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在俄罗斯的探讨特色及推广策略[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2017年、2017年中国、俄罗斯互办国家年,2017年中国将举办俄语年,2017年俄罗斯举办汉语年。这些活动将俄罗斯汉学探讨推向了新的高潮。俄罗斯对中国文学探讨虽然比欧洲晚,但政府所投入的人力、财力支持却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出现了享有世界声望的汉学家,有些领域超过了欧洲,保持世界领先水平。中俄两国向来非常关注文学领域的合作交流。近年来,在中俄文学家和俄罗斯汉学家的努力下,中国当代文学正在进入俄罗斯读者的视野。俄罗斯读者也想通过中国当代文学了解改革开放中的中国。笔者根据自己在俄罗斯两年多的体会,试图在此对俄罗斯中国文学探讨的成就及学术特色做一粗浅介绍,有助于我国学界从不同侧面了解俄罗斯汉学,了解中国文学在俄罗斯传播的情况。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一、俄罗斯中国文学探讨的辉煌成就
  
  俄罗斯汉学至今已经走过260多年的历史,造就了众多世界知名汉学家:罗索欣、比丘林、卡法罗夫、瓦西里耶夫、斯卡奇科夫、阿列克谢耶夫,这之后俄罗斯汉学界人才辈出、群星璀璨:费德林、艾德林、孟列夫、越特金、齐赫文斯基、米亚斯尼科夫、索罗金、彼得罗夫、热罗霍夫采夫、施耐德、波兹涅耶娃、康拉德、果雷金娜、李福清、罗曼诺夫、华克生、扎哈洛娃等。在文学方面,俄罗斯在19世纪80年代就编写了《中国文学史》,比欧洲早20多年。迄今为止,中国古典文学著作及现当代名著都有了俄译本。阿列克谢耶夫院士在中国文学领域的成就在世界汉学界是前无古人的。2002年出版的他的遗著《论中国文学》成为俄罗斯汉语工作者、中国俄罗斯汉学探讨人员的必备资料。
  
  二、治学特色
  
  立场客观,定位公允
  俄罗斯探讨中国文学的可贵之处在于把中国看作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没有把中国看作异域奇观。早在18世纪还从其他语言转译中国著作时,就把中国文学当作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把中国小说与西方小说一起结集出版。阿列克谢耶夫也始终强调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他的学生李福清院士依然秉承这一观点。
  
  着眼全局,整合力量
  在阿列克谢耶夫的积极倡导下,曾经呈现出人才济济的繁荣景象。但是,目前这一批专家已经步入老年,由于政治原因导致的人才断层现在已经是俄罗斯汉学发展的瓶颈。与俄罗斯汉学人才青黄不接形成极大反差的是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飞速发展,中国政府对海外汉学探讨空前的关注,为汉学家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俄罗斯汉学界群情振奋,克服困难,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避免人才的浪费。比如,在文学探讨领域,如果有人已经探讨冯骥才,按照不成文的规矩,那么其他人就不应该再选择冯骥才,可以去探讨王蒙或者其他无人涉足的领域。
  
  奉献毕生,提携后学
  俄罗斯汉学界人才奇缺,严重制约着汉学的发展。面对这种困境,有的汉学家80多岁依然退而不休,他们已经把汉学作为生命的一部分。他们老骥伏枥。在自己的领域不懈耕耘,若渴般提携后学。比如,唯一的汉学院士李福清。笔耕不辍,笔者刚刚翻译完他的《中国古典文学在俄罗斯》,他高屋建瓴,如数家珍般地讲述俄罗斯汉学成果,令人深切感受到他对汉学的执着和挚爱。这样一位大学者,令笔者感触颇深的却是一件小事。笔者在莫斯科语言大学的一位学生准备写对于中国神话中女神的毕业论文。当然在这个领域最有发言权的非李福清莫属。出乎我意料的是,李福清竟然真的给予了她耐心指导。俄罗斯汉学界这种良好风气有效弥补了人才匮乏的缺憾,避免走弯路,从而促使人才快速成长。
  
  三、中国文学推向俄罗斯的建议
  
  在俄罗斯中国年框架活动中的俄罗斯国际书展中,俄语论文,特别设立了“秋菊”奖,用以奖励在翻译中国文学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俄罗斯汉学家。此项殊荣被阿列克谢耶夫院士获得,他的获奖著作是《中国文学在俄罗斯中国年期间,俄语论文范文,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率领20多位中国作家访问俄罗斯,访问期间铁凝主席向一批为中俄文学交流做出突出贡献的俄罗斯汉学家颁发了“彩虹”奖,他们是索罗金、李福清、谢曼诺夫、热拉霍夫采夫、扎哈罗娃。这是对他们多年辛勤劳动的尊重和认可,更是莫大的鼓励。由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又与俄罗斯有着历史的渊源,俄罗斯读者迫切想通过中国当代文学了解改革开放中的中国。中国作协的“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译介工程”首先推向俄罗斯,在此次图书展会上双方就签订了版权输出合同,而且,资深汉学家华克生甚至建议。在莫斯科开设中文书店。但是,这些计划、构想的实施需要认真细致的工作。笔者有以下建议。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保证合同的顺利实施
  为了保证翻译工作的顺利进行,并有效保证译文的翻译质量,双方应加强沟通与合作。文学著作中通常有一些特殊的表达仅凭字面是难以理解的,诸如某些典故等直接构成翻译的难点。比如。“房新画不古,必是内务府”、“骂人的祖宗函”、“四喜丸子”等很多民族性很强以及有一定历史背景的东西,不要说外国人,就是我们本国人也不是都能得心应手地迎刃而解。我在俄罗斯莫斯科语言大学工作期间,用俄文了介绍陈忠实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著作《白鹿原》的文章,并将该著作的梗概以及我对该著作的某些感受用中文写好给一位汉学家看,她很感兴趣,但是当她阅读时却进行不下去了:很多东西她都不能理解。还有。近几年中国各个领域空前活跃,新词新用层出不穷,这些也会成为当代文学著作翻译中的绊脚石,俄罗斯专家与中国专家合作。可能会事半功倍。这样的中国专家应该是既有中国文学的素养,也有俄语素养,既能够透彻解读中国文学著作,也能够用俄语与汉学家交流,能够判断译文的“信达雅”程度。双方能够用两种语言反复推敲著作含义,这样才有可能保证译文的质量,保证我们真正优秀的著作得以顺利向世界推广
  (二)准确把握读者定位
  俄罗斯是一个喜爱读书的民族,几乎每家都有藏书,由于住房紧张。家里可能没有床,一般是折叠床,但是一定有书柜。最近几年俄罗斯的图书价格飞涨,而且没有统一定价,同种图书在不同书店的差价有时可能有一倍。俄罗斯是世界上唯一可以饿着肚子听音乐会的民族,他们非常重视精神生活,有很高的欣赏品味。所以我们的著作要进入俄罗斯,就要有充分的准备,要输送出真正的优秀著作。我们尤其不能忘记上世纪90年代中俄边贸一度火热,又因质量低劣的商品而使俄罗斯顾客对中国商品彻底失去信心,中国商品也失去了俄罗斯市场,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才又逐渐唤起俄罗斯顾客对中国商品的信任,这是商贸走过的曲折历程。文化输出更要追求诚信,要以质量赢得读者。把中华民族的精华奉献给读者。中国一些著作深得读者青睐,几次再版,比如甘宝的《搜神记》。已经被第4次印刷。
  (三)改善汉学家工作条件
  由于俄罗斯汉学家年龄偏高,很多人不能有效地利用现代办公设备,这也制约了翻译进展。莫斯科远东探讨所是俄罗斯汉学探讨的重镇之一,主办有著名的刊物《远东问题探讨》。云集了汉学探讨的精英。我曾经去那里查阅资料,工作人员非常热情,甚至所长也有时热情相助,帮我联系东方所、东方所彼得堡分所等,给我留下非常好的印象。我也拜访过探讨所《远东问题探讨》编辑部。那里的工作人员一看就是德高望重的学者,这是我预料中的。给我触动的是那里的办公条件:极为陈旧的老式桌椅、老式电话,电脑也很老旧,可能编辑部只有一台。这种工作条件很难适应当今信息时代的节奏。中国国家汉办在世界汉语推广方面力度很大,而文学的推广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有关方面也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这既是对汉学家的支持,也是对推广中国文学的支持。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