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梦想与现实:俄罗斯崛起的历史略论[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俄罗斯的背后总是隐忧重重,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常常在灾难之后变得强大,
  又在极强中迅速衰弱,
  在衰弱之后,整个民族会再次探析一条崛起的道路。
  这一历程到今天都没有结束。
  近来,有关俄罗斯崛起的话题正成为媒体、政治家、学者甚至普通民众的关注焦点。俄美军舰黑海对峙、俄罗斯舰队到美国“后院”加勒比海与委内瑞拉海军联合举行军事演习并帮助委内瑞拉开发核能,以及向委内瑞拉出售战机等,俄罗斯表现出的是一种强势的大国姿态。结合历史衍变,一个疑问油然而生,俄罗斯崛起了吗?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语),同时,“历史是过去思想的重演”(英国学者柯林伍德语)。从这一角度出发,对历史上俄罗斯两度崛起及其精神动力的了解或许构成了这一问题的明确答案。
  
  使命感:俄罗斯崛起的历史精神动力
  
  自古以来,俄罗斯就是一个充满使命感的国家。这种使命一方面来源于历史上基辅罗斯王公(俄罗斯的前身)与拜占庭帝国的姻缘,因而对拜占庭帝国精神遗产的继承;另一方面也来源于东正教对俄国社会、王公贵族的作用。
  公元1472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拜占庭末代皇帝的侄女索非亚为妻,并把拜占廷皇室徽记“双头鹰”作为俄国的国徽引入,并将其铸在克里姆林宫的大门上,鹰的两个头分别注视着东、西两方,标志着俄国为欧亚国家。16世纪,俄罗斯普斯科夫叶利扎罗夫修道院院长菲洛费伊在给莫斯科瓦西里大公的信中进一步坚称,“所有基督教王国都归于您的一个王国,两个罗马(即古罗马教会,第二罗马教会即拜占庭教会)已经消失,而第三罗马却屹立不动,至于第四罗马则将不会再有”。在菲洛费伊看来,“第三罗马”教会在瓦西里大公的领导下,将烛照整个世界,整个东正教世界都归瓦西里大公领导,他是基督徒唯一的沙皇。
  “第三罗马”思想形成了俄国历代沙皇、贵族甚至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优越感。19世纪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通过自己作品的主人公沙托夫说的一段话表明了这一点,对于俄罗斯,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写道:“真正伟大的民族永远不屑于在人类当中扮演一个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于扮演头等角色,而一定要扮演独一无二的角色。一个民族若是丧失了这种信念,它就不再是一个民族了。然而,真理只有一个,因此在所有的民族当中只有一个民族可能拥有真正的上帝,尽管其他的民族也各自拥有自己独特而伟大的上帝。唯一‘体现了上帝旨意’的民族就是俄罗斯民族”。这段话表明,在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思想里,俄罗斯民族是独一无二的优秀民族,即上帝的选民。无独有偶,19世纪俄罗斯著名哲学家索洛维约夫也认为,在人类向神人类(按照索洛维约夫的构想,未来的全人类都将皈依基督教,因此,未来的人类就是基督的人类,即神人类)的过渡中,俄罗斯民族将发挥自己的决定性影响。有关俄罗斯的独特使命,20世纪俄国著名哲学家别尔嘉耶夫也在自己的作品中写道:“俄罗斯人很早就具有一种感觉――比意识更敏锐的感觉――这就是:俄罗斯有着特殊的使命,俄罗斯民族是特殊的民族”。作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重要代表,陀思妥耶夫斯基、索洛维约夫和别尔嘉耶夫的上述话语并非空穴来风,也并非脱离俄罗斯社会的只言片语,而是反映了俄罗斯社会中业已存在的重要政治使命思潮。
  正是在这种使命感的感染和驱使下,近代俄罗斯历史上的君主彼得一世开始了他的铁戈征程。在赴西欧寻师问道的时候,彼得告诫大使团全体成员:“我们在这里工作,并不是出于不得已,而是为了学习航海技术,以便在我们回去之后,能战胜耶稣基督的敌人,并在耶稣的恩典之下成为基督信徒的解放者。任何人不得无视这些,我们背负着极其伟大的使命”。从彼得一世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向西方学习的重要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夺得黑海和波罗的海出海口,成为一个海上强国,还在于能成为一个“基督信徒的解放者”。
  实际上,俄罗斯历史上具有这种“第三罗马”式宗教使命情怀的沙皇远不止彼得一世,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征战拿破仑的时候,甚至还组建了神秘的“神圣同盟”,从而使当时的几乎整个欧洲都笼罩在了一种特别的宗教氛围之中。
  浓厚的使命意识和“第三罗马”式的宗教情怀构成了俄罗斯特殊的国情,为俄罗斯近代政治、军事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从整个俄罗斯历史来看,在使命意识和“第三罗马”式的宗教情怀的作用下,其大国地位和经济、军事的发展总是重复着“落后→军事失利→改革→崛起→衰弱→变革→崛起”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其中,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历史上促使俄罗斯崛起而发起的改革往往以军事失利为背景,改革初期往往多关注于军事技术、工业的发展,以军事技术、工业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进步。军事优先,以军事实力支撑其大国姿态,这构成了俄罗斯独特的崛起之路。
  
  军事优先:俄罗斯历史上的两度崛起
  
  俄罗斯的第一次崛起发生在彼得一世时期。这位饱经磨难的沙皇自幼就表现出了对军事的由衷热爱,在其同父异母姐姐索菲亚摄取皇权的时期,他就组建了自己的娃娃兵团,终日以操练娃娃兵为乐,后来,这支娃娃兵团发展成为了俄罗斯著名的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近卫军团和谢苗诺夫斯基近卫军团,在俄罗斯历史上发挥了重要影响。
  宠臣勒福尔特对执政初期彼得的政治启蒙点燃了他的军事强国的热情,在其送给彼得一世的《君王霸术论》一书中这样写道:“君主不应该有其他思想或其他目的,俄语论文范文,他只应该为战争艺术及其军队的组织与纪律而操心,他也应该拿别的事情来作为自己的专门探讨,因为战争艺术乃是他这个君临天下者所应该学会的唯一艺术。而这种艺术的力量是:它不但能令那些生而为君王者保持其地位,又常能使那些生而为庶民的人挤入君王之列。这样看来,忽视战争艺术乃是丧失国家的主要原因,而精通这门艺术则常能使你获得国家。……失去了应有的军事力量,有诸般罪恶会降临到君王头上,而其中之一便是会让你被人轻视。受人轻视,乃是为君王者所最不应蒙受的诸般耻辱之一”。《君王霸术论》对彼得一世的思想造成了重要作用,构成了他后来征战亚速要塞的重要原因。
  首战土耳其,出师未捷。彼得一世意识到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加强俄国的军事建设,尤其要提高俄国的军事装备水平。在这样的思想主导下,年轻的彼得开始化装成一名陆军下士,随大使团赴西欧寻师问道。
  远赴西欧的学习并没有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实际上,军事装备和指挥水平的提高也并非朝夕之功所能达到。在随后对瑞典的纳尔瓦战役中,俄军再次遭受重创。不过,战争的失败非但没有击垮彼得一世,相反,却使他的斗志愈加顽强。马克思在谈到纳尔瓦战役这一重要历史事件时这样写道:“纳尔瓦会战是一个正在兴起的民族遭遇的第一次严重失败,这个民族善于甚至把失败变成胜利的武器”。
  败则思变,变则通。彼得一世的改革不可避免。作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彼得不但建立了军事学校,专门用于培养军队指挥官,还大力兴建兵工厂及相关制造业工厂。为了寻找财源,进而为制造舰船和大炮提供资金,彼得一世绞尽脑汁,开始把发展必不可少的战争经济同发展繁荣的民族经济结合起来。一方面,他不断开收新的税目;另一方面加速开创新的生产途径并扩大出口,同时,通过发展民族工业来削减进口,以此增加资金积累。一方面通过苛捐杂税对人民进行敲骨吸髓式的压榨;另一方面又鼓励他们发扬首创精神。
  彼得一世梦想实现海上霸权,因而将很多资金用于修建港口和造船厂。为了发展造船业,彼得一世聘用了大量荷兰、法国和英国技术专家,给予他们最为优厚的待遇。根据俄国当时的一个外交官记载,彼得一世对外国造船专家,有一种特别关照:“沙皇总是迎合和讨好他们。他们可以按时领到薪酬。君王时常请他们吃晚饭,在举行大型宴会时,他们被邀请和沙皇同席进餐”。其实,这些备受沙皇宠爱的客人的职务,很快将被他们亲手培养的俄国人取代。
  梦想奇迹般地实现。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俄国最终成为了当时欧洲的军事强国。麦思斯坦在1714年证实:“欧洲没有一个国家的炮兵能达到俄国炮兵的水平,更谈不上超过他们”。在这里,麦思斯坦指的是俄国的13000门大炮,这还不包括俄国国内铸造厂还在源源不断地制造的大炮。军装的料子由俄国纺织厂生产;制造枪筒的熟铁来自西伯利亚;制造炮筒和榴弹的生铁由沃罗涅什和图拉供应;硫磺和硝石产自乌克兰。彼得一世登基伊始,俄国没有一只战舰,除了阿尔汉格尔斯克地区的渔民之外,国内无人对航海感兴趣,而到了1725年,俄国舰队已拥有48艘战舰、787艘帆桨战船。
  强大的军事物资生产能力为俄军在战场上的胜利提供了保障。俄国最终取得了北方战争的胜利,瑞典军队连连溃败,1721年,被迫签订了有利于俄国的《尼什塔特和约》。和约规定:“瑞典把俄军占领的里夫兰、爱斯特兰、英格里亚、部分卡累利亚地区连同维堡区,包括上述地区所辖的全部城市、要塞、村镇、港湾和海岸及岛屿……连同瑞典国王享有的一切权益和称号,毫无例外地割让给沙皇陛下和俄国所有”。对欧洲军事强国瑞典战争的胜利,标志着此时的俄国已经作为一个欧洲大国屹立在欧亚大陆。
  18世纪俄国崛起的另一个标志是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军事扩张。在其当政时期,俄罗斯的版图得到极大扩充,它的版图从波兰一直延伸到阿拉斯加。俄罗斯军队的实力也大大增强,1796年,俄罗斯陆军的人数达到空前的50万人,成为欧洲最为庞大的军队。俄罗斯的国家地位也得到迅速提高,当时的俄罗斯宫廷被认为是欧洲最辉煌和最奢华的宫廷之一。
  进入19世纪,1812年俄法战争的胜利和“神圣同盟”的组建,更将俄国推向了欧洲盟主的位置。不过,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
  俄国,这样一个信仰东正教的国家,除了坚信自己信仰的上帝的正统性外,还总是赋予意识形态以太多的意义,将拯救世界视为自己的使命。面对近代以来西方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俄国即使在彼得一世改革打开了面向西方的大门之后,也没有在经济上取得更大的进步,至少,其工业化步伐比西欧国家慢了很多。很多知识分子,包括俄国历史上著名的斯拉夫派成员,在反思这一现象的同时,却并不鼓励对西欧工业文明的吸纳,相反,他们甚至开始了对西方社会的批判。面对西欧国家日益资本化的社会状况,他们提出只有笃信东正教的俄国民众才是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才有能力把世界从低俗、市侩、唯利是图的堕落的欧洲人手中拯救出来。
  由此,彼得一世改革带来的俄国社会、经济和军事的巨大进步,在其后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继承,但往往缺乏应有的社会成效。至19世纪下半叶,俄国的经济已经和西欧的先进国家有了不小差距。从工业生产的一些指标看,1913年,俄罗斯的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当时美国的6.8%。在欧洲,俄罗斯当时的人均国民收入只及英国的1/6,不到法国的1/4,主要工业品人均产量与当时欧洲最落后的西班牙不相上下。缺少雄厚经济实力支撑的俄国,在19世纪50年代后逐渐走向衰落,先是在1853年爆发的克里木战争中战败,“欧洲宪兵”的地位一落千丈,后又在1905年日俄战争中落败。
  俄罗斯的第二次崛起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末的苏联时期。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成立初期,其面临的国内外局势异常艰难:国内物品短缺、叛乱频发;国外面临欧美各个国家的封锁和遏制。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即苏联)成立后,苏联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逐渐好转,但仍面临着战争的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加快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步伐,在斯大林“剪刀差”(也称“贡赋论”,即压低农产品价格,借以增加积累,俄语论文范文,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经济政策的统领下,从1928年开始的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极大地增加了生产力,至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的工业,尤其重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37年,苏联成为欧洲第一大工业国,工业生产指标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位。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被第二次世界大战打断的第三个五年计划,苏联创造的是有史以来最大的经济奇迹之一,仅用十几年的时间便走完了西欧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
  从这一时期苏联工业化结构来看,重工业,尤其和军事相关的重工业,明显处于优先地位。造成这一工业结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虽有经济计划的因素,但在动荡的国际环境和战争越来越逼近的情况下,为国家安全提供保障也构成了其中的重要原因。
  20世纪30年代后期,苏联的军事实力已大大增强。到1938年,苏军已装备了七千多门野战炮、1.5万多辆坦克、6672架战斗机和137艘各类舰艇。除此之外,苏军还开始采用大量的先进技术来提升自己的装备水平。
  随着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增强,苏联日益成为国际社会上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1929年,英国恢复了中断了两年的英苏外交关系。1933年,拒不承认苏联达16年之久的美国,也不得不改变敌视苏联的政策,同其建立了外交关系。作为一个大国,苏联此时已在国际社会上初露锋芒。
  苏联自雅尔塔体系形成,甚至更早的时期就把自己的国际角色定位为世界大国。战后初期,在苏联相关于美国明显处于弱势的情况下,就开始积极谋求建立与美国共管的世界体系。自此,苏联开始作为世界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一方,对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发挥着重要作用。
  斯拉夫民族的发展总是给人带来意外的震惊。1991年,苏联社会主义的大厦轰然崩塌。俄罗斯在随后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推行的“休克疗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物价飞涨、工业生产急剧下降,俄罗斯又一次陷入了危机之中。
  
  展望:恢复大国军事,俄罗斯崛起的历史重演
  
  世纪之交的2000年,曾经叱咤风云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将权力之杖交给了年富力强的普京。8年时间,在普京对俄罗斯经济的运筹帷幄下,俄罗斯的整体国力有了很快增长,“给我20年,还你一个奇迹般的俄罗斯”的当选承诺正在一步步实现。与此相适应,俄罗斯近年来在军事行动方面更加夺人眼目,面对北约和美国的战略打压,俄罗斯的姿态强硬,一方面展示自己的军事实力,另一方面通过“能源外交”来恢复自己的大国地位。
  面对俄罗斯近年来的表现,国内外学者针对俄罗斯崛起的讨论也此起彼伏。实际上,关于这样一个问题的回答非常困难,问题在于崛起这一概念本身的模糊性,它自身也缺乏一系列指标去衡量。回过头再说,即使有指标去衡量,那么得出的结论就一定可靠吗?历史已经给予了这一问题一个明确回答。从具体指标来衡量,苏联时期的经济和整体技术水平自始至终都与美国有一定的差距。如果从这一史实出发进行理性的略论,冷战时期的苏联应当一直处于劣势地位,但为什么历史学家们在划分整个冷战史时又将其分为了“美攻苏守”、“苏攻美守”等时期呢?看来,历史的发展并非理性数据略论的必然结果,也远非那么简单。
  从俄罗斯两度崛起的发展史来看,18世纪初和20世纪上半叶俄罗斯的崛起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首先,它们都建立在对自身军事、经济落后性的清醒认识基础之上。对土耳其人战争的失败,使彼得一世认识到俄国军事的落后;欧洲之行,又使他对俄国经济、社会的滞后性有了进一步反思。20世纪上半叶苏联的崛起,更是处在经济、军事,还有外部危机的背景之下。
  军事优先,大力加强工业建设是俄罗斯两度崛起的又一特征。彼得一世前往西欧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学习造船技术,从而建立自己的海军。他建立各类工厂的重要目的也是为了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回过头来看苏联,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刚刚成立,面临着外国敌对势力干涉,甚至战争的压力,作为这方面的重要考虑,苏联的前三个五年计划均以发展重工业为优先。伴随着军事工业的发展,在俄罗斯两度崛起的过程中还引进并采用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彼得一世从国外直接招募了大量技术人员,斯大林则在苏联发展五年计划中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
  伟大人物的出现也与俄罗斯的崛起相伴生。彼得一世和斯大林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都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强有力的贯彻自己意志的手段,彼得一世用“自己的野蛮征服了俄国的野蛮”,而斯大林的俄语名字即是“钢铁”的意思。
  另外,经济并不构成俄罗斯崛起的直接必然因素。作为这方面的一个例证,18世纪末俄国已经成为欧洲的一个大国,而其经济却与英法等西欧国家有着相当的差距。
  如果将这些因素与当今的俄罗斯作对比,那么就会得出一个值得思考的结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一落千丈,军事实力也大不如前,在北约的步步紧逼下,其战略版图大大压缩,军事强国地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衰退,这一点具备了历史上俄罗斯崛起的危机条件。普京就任俄罗斯总统后,俄罗斯的经济逐渐恢复,军事工业及其装备能力有所提高。从俄罗斯民众的接受度来看,普京也基本符合俄罗斯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标准。但从整体来看,当今的俄罗斯缺少了其历史崛起共有的大规模军事及相关工业改造建设这一基础条件。从发展趋势上来看,近年来国际市场日益高涨的石油价格在给俄罗斯带来滚滚“石油美元”的同时,并没有给俄国的工业制造带来更多的技术结构改善,至少说这种工业结构改善到今天为止仍不足以为俄罗斯重新崛起提供足够的支撑。
  至于怎么理解目前俄罗斯在国际社会上的表现,俄罗斯著名思想家别尔嘉耶夫在《俄罗斯思想》一书中的一段名言或许能从某种侧面对其做出解释:“俄罗斯是最两极化的民族,它是对立面的融合。它能使人神魂颠倒,也可能使人大失所望,从它那里永远可以期待意外事件的发生,它最能激起对其热烈的爱,也最能激起对其强烈的恨。”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