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灵德育[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俄罗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开辟了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俄罗斯德育发展也开始了新的历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德育,是俄罗斯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连续体,它不仅承袭了俄罗斯传统的德育观,也发展出新的时代特质。这种特质就是处境不利儿童心灵德育的建构。上个世纪90年代末,俄罗斯的处境不利儿童群体中存在大量的流浪、吸毒、自杀等危害其自身生存及生命的现象,对此,国家施以了一系列呵护政策,于是出现了“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灵呵护”一词。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灵呵护是指通过对处境不利儿童群体的心灵呵护,唤起他们对生命的热爱,消解他们生命的威胁。此理念旨在帮助处境不利儿童群体确立起生存的意识、生命尊严的意识,使他们能拥有正常儿童的幸福。正如俄罗斯当代伦理学家恰尔科夫所说:“处境不利儿童心灵呵护理念的本质,是一种正确引导、理解生存及生命意义的心灵活动,是通过心灵体验而达到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灵的融合。在心灵的融合中,呵护者和被呵护者把双方当作知己,充分感化心灵,达到对生存意义的领悟。”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一)俄罗斯处境不利儿童心灵德育的内涵
  
  呵护是人类的基本情感。对处境不利儿童的呵护是对处境不利儿童的境遇所表现出来的心灵感受,是人们站在处境不利儿童的立场,考察处境不利儿童的境遇时产生的一种情感。这是人的一种自然情感,并不是德性深厚、禀性仁慈的人所特有的。俄罗斯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灵德育是一种具有心灵呵护的教育。“心灵德育指向处境不利儿童的精神领域,解决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灵危机问题,必须强调心灵感化的力量。心灵德育是对被呵护者心灵活动的关注,对他们作为主体的权力的尊重,对他们的成长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是呵护者对处境不利儿童的人道的呵护。”可见,心灵德育是以处境不利儿童的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为目的的,体现了“人是目的”的道德命令。这同时又是心灵德育内涵的突出表现,即内在于心灵活动中的一种以人为目的的人本、人道的道德内涵。
  
  (二)俄罗斯处境不利儿童心灵德育的内容
  
  1.心灵德育指向人性理念
  心灵德育的基点在于对人性的尊重,认为人具有最高的价值,人人享有尊严,人人有权得到充分发展。必须尊重处境不利儿童和呵护处境不利儿童,尊重处境不利儿童的个性自由,因为,自由是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基石。因此呵护者要把处境不利儿童看作自我实现的主体,珍视他们发展的主动权,努力营造和创设一个有助于生命舒展的开放、多元和相对宽松的环境。心灵德育就是要鼓励处境不利儿童的学习自主性,为他们的自由创造提供必要的条件,让他们充分展现其自由发展的潜能、生存智慧和生活情感。
  2.心灵德育指向教育价值
  心灵德育所要求的价值表现为三个意旨:即生存性、生命性、精神性。教育是一项关心人的生存的事业,因此心灵德育所要求的生存性价值标准应当着眼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尊重处境不利儿童的生命存在是教育价值的基本诉求。心灵德育的生命性价值要求表现在开发处境不利儿童的生命潜能上。精神性,是指始于社会人际之间的精神活动,因而它必定会产生彼此之间的相互表达、认同、关怀。心灵德育是具有精神性的教育,其精神性体现在它是从社会出发、在社会中进行,使处境不利儿童过更美好的生活、善的生活上。心灵德育是存在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教育之魂,是社会文化传统在教育活动中最丰富、最生动的表现。正因为有了这种心灵德育之魂的存在,教育对处境不利儿童的发展才具有巨大的推动力,才能震撼处境不利儿童之心,使处境不利儿童的个性和心灵获得健康成长。
  3.心灵德育指向教育实践
  体验式感化是心灵德育的基础。所谓体验式感化,指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知情行整合教育。社会规范教育中的认知与行为教育是以情感为中介发生的,没有情感的渗入就谈不上真正道德意义上的教育。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当一个儿童还不能体验某句话的情感时,千万不要让他学会说这句话。如教育儿童爱护花草树木,首先要让儿童给花草树木浇水、培土,感受花草树木在自己的关怀呵护下成长的快乐,体验花草树木的生命活力,建立与花草树木之间的心灵“感应”。这是由“行”到“情”的过程。这里,教育的重点不在于行为本身,而在于行为背后的体验。只有通过教育实践,个体与客体才能发生切实的道德关系,个体才能实现知情行的整合。体验式感化的最大特征是强化心灵感悟。此时的悟,即个体经验的心灵激活、心灵提升与精神概括化的过程。心灵感悟的出现是由于直接地、间接地感知或自觉理解他人行为的结果,产生的基础是对社会生活、对人际关系的关心,是受这方面事实的触动。在教育实践中强化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灵感悟:第一,必须关注处境不利儿童的现实生活,将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有道德意义的事件或儿童道德关系中的问题事件,引入其心灵世界。第二,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不加任何心灵暗示,让处境不利儿童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自由表达自己的行为意向。第三,略论各种行为方式背后的精神价值系统与心灵世界需要层次,让处境不利儿童在意义事件的讨论中了解行为方式与价值信念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行为的价值意识的自觉性,提高心灵呵护的能力,提高价值抉择的能力,形成呵护取向的价值信念。
  
  由此可见,心灵德育可以理解为呵护者对被呵护者精神状态和现实生活的关注。心灵健康是人生的主题。心灵健康的本质是精神愉悦,核心是对人生意义的追寻。人人都会在有意与无意之间追寻人生的终极意义和归宿,尤其是处境不利儿童群体,在面临困境与苦难时,更需要精神依托和心灵慰藉。心灵德育是使处境不利儿童获得健康人格与幸福人生所必需的。
  
  【乌云特娜,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比较教育和德育探讨。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责任编辑/赵 煦

俄语专业论文俄语论文范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