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产油国之一,俄罗斯(前苏联)并不常以能源国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但是,无论是内部经济、地区问题还是国家外交,石油对俄罗斯(前苏联)来说都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国际油气市场的动荡、起落也直接作用到了苏联解体的发生。从上世纪70年代,苏联石油工业进入繁荣开始,到2000年俄罗斯联邦迈入普京时代,石油给俄罗斯(前苏联)带来了兴衰荣辱。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前苏联一直都是石油生产大国,尤其是在1975年,苏联石油产量达到4.9亿吨,超越美国,并跃居世界第一产油国,让苏联的石油工业发展到了顶峰。 苏联石油产量的剧增,是与西西伯利亚地区石油资源的开发紧密相关的。1965年,西西伯利亚开采出了百万吨石油,这作为标志性事件被载入了苏联石油工业发展史册。从那一年开始,西西伯利亚地区石油生产进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数以百计的油气田被发现,西西伯利亚的石油产量迅速攀升到了以千万吨甚至亿吨计算的高度。 “停滞时期”的对外合作 关于苏联石油工业来说,20世纪70年代是一段稳健发展的时期。石油工业的投资、人力物力以及技术支持相当充足。这正对应了勃列日涅夫时期被誉为“苏联历史上最为稳定时期”的时间点。 但是与苏联社会一样,石油工业稳定的表象背后却积累了许多矛盾与问题。1977年,苏联制定了开采5.4亿吨石油的计划。为了保持石油开采的现有水平、保障计划的实施,苏联需要建设更多的基础设施(如管道),生产并引进数千万吨的新设备。还需要面对大量的老油田(如巴库油田)正在进入开采衰落期的问题。 随着勃列日涅夫对改革态度日渐消极,苏联社会经济进入停滞状态,这直接作用到了西西伯利亚新油田的工业基础建设,以及资金、技术、劳动力的投入。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苏联石油工业部决定集中力量提高现有生产设备的效率,并探讨国外石油开采国家的先进经验。苏联的首选国家就是美国。 虽然看起来,这在冷战时期是难以想象的。但当时美国是世界石油工业的领袖,技术上是领先苏联的。1976年,在苏美能源合作联合委员会共同主席交换信函的基础上,成立了石油工业科技合作小组。1977年,俄语毕业论文,工作小组的第一次会议在美国召开了。 工作小组最开始相互交流一些地球化学领域的资料、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措施。随后,双方的交流越来越深入到许多具体技术措施的科学讨论。苏联专家还建议双方应该从课题的最小技术角度开始探讨。这次会议确认了能源合作的具体项目清单和方法,并且提交给了双方政府的主管部门。 会议结束之后,苏联代表团还对美国的大型石油公司进行了访问。美国能源部的专家们和苏联代表团一起参观了美国石油企业进行蒸汽驱采油和聚合物驱采油的现场操作。这些技术后来也被运用到了苏联的油田中。 不过,关于苏联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们来说,仅仅学习美国的技术是不够的,他们还十分需要了解世界其他国家在石油技术与工艺方面的最新发展和先进生产经验。出于这样的考虑,苏联政府决定1978年6月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办第一届国际石油展览会。 苏联石油工业部是这次国际展览会的主要组织者,所有准备工作和展览活动细节都是在部长马尔采夫亲自监督之下完成的。共有11万来自东欧、西欧、中东、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石油企业的人员及专业人士参与了这次展会。 这也许是苏联石油工业史上最巅峰的表现。尽管有着来自全世界最领先的石油开发技术装备,但是最吸引来宾和游客的依然是苏联的展品:新技术、高性能油田设备、仪器和工具。全世界第一次近距离的感受到苏联在石油技术上的强劲,甚至连苏美石油工业科技合作小组美方主席沃特金斯也感叹:“苏联政府的这一创举,必将在石油开采领域掀起一股科学技术热潮,带来一系列技术工艺革新。” 但是,政治局势的恶化断绝了苏联石油工业寻求对外合作的可能。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苏联同西方国家关系出现紧张。美国政府对包括石油工业科学技术领域在内的很多合作项目都持消极态度。 强弩之末的“革命家精神” 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美国一直在倡议建立发达国家能源消费国组织,以制衡石油输出国组织,并对国际能源政策进行协商。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加速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之间在集体能源安全体系方面的联合。1974年,国际能源署,这个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为主要成员的国际能源组织正式成立。国际能源署通过开发北海等油气田,加强利用煤、天然气、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大幅度降低了成员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而各国相继建立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更是对世界油价起到了抑制影响。 石油外汇一直是苏联对外贸易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世界石油价格下跌,1980年与1970年相比,苏联损失了100亿美元的石油天然气出口量。而当年苏联的对外贸易总额才刚刚超过1200亿美元。 更糟糕的是,由于资金缺乏,大油田的发现越来越困难了。应该说,20世纪80年代以前,苏联的体制关于油气产量的攻坚起到了重要影响,它能够集中力量开发大油田。西西伯利亚油气资源的开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时全苏联的石油工业都在宣传“革命家的拼命精神”,仅仅数年时间就建立起一个产量上亿的大型石油工业基地。 但是80年代开始,精神力量已经是强弩之末,类似“斯达汉诺夫运动”的宣传对产业的作用已经是负数了。粗放的采油措施遭遇到了油田减产的残酷事实。在国际油价下跌的大气候下,卖不出石油就意味着没有外汇收入,意味着缺乏开发新油田、使用新技术的资金。 在这种情况下,戈尔巴乔夫还坚持凭借外汇收入来“填补”国民经济的“黑洞”,不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是给苏联其他部门和政府输血。 当时苏联国内的物资短缺已经到了一种极端的地步。街道上的商店几乎都是空空如也,几十年不变的居民收入变得毫无意义。老百姓,俄语论文范文,尤其是知识分子关于苏联的不满达到了极点。 当时戈尔巴乔夫所谓的改革后来被证明是没有触动计划经济的根基的,效果也就无从谈起。到了第十三个五年计划(1991-1995),苏联政府已经完全无法拿出维持石油稳产在5.8亿吨的1100亿卢布投资。 1991年,美国解冻战略石油储备,沙特阿拉伯将石油产量提高了3倍。国际油价跌到8美元一桶,而这时西伯利亚石油生产的成本已经达到了9美元一桶。这给苏联带来了毁灭性的的打击。 而正是在这一年年末,苏联彻底解体成为15个独立的主权国家。 石油与俄罗斯联邦 继承了苏联主要的军事、经济和国际地位的俄罗斯联邦也继承了苏联的能源国地位。在整个俄罗斯都在进行社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俄罗斯的石油工业逐渐形成了多个大型垂直一体化石油企业,从根本上扭转了石油天然气生产行业出现的下降趋势。 在俄罗斯进行90年代“休克疗法”、21世纪初的经济恢复过程中,石油天然气工业促进了俄罗斯财政和对外经济形势稳定,保证了工业生产,财税收入和对外贸易。可谓是居功至伟。 不过,更加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行业开始在俄罗斯的外交领域发挥着比前苏联时期更大的影响。开始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俄罗斯通欧天然气管道为欧洲诸国能源消费从煤炭向石油天然气转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从21世纪开始,这条管道对欧洲不仅意味着一条能源通道,更是俄罗斯与西方世界博弈的重要砝码和对自己不听话的独联体“小兄弟”使用的“武器”。尽管欧盟和独联体国家都开始有意识的摆脱对俄罗斯油气的依赖,但是这都是很难一下子做到的。 俄罗斯也面临着艰难的局面。一面是欧洲主要能源消费国开始执行自己的多元化战略,竭力摆脱对俄罗斯的依赖;一面是本国的石油产量也面临着资源接替的问题。 在苏联解体之后,世界上关于俄罗斯濒临“石油黄昏”时代的论调就一直没有停息过。针对这样的质疑,找到更多的可采储量是最好的回击方式。随着近年来俄罗斯北极地区和东西伯利亚地区的发现,关于俄罗斯石油生产能力的质疑已经越来越少。 其中,东西伯利亚被俄罗斯政府视为“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的资源供应基地。但是东西伯利亚地区复杂的地区矛盾也是俄罗斯在开发当地资源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苏联时期,东西伯利亚地区尽管基本没有得到开发,但是还是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支持。时间过渡到俄罗斯联邦之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关于东西伯利亚地区的支持大大减少。而随着万克尔斯克等油气田的开发,很多人认为,东部地区的逐渐变成了俄罗斯欧洲部分的附庸。更有东部地区的共和国认为这是一种资源殖民主义掠夺性开发,产生了独立的思想。 尽管普京强调充分利用东部资源支撑发展,把东部打造成为一个经济增长极,避免东部地区的分裂主义。但是有很多现实问题也是不得不面对的。首先就是东西伯利亚地区的自然环境不适合建立人口密集的大城市。苏联时期,只是在铁路沿线根据城市职能建设路一些规模不大的“军工城”和“能源城”。人为的扩大城市规模,对资源是一种浪费。 其次就是劳动力的缺乏。东部地区人口稀缺,苏联时期依靠政府的拨款和强制迁徙,才维持了900万人口。未来无论是从俄罗斯欧洲部分还是独联体国家引进劳动力,都需要投入很高的成本。如果从东北亚引进,俄罗斯政府又会担心出现分裂主义的可能。1993年的十月事件,资源丰富的鞑靼斯坦共和国就是第一个宣布独立的的共和国。显然,有着前车之鉴的俄罗斯,不希望再看到一个有着独立倾向的石油共和国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