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宁农村题材小说中体现的俄罗斯民族性格[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布宁的《乡村》等几部农村题材著作的略论,揭示了布宁作为一个文学大家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思考和挖掘。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 俄罗斯文学 布宁 民族性格
  揭示俄罗斯民族性格是布宁一生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它十分集中地体现在一系列以《乡村》为代表的农村题材的小说中。在这些小说里,布宁以一个现实主义者的姿态出现,对俄罗斯农村贫穷、落后、保守的真实面貌和农民的悲惨生活做了深刻而全面地反映,描写了俄地主庄园的没落以及社会的解体。这一切无疑为我们了解俄罗斯民族性格提供了最好的例证。正如作家自己承认的:它们“体现了俄罗斯的性格和灵魂,反映了俄罗斯固有的复杂性及其一度既明朗又朦胧但却总是悲惨的根基。”
  布宁以严谨的创作态度真实地揭示本世纪初俄国农村的近况,形象地刻画体现在俄罗斯农民身上的民族性格是有其生活基础和真挚的内心体验的。布宁在自传中写道:“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几乎都是在我父亲的乡间庄园里度过的。”“从青年时期俄罗斯灵魂之谜就强烈地吸引着我。”在后来离开农村的日子里他也始终关注着俄罗斯农村的状况,在乡下他认真考察农村,了解农民的生活。1897年布宁在写给伊・别洛乌索夫的信中说:“我什么也没写,而是在向书本和生活学习。我经常在村子和集市里闲逛,结识那些瞎子、傻子和乞丐,听他们唱歌等等。”
  与布宁同时代的著名哲学家别尔嘉耶夫认为俄罗斯的民族性格“具有双重性,俄语论文,激发着一些相互对立的情感。无限的深邃和非凡的崇高与某种低贱、粗鄙、缺乏尊严、奴性混杂在一起。对人无限的爱、真诚的基督之爱与仇恨人类的残忍结合在一起。对基督的绝对自由的渴望与奴性的驯服结合在一起。”布宁以其卓越的才能在自己的一些著作,如:《乡村》《故园》《快乐的庭院》《扎哈尔・沃罗比耶夫》《莠草》《上帝之树》《女朝圣者》《鹤》《夏日的一天》和《伊留什卡》等中将这些民族的典型性格通过各个鲜活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俄罗斯民族性格中最本质、最重要的是它的温顺和忍耐。在俄罗斯的文化中忍耐被认为是民族当之无愧的宝贵财富。这也正是为什么俄罗斯民族在屡次外敌入侵的痛苦时刻最终能坚持到底并取得胜利的原因。短篇小说《莠草》中的主人公阿维尔基就是一个身上有着光明、善良的人性,温顺、宽容、富于爱心的俄罗斯人的形象。阿维尔基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雇农,过着贫穷、单调的生活。布宁把他描写成一个典型形象――并不高大,很瘦,头发长长的,稀稀拉拉地盖着有些谢顶的脑门上,一张清秀的脸庞、尖削的鼻子和泪汪汪的忧伤的眼睛。阿维尔基对尘世的痛苦并不在意,宽容、大度。看林人偷了他家一头小牛,他却拒绝指控看林人。他说:“我们年轻时都没有积攒家业,现在更没有必要了。”他懂得去感受周围大自然的美丽,“一阵翻江倒海的呕吐后他感觉天空一望无际,晴朗而令人欣喜。田野中散发着令人心醉的空气。”也懂得去感受人的美好。女儿惊艳的美貌、弯曲的眉毛、玻璃的光泽、老伴的草鞋、松弛的皮肤、劳累不堪的倦容和一片真诚都深深地打动着他的心,它们之间的对立更使他激动不已,使他在瞬间感悟到:生活是多么的甜美!世上有多么美好的爱情!当他看见自己的女婿勾引一个士兵妻子的时候,他不仅对他没有产生敌意,心中反而想起了一首温柔的情歌:“亲爱的,你不在我身旁,感到孤独发慌,没有你与我同枕共床,情欲冷却,床头也蒙上雪霜……”。
  布宁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揭示始终本着客观真实的准则。在著作中他不仅展示了民族性格中光明的一面,更展示了其黑暗、丑陋、造成悲剧性生活的一面。
  布宁一直感到惊讶的是俄罗斯性格中一个令人吃惊的特点,就是对平凡劳动生活的厌倦和无缘由的忧伤,这也是他认为的俄罗斯人与其他民族最大的区别所在。俄罗斯人仿佛从本质上就感到了人类生活的最终悲剧性,日常的劳动对他们来说相当于最痛苦的惩罚与折磨。布宁在书中描述到:“人人都是一副备受寂寞煎熬的面孔,哪里来的这种寂寞之苦和对一切的不满呢?整个地球上任何地方也找不到这种现象。”布宁称这种忧伤为“无缘由的、混乱的、真正的俄罗斯式的忧伤。”《快乐的庭院》中的青年叶戈尔成天东游西逛,好不容易找到一份护林员的差事。起初这种稳定的生活着实让他高兴了一阵。但日子久了,一切都是老样子,他便无法忍受,开始酗酒。他的铁匠朋友整天想的不是怎样干好活,而是想在日俄战争中俄罗斯的将军是多么愚蠢;怎么吃一个萝卜就变成圣人,怎样在人活着的时候冷冻身体,以免死后身体腐烂。
  在布宁对民族性格无情的剖析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俄罗斯人懒惰、冷漠、麻木,行为无法预见,语言和行为脱节。布宁认为俄罗斯人致命的性格弱点就是“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他借《乡村》中主人公库奇马・克拉索夫的口说出:“俄罗斯人爱弹的调调是:知道过猪狗的生活有多么可怕,可不但现在,将来仍然过的是猪狗的生活。”他们粗暴、任性,甚至互相诽谤、恶语中伤,俄语专业论文,且妄自尊大、不可一世。
  布宁将揭示俄罗斯民族的性格看成了自己的责任。虽然布宁的一生经历了俄罗斯生活中各种重大的社会政治变革,但无论发生了什么,他的心和他的笔始终在探析、思考和传达着在俄罗斯现实与俄罗斯人身上所发生的一切。由于布宁在文学创作事业上所作的杰出贡献,1933年瑞典科学院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布宁。在授奖正式文告中说:“瑞典科学院于1933年11月9日决定,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伊凡・布宁,表彰其以严谨的艺术才能在文学散文中塑造了典型的俄罗斯性格。”
  参考文献
  [1]冯玉律.跨越与回归――论伊凡・蒲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利哈乔夫.解读俄罗斯[M].吴晓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李辉凡,张捷.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
  [4]任光宣,张建华,余一中.俄罗斯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伊・阿・布宁.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M].靳戈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4.
  [6]伊・阿・布宁.布宁中短篇小说选[M].陈馥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1.
  [7]伊・阿・布宁.乡村[M].叶东心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8]朱达秋,周力.俄罗斯文化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