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俄罗斯《新闻时报》的一篇报道说:俄罗斯教育部门在全俄教育工作者会上介绍《俄罗斯历史(1900一1945)》教科书时认为:“斯大林所做的一切,结合具体的历史环境来看是完全合理的,他作为一个面临战争的国家领袖在带领国家走向工业社会方面做出了正确选择。”国内许多媒体很快刊载了这个消息。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俄罗斯人在新背景下的怀念与赞赏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经历了剧变和解体。从根本上说,剧变的本质含义就是用西方发展模式取代苏联模式,所以,斯大林的理论与实践也都属于被否定之列。但苏联解体后,它的继承者俄罗斯在摈弃了苏联模式、转向西方模式的同时也失去了超级大国的地位,失去了苏联时期所拥有的势力范围。随着原东欧国家和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和欧盟,随着北约向乌克兰和格鲁吉亚的渗透,俄罗斯的外部战略空间被不断挤压。近几年来,由于政治局势的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俄罗斯开始以强硬的姿态站在西方面前,同它叫板。在这样的背景下,俄罗斯人逐渐又怀念起那个可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苏联和创造这个强大苏联的斯大林,时不时地出现对斯大林的赞赏性的评价。比如,“斯大林是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活动家”、“斯大林把苏联变成了强国”、“他是确保国家迈入工业社会体系的维护者,是一个濒临战争的国家的领袖”、“斯大林的具体做法虽有不妥,但结合历史条件看是合理的”等等。它们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部分俄罗斯人的心境或期待:俄罗斯再出现一个能重新将俄罗斯凝聚在一起的伟大人物,俄罗斯重新成为不惧怕西方而足以让西方敬畏的伟大强国。 多种评价同时并存 在俄罗斯出现的对斯大林的评价要么是个人行为,要么是特定人群在特定时间的行为。对斯大林的这种与俄罗斯对大国、强国及其缔造者的期待相适应的评价,映射出的不是社会发展模式向苏联回归的诉求,俄语毕业论文,比如,不会重新服从共产党的一党领导,不会重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也不会重新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官方意识形态。俄罗斯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包容性,比如俄共仍是最大的反对派,各种社会主义政党也都活跃在俄罗斯的政治舞台上。这反映在斯大林问题上,就是各种各样的评价和看法同时并存。 历史回顾一:对斯大林神化评价的形成 最早对斯大林做出重要评价的恐怕是列宁。他在1923年写的政治遗嘱中,说斯大林对革命无限忠诚,脾气太粗暴,建议把他调离党的总书记职务。在列宁去世后的一段时间里,党内的反对派对他颇有微辞,但总的看,社会上对斯大林的负面评价越来越少,而正面评价越来越多,俄语专业论文,最终推到极至达到了神化的地步,形成了对他的个人崇拜。1929年12月21日,在斯大林50岁生日的这天,苏联报刊刊登了大量歌颂斯大林的文章,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斯大林是列宁的惟一助手”,是“列宁事业的惟一继承人”,是“活着的列宁”。在1934年召开的联共(布)十七大上,斯大林被称为“天才的领袖”,代表们高呼“斯大林万岁”。1938年出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更是美化和神化斯大林的集大成者。在1948年出版的《斯大林传略》中,斯大林成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最伟大的领袖”。 历史回顾二: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反向评价 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依据苏联历史上不争的事实和在整体上肯定斯大林的前提下,重点对斯大林做了反向的评价,指出他在上世纪30年代大清洗中乱杀无辜破坏了法制,个人独断专行破坏了集体领导准则,对希特勒发动侵略苏联的战争准备不足,在农业、民族政策和国际关系等方面随心所欲等等。国内外学术界一般都认为,赫鲁晓夫的这些评价,“揭露了斯大林的错误,还破除了长期形成的神化斯大林、对斯大林的盲目崇拜,不仅对苏联,而且对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起了解放思想的积极影响”。但是,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评价显然也有些偏颇。如没有涉及苏联大党主义、大国主义等方面的错误,不全面;掺杂着大量个人情绪,不严肃;将所有过错都推到一人身上,不公正;仅仅将个人崇拜的原因归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没有略论政治体制上的弊端,不深刻。总之,感情上肤浅的谴责远远大于理性上的深刻略论。 历史回顾三:勃列日涅夫对斯大林评价的前后变化 勃列日涅夫60年代在斯大林问题上超脱于主张与反对重评斯大林的两派。只是在1965年5月,在纪念卫国战争胜利20周年庆典上,勃列日涅夫才在讲话中首次强调了斯大林的影响。到70年代,勃列日涅夫对斯大林的评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比如,不允许出版公开批判斯大林的书,鼓励称赞斯大林的文学著作,为斯大林陵墓修建墓碑等等。1979年12月21日,《真理报》专门刊发了《纪念斯大林诞辰100周年》的社论,强调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认识斯大林。有学者指出,勃列日涅夫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推翻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评价,那就是在正式场合从不表示要推翻二十大决议,但在实际上对斯大林犯的错误基本不谈,而强调他的功绩和在苏联历史上的影响。勃列日涅夫死后的几任苏联领导人,特别是戈尔巴乔夫,对斯大林评价的天平又开始向赫鲁晓夫时期倾斜,甚至走得比他还远。 俄罗斯复杂的社会现象:“无害化”甚至“有益化”处理 对斯大林的评价是俄罗斯复杂的社会现象之一。其实,它还可以衍生出另一个问题,即俄罗斯是如何对待苏联的历史遗产的。比如,对待11月7日十月革命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苏联解体后,一方面,完全资本主义化的俄罗斯不可能再去纪念一个社会主义的节日;另一方面,俄罗斯又不得不考虑政治发展的历史惯性,十月革命节仍是许多民众和左翼政党的精神寄托。对俄罗斯现政权来说,继续肯定十月革命节违背它的价值观念,而轻易否定又可能引起某种程度的社会动荡。于是,1996年,叶利钦下令将十月革命节改为“和睦和解日”。2017年6月,国家杜马又通过法学将11月7日定为“军人荣誉日”,并且在这一天恢复红场阅兵仪式。经过一番“无害化”处理,11月7日这一天既有益于凝聚人心,又能激发人们的荣誉感。任何国家的政治发展都会经过不同阶段,各个阶段的性质可能不同。但是,政治发展却有连续性,政治文化也有穿透性。所以,就俄罗斯而言,正确处理好苏联时期的历史遗产,使之“无害化”或“有益化”对它更为重要。对俄罗斯崛起来说,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斯大林进行评价,可能更有意义。 (资料来源:《世界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