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欧洲边境,还是小俄罗斯[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作“欧洲”的“边境”可以得到自主性,但会带来文化上的孤寂;作“小俄罗斯”可以带来民族认同感,同时却要低人一等。
  乌克兰在国际舞台寻求的平衡,也是在这两个词之间的平衡。
  克雷洛夫有一则寓言:梭子鱼、天鹅和虾共拉一辆车,梭子鱼向水里拉,天鹅向天上拉,虾一个劲往后退。那么,车子会向哪里走?如今,西方、俄罗斯和民族自主独立要求三股力量正在把乌克兰朝不同方向拽,乌克兰就像一只初次换羽的天鹅,试图振羽飞向未来,却迷失于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间。此次乌克兰大选即是鲜明写照。
  
  天性独立自由的国度
  
  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关系,表面上似乎是紧密盟友,实际上却又若即若离,还时常向西方靠拢。乌克兰既把对俄关系当作外交三大支柱之一,又是亲美的“古阿姆”组织(目前由摩尔多瓦、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组成)一员。2003年,乌克兰既因为刻赤海峡划界问题几乎同俄罗斯大动干戈,又宣布这一年为“俄罗斯年”(2002年俄罗斯宣布本年为乌克兰年)。在这些矛盾事件的背后,正是乌克兰复杂的国情。
  在前苏联(除俄罗斯以外)的加盟共和国里,乌克兰也许是最特殊的一个。从民族和语言文化来看,乌克兰和俄罗斯好像应该是一家。9世纪时东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基辅罗斯就是两国共同的先祖。后来的历史发展改变了这种状况,由于各部分的内部联系不紧密,加上草原游牧民族时常侵略,俄语论文范文,统一的基辅罗斯很早就分崩离析,乌克兰和俄罗斯逐渐走上了各自的发展道路。乌克兰与白俄罗斯、波兰和立陶宛的平原地区连为一体,有第聂伯河、布格河贯穿其间,无论是交通和经贸往来都很方便。因此,古代的乌克兰与这些地区联系相对密切。当13世纪蒙古铁骑横扫东欧时,乌克兰的文化重心又开始朝西北部转移,直接进入波兰的势力范围。俄罗斯人早期的公国却集中在北部伏尔加河支流奥卡河流域。蒙古人衰落后,俄罗斯开始向伏尔加河流域和乌拉尔山扩展,一步步向东移动。从1654年开始,乌克兰开始逐渐受俄罗斯统治,但西部乌克兰迟至二战结束才第一次成为莫斯科的治下。总之,自基辅罗斯分裂以来,俄罗斯一直在向东走,而乌克兰则往西靠。一个拥有伏尔加母亲,一个歌唱父亲第聂伯。这样的趋势,不可避免地加剧了民族文化的分野。
  但是,乌克兰在西靠的过程中并没有失去自我。从15世纪后期,不甘受波兰和俄罗斯地主奴役的农奴开始逃亡到乌克兰,并在第聂伯河下游的扎波罗热建立营地,这就是哥萨克的起源。哥萨克过着平等、自治的生活,选举自己的法庭、军官和首领。自由的哥萨克在强权之下虽然慢慢消亡了,乌克兰从此却被赋予了独立精神。这可以从乌克兰人的信仰中看到。尽管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和信奉天主教的波兰一直向乌克兰施加强大的作用,乌克兰仍然坚持着发展独立的教会。时至今日,以基辅为牧首所在地的乌克兰自主教会仍然在与强势的俄罗斯正教会分庭抗礼。乌克兰的自主天主教会于1596年宣布以教皇为尊,但其领袖和东正教一样称牧首,实行的也是东方式礼仪。夹在俄罗斯和西方之间的地理环境使得乌克兰必须两边周旋,但哥萨克留下的自由性格又决定了它不会轻易投靠任何一方。
  
  欧洲还是俄罗斯
  
  乌克兰有两个世人熟知的名字,一个就是现在公认的“乌克兰”,一个是俄罗斯人过去常说的“小俄罗斯”。两个名字的背后,隐含着对乌克兰的两种理解,隐含着今天乌克兰面临的两种选择。
  乌克兰一词意为“在边境”,最早是指十二三世纪时未受蒙古统治的西部乌克兰,其含义是基督教文明世界的边境。这个概念把乌克兰与欧洲划在一起,其背后的思维是对欧洲主流文化的认同,乌克兰负有责任对抗野蛮的“东方”。这种心态对乌克兰的作用至今犹存。苏联著名作家拉夫列涅夫的小说《第七颗卫星》里的一个乌克兰人就有这样的台词:“您的祖先(俄罗斯人)向鞑靼人(指蒙古人)上了三百年的毛皮贡,而我们的一撮毛(指乌克兰人,因为过去乌克兰哥萨克有留一撮头发的习惯)把鞑靼人挑到了矛尖上。”今天,当欧盟和北约逐渐要囊括俄罗斯以外的欧洲时,那个象征文明的“欧洲”形象似乎又浮出了水面。在波兰和俄罗斯争夺乌克兰的时代,俄罗斯人则把乌克兰东部哥萨克人控制的地区称作小俄罗斯。乌克兰的独特之处被抹杀了,乌克兰和俄罗斯变成了不对等关系。
  在沙俄后期和苏联时期,虽然小俄罗斯的提法不再使用,但它的影子无处不在。同时,这种提法也包含着一些亲近的成分,小俄罗斯毕竟是俄罗斯的小兄弟。这两个词充分体现了乌克兰在俄罗斯和西方间的长期徘徊和选择的境地。作“欧洲”的“边境”可以使乌克兰得到自主性,但会带来文化上的孤寂;作“小俄罗斯”可以带来民族认同感,同时却要低人一等。乌克兰在国际舞台寻求的平衡,也是在这两个词之间的平衡。
  两个不同的名字来自不同的方向,相应的乌克兰国内各地区历史发展状况也是从西到东不同。东部与俄罗斯接壤的地区受沙俄作用深,又是苏联时期重要的顿巴斯矿区和一系列重工业城市所在地,传统上与俄罗斯联系密切;黑海沿岸原为土耳其领土,在俄土战争后为俄罗斯所有;西部加利西亚二战前先后受波兰和奥地利管辖,有自治权,民族主义情绪最强;中部大部分地区政治倾向介于东西方之间,第聂伯河以东较亲俄。此外,东部地区和黑海沿岸还有大量的俄罗斯移民,这造成了今日乌克兰的民族分布地域性,在西部的几个州乌克兰人占90%以上,在东部顿巴斯矿区占50%多,而在克里米亚仅占1/4。这样的民族分布同社会经济背景,造就了今日乌克兰的政治地图。在局势紧张的今天,地域性政治地图尤为鲜明。支持亲俄的亚努科维奇的主要是东部的煤矿、钢铁工人,支持尤先科的势力则集中在中西部。11月21日的投票中,90%的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选民支持亚努科维奇,而坚定要远离莫斯科的利沃夫和捷尔诺波尔选择了尤先科。
  
  承载深重的历史教训
  
  乌克兰一直有一个两难选择,一方面俄乌两国种族文化相同,存在天然纽带,乌克兰不可能离俄罗斯走得太远。俄罗斯几百年间,在政治上一直追求大一统,对乌克兰自由的哥萨克和民族主义者也多方压制。相形之下,与波兰和立陶宛,甚至哈布斯堡王朝那种松散的联合方式留给乌克兰的是一些发展的缝隙。这也正是乌克兰的悲剧所在:依靠外部力量的同时,自己的独立主权往往不知不觉地被蚕食,为追求独立所做的努力往往适得其反。当17世纪不甘波兰统治和土耳其侵袭的乌克兰哥萨克追求独立时,统帅波格丹・赫米尔尼茨基考虑到乌克兰势单力孤,率众于1654年和沙俄联合。这样的“壮举”留下的是什么名声呢?沙俄把这看成是归顺;波兰人则视为叛国。200多年后,显克微支(波兰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创作历史小说三部曲时,还不忘用大篇幅刻画赫米尔尼茨基的“奸贼”形象;乌克兰人也对赫米尔尼茨基的选择痛心疾首,因为正是这次联合带来了乌克兰人的奴隶命运。乌克兰伟大的诗人谢甫琴科就发出了这样的悲愤之言:“小家伙波格丹啊,假如我早知如此,我要在摇篮里把你闷死……”后来的100多年里,在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等统治者的“不懈努力”下,乌克兰的自由的哥萨克终于消亡了,哥萨克们最后不是变成了效忠沙皇的职业军人,就是农奴。
  乌克兰从此陷入了悲剧之中,俄语论文,不是受中欧国家的统治压迫,就是被俄罗斯“兄弟”歧视。理想远大的民族主义者们,却长期变成了俄罗斯和波兰、奥地利以及德国对弈的棋子。二战时悲剧更是达到了顶峰。当乌克兰沦陷时,纳粹长官科赫是这样表达对乌克兰的“重视”的:“我们的任务是从乌克兰能拿走多少拿多少。”与此同时,一些乌克兰人对德国法西斯还抱有一定幻想,以为希特勒会像历史上的中欧君主一样给乌克兰一点自由,以为借德国之力可以赶走苏维埃政权。就这样,乌克兰的土地上竟出现了这样的画面,一面是法西斯的烧杀掳掠;另一面却是许多乌克兰伪军的出现,怀着对“独立”的憧憬,这些人“顽强”地坚持到了1945年,再作为可耻的政治匪徒被彻底消灭。
  如今,乌克兰又面临着在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的抉择。今天的选择或许比前人少了几多风险,但隐患仍然存在。双方支持率的接近,也折射了这个国家选择的艰难。无论向哪边走,风险都不小。从这个意义上讲,大选的僵局也未必不是进步,至少这会让乌克兰人民仔细审视一下经历过的坎坷,以期走出一条新路。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