,时代感。列宁山,雄伟巍峨,从高高的山上了望四方,莫斯科明媚的风光尽收眼底:克里姆林宫曙光照耀,红场宽广壮丽,高楼大厦成行,工厂烟囱林立。这里曾是列宁主义的故乡,世界革命的希望,因此,在四、五十年代里,人们常怀着满腔热情,发出声声赞颂和歌唱。多玛托夫斯基作词、米留金作曲的《列宁山》,就是表达苏联人民这一崇高感情的代表作。歌词以直叙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壮丽雄伟的图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曲调宽广抒情,四次从属音上行的、以分解大三和弦为核心音调的旋律,起伏跌宕,明朗舒展,饱含着崇敬赞颂的情感。后半段从主音上往高音区顶点音的攀登,使情绪更具开朗、自豪的气质,经过与平行小调交替的较为柔婉的发展后,旋律回到开头的乐句,使全曲音乐形象鲜明集中,而首尾相顾。
  《在靠近前线的森林里》是以创作《卡秋莎》而驰名的作曲家玛特维・布朗介尔(1903-)在卫国战争期间创作的另一首歌曲。当时反映战争题裁的歌曲很多,但是这首采用圆舞曲体裁,俄语毕业论文,抒情而深沉,甚至略带感伤的歌曲却并不多见。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在回忆这首词的创作时写道:“当时正是战争的第二年。俄罗斯森林被染上了一片秋色,四下里静悄悄的,是刚下战场的战士们不习惯的宁静,是甚至连手风琴都不能打破的宁静。”歌曲用AABABA形式构成。作曲家在A段音乐的基调上增添了人们非常熟悉的古老圆舞曲《秋之梦》的音调。作曲家说是“想让战士们有可能和他的亲人们交流,向远在大后方的、相隔千里的女友、未婚妻和妻子吐露自己隐秘的思念”。歌曲的B段转入关系大调,速度稍快,力度加强,是战斗的召唤,也是战士们心中的誓言。其所以成功,不仅由于它是一首战地抒情曲,而且由于感人至深的圆舞曲中还蕴含着高尚的公民责任感和英勇的力量。作曲家因此于1946年荣获斯大林文艺奖金。
  第四,民族性。《摇篮曲》这是亚美尼亚作曲家阿鲁秋年为加雅莫夫的词所写的《祖国大合唱》中的一段。《祖国大合唱》是一部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鲜明的民族色彩和新颖的音乐语言的大型声乐著作,曾获得1948年斯大林文艺奖金。全曲分为“祝福”、“红场”、“劳动赞”;“摇篮曲”和“光荣为祖国”等五段。“摇篮曲”一开始,弦乐器缓慢而平静地奏出带有摇篮晃动感的前奏,引出了女中音甜美的歌声:“睡吧;我亲爱的宝贝。树林,山岭,还有那田地都蒙上了夜色。”歌声充满着温和、柔美的母爱和生活在社会主艾国家的幸福自豪感。合唱队的伴唱以及伴奏部分低音提琴的拨弦都为歌曲增添了特殊的效果。
  俄罗斯音乐,不论是民间的或个人创作的,都自有一种浑厚、深沉、朴实和真挚的美。人们不难在许多民族的音乐中,分辨出它那独特的风格。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