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留学生对汉语隐喻性话语的理解[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1980年,美国认知语言学家G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h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到隐喻无所不在,不仅在语言中,而且在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进行思想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基本上是隐喻性的。写作此论文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对此题目的探讨,俄罗斯留学生能够在今后的汉语学习,跨文化交际中注意到这些带有隐喻意义的词语,不能只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来理解这些词语。避免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作用正常的交际。而在教学方面,希望能够认识到俄罗斯来华留学生在学习汉语隐喻时出现偏误的原因。指出应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因势利导,有的放矢,进一步促提高对俄罗斯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水平。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隐喻;俄罗斯留学生;隐喻意识;隐喻能力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1--01
  一、隐喻和二语习得
  隐喻是认知主体从一个熟悉的认知域、始源域到未知域、目的域之间的映射,俄语论文范文,以此来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本文以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汉语水平中高级俄罗斯留学生为调查对象,略论了俄罗斯留学生在汉语隐喻习得过程中容易形成的一些偏误,略论了造成这些偏误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教学措施。希望能够帮助俄罗斯留学生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更轻松易懂的学习掌握隐喻知识。根据调查,我们得知:俄罗斯留学生与东南亚国家留学生相比,在学习汉语隐喻的过程中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主要是受语言(俄罗斯国家语言属于斯拉夫语系,俄语论文网站,而东南亚国家大多使用汉字或者历史上使用过汉字,汉字属于汉藏语系)、文化、思维、风俗等等因素的作用。
  二、俄罗斯留学生对汉语隐喻性话语理解
  根据韩礼德的语境理论,我们将隐喻例句问卷涵盖不同的领域,这些领域都是俄罗斯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经常接触到的,包括动物类,颜色类,植物类,数字类,身体部位类等。
  三、偏误原因略论以及教学措施
  (一)偏误原因略论
  汉俄两个民族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各异,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概念系统,对外面的世界有着自己的感知和认识,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即我们所说的汉俄思维异同。汉俄思维的异同决定了汉俄语言的异同。
  而通过调查得知,学生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产生偏误的原因主要就是母语的负迁移影响。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激发学生与汉语一致的认知背景,通过母语文化的正迁移来巩固对词汇意义的理解。关于汉语水平中高级留学生来讲,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汉语基础知识,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尽可能使用目的语,使目的语与学习者的思维建立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目的语认知框架以代替原有的母语认知图式。只有在大量的目的语言实践中,才能养成自动的言语熟巧和语感,达到直觉掌握目的语的程度。
  (二)针对偏误采取的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
  在问卷调查中,中高级汉语水平的俄罗斯留学生能正确指出其隐喻含义的概率只有45%,问题在于直白表述所占比例过大,这表明俄罗斯学生的隐喻意识程度较低。因此学生要自觉地培养隐喻意识,培养隐喻意识可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到源域和目标域形成关系的相似性,认识到隐喻是日常语言极普遍的组成部分;(2)认识到隐喻性表达所隐含的喻体;(3)认识到隐喻性表达的非任意性;(4)认识到喻体中可能存在的跨文化差别;(5)认识到隐喻性表达的跨文化多样性。
  2.提高学生的隐喻能力
  作为一种语言能力, 隐喻能力在教学法上平行于传统意义上第二语言教学所注重的语法能力和交际能力,目前,留学生隐喻能力的培养也是汉语教学中的一个瓶颈。笔者将隐喻能力总结为:(1)词义逻辑扩展能力;(2)发现事物之间的隐性联系的能力;(3)推断出隐喻性词汇特征的能力;(4)比较这些特征并将其迁移到其他具有共性的词语的能力;(5)跨越母语的隐性认知机制和目标语的认知机制的异同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2]、 何孟良.汉俄思维方式及其在语言中的表现[M].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3]、 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en (2003) Metaphors we live by.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 赵琳娜.俄汉语言中动物名称隐喻的对比探讨[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5]、 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 刘永红,袁顺芝,张豫鄂.俄汉成语的文化略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