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当今,俄罗斯移民的主力越发成了女人。她们移民国外不是为了挣钱,而是寻找丈夫。在俄罗斯,每天光顾数以百计的国际婚姻介绍所里的妇女中,不仅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也有为数众多的事业有成的妇女。她们的收入足以保障自己和家庭过上相当不错的生活,移民远嫁是由于俄罗斯本国的男人不能让她们满足,她们需要国外那些事业有成、更有爱心、责任感更强的男人。 随着妇女移民潮的汹涌,以前俄罗斯妇女那种殉难者的形象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淡薄。在跨国婚姻中,年轻貌美、皮肤白皙、修养良好的俄罗斯妇女第一次真正体现出自身价值。婚姻介绍所和外国男人们还从没像现在这样大谈特谈俄罗斯妇女的种种优点。 俄罗斯著名心理学家弗拉基米尔・特鲁任宁认为,俄罗斯家庭是东正教和古俄罗斯多神教的复杂混合物。在这种模式的家庭里,男人具有极大的权力和绝对的权威,但所有责任他都推脱给妻子,母亲。他的主要影响就是建立家庭,所有的家务活他一概不管不问。家庭关系与战斗别无二样,最终获胜的是心理生理更强者。 然而可悲的是,就是这样的家庭并不是所有的俄罗斯女人都能拥有。由于多年的战争和内乱,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男女比例失调,不是所有的女人都找到丈夫,不少俄罗斯妇女只好找男人怀上孩子,然后和这个孩子相依为命。所以许多在俄罗斯嫁不出去,还有那些对俄罗斯传统家庭模式厌倦的妇女便远嫁给外国人。 同时外国人娶俄罗斯妇女的动机也各不相同。美国的农场主拥有成群的牛马,然而做农场主的妻子并不是现代美国妇女的理想。因为很少有人愿意生活在周围几十公里空无一人的农场里,大批的牛马也不是美国妇女心中向往的。所以这些农场主们宁肯在秋收后花上一千多美元来到俄罗斯,在几十个美貌女子中挑上一个满意的带回来,而不愿在美国浪费时间。 关于美国越战老兵来说,年青漂亮的俄罗斯妇女无异是上天的恩赐。他们心境平等,不再像年轻人那样浮躁,因此很受俄罗斯女士的青睐。她们需要更坚实的社会保障,一句话,她们认为年龄大的丈夫不会抛弃她们。 黑人也成为俄罗斯美女的选择对象,尽管黑人在他们国内名声不好,被认为是播下种子就不见踪影的浪荡公子。现在俄罗斯女人与黑人结婚已司空见惯,同时法国黑人比美国黑人更受欢迎,因他们更有钱,更有教养。另外,墨西哥人、中国人、印度人、韩国人......也是俄罗斯妇女潜在的外嫁对象。 和俄罗斯妇女结合后,西方的男人随之从“平等伙伴式”的家庭模式转入东正教宗法式的家庭中。“平等伙伴式”的理念更多用于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太适合调整家庭关系。在这种模式的家庭中,无论男人、女人还是孩子都无法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因为没有痛苦,也就没有欢乐;没有恨,也就没有爱。 俄罗斯妇女嫁给外国人追求的不是在家庭中的统治地位,而是想找个强壮有力的支撑,找个能落泪的肩膀。西方男人从这种家庭模式转入宗法式的东正教家庭模式,相对而言提高了自身的价值,获得了更多的权力和尊重。而俄罗斯妇女不再是东正教模式的牺牲品,获得了在她再熟悉不过的--看孩子、洗衣做饭和打扫卫生的圈子里过正常生活的机会。尽管这些仍是她的份内事,但她得到了更多的宽容,更多的呵护和帮助。从理论上讲这是个双赢的选择。 这种“俄罗斯女人/外国男人”的双赢选择模式,看上去似乎前途无量。然而调查结果却表明,这种婚姻模式再度破裂的比例是相当高的。 问题在于俄罗斯妇女经常将 “家庭”和“爱情”两个概念相混淆。她们认为,家庭就是男女两个加上孩子,似乎从未明白,适度的独立、积极的上进心、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是保证爱情永驻的简单道理。“她不愿学习!”“她太懒!”“她不关心家庭,总是顾自己!”“她太能花钱,我承受不了!”“她整天挂在电话上,俄语论文题目,不是给妈妈就是给女朋友打电话.......”外国丈夫一肚子怨言。而俄罗斯妻子也是满腹牢骚:“他对我太过分,所有的家务全推给我!”“他太小气,花一分钱都计较!” 东正教注定了俄罗斯妇女的命运是不幸的。在俄罗斯古典文学中,对俄罗斯妇女包括贵族妇女的描写,要么死于分娩,要么殒命车轮,要么发疯而死或是死于贫困。最好的情况也不过是头戴睡帽,膝下围着一群孩子,在自家的庄园里制作果酱。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妇女,认为奢望自身成功和幸福是极大的罪过。与此同时,放荡不羁的美女形象又在十月革命前备受推崇。找个有钱的丈夫,俄语毕业论文,靠他养活,是许多为生存而苦苦挣扎的俄罗斯妇女的理想。如果真的如愿找到有钱的丈夫,她就会立即松弛下来,“我受的苦够多得了,现在该享受了...... ”不难猜想,她们将这种思想带到了跨国婚姻中,难怪外国丈夫觉得俄罗斯妻子难以理解。 和俄罗斯妻子分手后痛苦不堪的外国丈夫,经心理医生拂平心灵创伤后,他们又加入了到俄罗斯寻找伴侣的大军中。“我无法忘掉她”,“见到俄罗斯女人,我的血压就升高”,“我无法摆脱她的诱惑”.......这些外国丈夫无一例外都有自己的辩解理由,而这又促使更多的俄罗斯妇女源源不断地走向海外,循环往复地重蹈着她们的情感辛酸路。 [译自俄罗斯《妇女》] (责任编辑 肖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