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近期对俄境内900名中国人做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俄华人主要是经商者、留学生和劳务人员。多数经商者认为俄罗斯是适合经商的地方,并打算长期在此经商。多数留学生认为俄罗斯对其有很大吸引力,但他们普遍俄语掌握得不好。中国劳务人员主要从事建筑业、农业、林业,他们吃苦耐劳,遵纪守法。是俄非常宝贵的劳动力资源。 现在,对在俄经商的中国人情况做一小结: 多数中国经商者认为俄罗斯是适合他们经商的地方,并且打算在这里长期工作,即使不在这里常住,至少也会定期过来,而且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走这条路。 虽然他们在俄从事的经商活动并不风光,而且过着简朴的生活,但他们对此很满足。除此以外,他们对当前俄的社会体制带给他们的压迫和屈辱已然接受。 然而,在不考虑经济、社会和其他条件的情况下,任凭劳动力资源在俄领土上自然流动是不正确的,应当让市场规律自发地使劳动力资源向相关的领域和地区迁移。任何国家都不能为了获取国家利益而在规范移民程序方面推卸自身的责任。 另一方面,也不能因为在俄中国人给我们带来一系列困扰而视其为来自非文明国家的二等公民。我们不应忘记,这些中国人是在为我们俄罗斯而工作,因此付给他们的报酬至少应与他们所做的工作相符,这一点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来俄经商究竟是挤占了俄罗斯的市场,使市场失去了经济活力,还是他们自上世纪90年代初来俄经商时起,就在没有触及俄当地居民利益前提下填补了俄市场的空缺?这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都有其道理。但是,我们认为,来俄经商的中国人不大可能与当地俄罗斯人进行竞争,当然,偶尔也会发生双方之间矛盾激化的情况。不过,如果说存在竞争,那也是另一个层面上的问题,即俄罗斯国产商品与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之间存在竞争。例如,在远东地区的食品领域中,俄地产蔬菜和从中国进口的蔬菜之间就存在着竞争。廉价的中国产品几乎使经营俄商品变得无利可图。对批发商来说,如果想减少损失、获取利润,最适宜的办法就是从边远的农村市场上采购卷心菜及其他种类的蔬菜,运到当地销售。但这样做的前提必须是当年有好的收成,而且采购成本要很低。 二、留学生 根据中国教育部提供的统计数据,目前在俄的中国留学生约有1.5万人,这个数目与在技术革新最前沿的发达国家留学的中国留学生相比(2017年为26万人)要少很多。 俄罗斯由于独立于现代物质文明体系之外,在出国留学大潮中只分得了一小杯羹。在上世纪50年代,为中国所熟知的最新科技成果都来自俄罗斯,甚至追溯到更早些时候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中国的革命青年也是从苏联学到了革命斗争的理论和措施。但上世纪90年代初俄社会剧变后,令人费解的教育改革使得教育水平持续下降,导致俄在教育领域的国际信誉降低,好在俄在航空技术等领域的良好威望为维护其教育领域的威信起了影响。来自非洲和亚洲国家的留学生主要担忧人身安全问题,此外,俄语难学也是一个障碍。 因此,打算来俄留学的中国青年并不多,世界上有中国留学生的国家中,按接收中国留学生人数俄罗斯仅排第11位。但从目前来看,中国学生对前往俄大学留学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这首先是由于两国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中国急需大量熟练掌握经济、技术、法学等专业知识以及熟悉俄语的专业人才;其次是由于中国想学习并掌握俄拥有的某些较高水平的专业技术。此外,有的人赴俄留学是出于对俄罗斯这个具有丰富多彩文化而且历史命运与中国密切交织的国家本身浓厚的兴趣。 与在俄的中国商人不同,中国留学生在对俄政权机关(主要是直接管理其所在学校的机关)的态度上保持中立,这是由于他们不像那些商人命运完全掌握在某些官员手中。 在中国留学生的群体氛围中表现出较强的排外性,有68%的学生认为俄罗斯人对他们态度非常傲慢,30%的学生表示自己曾遭到俄罗斯人的辱骂。在这一点上,莫斯科和远东的中国留学生看法接近。 物质生活方面,中国学生总体上非常简朴,有11%~20%的学生因拮据不得不经常放弃购买日用必需品以及去医院看病的打算。同时,有54%的学生经济宽裕,甚至春节时还能回家探亲。 大约1/3的中国留学生半工半读,做临时工或从事翻译、导游等全职工作,有的甚至去经商。无论是本科生还是探讨生,课余打工已司空见惯,很多学生在莫斯科的中文报纸的招聘广告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而另外2/3的学生能够完全致力于学习。 有55%的学生能为国内的亲属提供物质上的帮助,而24%的学生须靠国内亲属的资助,只有近18%的学生无须别人资助。 在俄的中国学生与在美的中国学生最大的不同是:在俄学生并不打算融入俄罗斯社会,他们与周围环境存在着较多的文化和语言障碍,本能地将自己与当地的俄罗斯学生隔离开来。43%的中国留学生班级里没有俄罗斯人,都是中国学生。有6%的中国学生住在大学宿舍里,显然这能促进他们与俄罗斯学生的交往和友谊,但实际上只有约7%的中国学生闲暇时间是与自己的俄罗斯朋友度过的。 给人的印象是,中国学生试图在自己和俄罗斯的现实社会之间竖起一面墙,但这样做是不对的,因为他们由此会失去与周围环境接触的机会,也就失去了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 中国学生学习很认真,而且持之以恒,可以说这是从他们父辈那里继承来的优良传统。他们的父辈中,很多人上世纪50年代都在苏联留过学。俄大学的教师们都说:“中国学生都非常勤奋,为了按时完成作业,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他们很少出去玩,课余时间都在学习,甚至节假日也如此。” 遗憾的是,来俄学习的中国学生俄语普遍不好,使他们难以和俄学生交流。根据统计,有66%的人只能用俄语进行简单交谈,而熟练掌握或者能阅读俄文书籍的为数甚少。51%的学生承认语言的障碍作用了专业知识的学习。 须指出的是,目前在俄经商的中国人特别多,尤其是那些从中国浙江、福建、广东以及河北省来的商人,他们需要大量俄语翻译,因此如果俄语掌握得好的话,那么找到工作将不成问题。 在俄学习对中国留学生的未来发展规划将有何作用呢?调查显示,多数学生认为俄对他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有90%的学生认为没有白来,只有1%的人觉得很失望。有46%的学生明确表示打算在俄长期定居和工作,11%的人对此不反对,只有4%的人表示不打算再来了。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学生在跨国婚姻方面排外性不是很强,有43%的人认为可以接受他们的亲属,包括自己的孩子与俄罗斯人组建家庭,这一比例比对跨国婚姻持反对意见的多3倍。 三、劳务人员 目前,来俄中国劳务人员已达32万(他们都签订了在俄工作不超过三年的合同)。根据俄移民局的统计,中国劳务人员中,有55.7%的人从事建筑业,24.5%的人从事农业,19.7%的人从事林业。他们的工作地点在远东和西伯利亚等地以及欧俄的某些地区。 在俄远东地区,外国劳务人员非常多,中国人所占份额较大。这不仅是由于俄人口负增长造成国内劳动力的短缺,还由于很多远东居民都移居到环境更舒适的其他地区去了。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就有来自近三十个国家的劳务人员,其中中国人数量最多,占37.3%;其次为独联体国家的劳务人员,占32.3%。 中国劳务人员吃苦耐劳、遵纪守法,对每月3000~5000卢布的报酬很满足。 俄建筑企业很愿意雇佣中国的建筑工人,但关于以承包方或建设单位身份参与俄建筑市场的中国人比较排斥,因为它们担心自身利益受到侵害。但俄政府对此却持相反意见,认为吸引中国的大型建筑企业参与俄建筑市场会形成健康的竞争局面,这对建筑业市场的发展并无害处。 在俄罗斯,从事农业的中国人要比从事建筑业的少一半多。与建筑工人一样,他们主要也在远东和东西伯利亚地区工作,近来逐渐向欧俄地区拓展。不得不承认,俄罗斯人对中国农民出现在他们的村子里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热情,因为他们不希望身边出现对工资要求不高而且勤劳能干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担心租给这些中国农民的土地会收不回来。 调查结果表明,这些愿意在俄罗斯当前条件下工作的中国人,对俄罗斯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劳动力资源。他们劳动所得低且劳动技能高,因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争取就业机会方面也具有更强的优势。目前,俄面临的任务是如何以最合理的方式利用好这一宝贵的资源,同时还要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以及既要让这些中国人创造劳动成果,又要让他们参与竞争。这就要求我们对进口劳动力的数量、专业以及在国内的分布情况进行认真考虑。要为这些来我国工作的人员创造文明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让他们受到与我国公民同等的尊重,尤其是在当前国内经济危机蔓延的形势下,在俄中国人的状况问题更要引起关注。 (本文译者云继洲系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国际贸易探讨所副探讨员、) 责任编辑 刘伟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