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西方舆论战,中国能向俄罗斯学什么?[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最近有个新闻容易被忽略,但很重要。6月25日到7月3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率团出访,先后到俄罗斯、西班牙和葡萄牙。看上去平淡无奇的新闻,却有别样的意味。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阵容
  6月27日,刘奇葆所率领的代表团在俄罗斯参加了中俄媒体论坛。从已有的新闻发言稿中可以看出,此次代表团的成员,基本全是中国宣传阵线上的“国家队”领导――人民日报副总编、新华社副总编、光明日报总编、中国出版集团企业总裁、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中新社社长、经济日报社副总编、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统统在列。
  而俄罗斯方面的与会者,同样是俄罗斯新闻阵线上的国家队领头人:塔斯社社长、全俄广播电视企业第一副总裁、“今日俄罗斯”通讯社社长、俄罗斯报社长,以及“今日俄罗斯”电视台总编。
  继政治、经济、文化之后,中俄两国又一次在新闻宣传方面开启了全面对话。
  现实
  为什么说这个新闻有别样的意味?
  正如刘奇葆在发言中所言,在全媒体时代,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在加强国际传播、赢得话语权、实现媒体发展“弯道超车”方面迎来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
  换句话说,在过去的岁月中,我们通常听到的一个判断就是,在国际舆论场中,“西强我弱”的格局没有改变。中国虽然在经济上成为了大块头,但在以媒体公器为代表的世界话语体系中,却依然是一个后起的弱者。
  这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我们的外宣媒体,无论中英文,都面临着尴尬的“不知道谁看”的局面,更不用说“不知道谁信”;同样的新闻,中国很少有媒体成为国际采用的“主流信源”;外媒关于中国的许多报道,我们也只能无奈地斥之为“偏见”或者“有色眼镜”,而未能以同样的方式讲述我们认为的“真相”。
  换句话说,把中国的事情讲清楚,把这些事情有效地传播到世界各地,我们还任重道远。当中国在这方面意识到问题的时候,一个榜样出现了:俄罗斯。
  另类
  2017年成立的“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其前身是“今日俄罗斯”电视台、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和“俄罗斯之声”电台――最后一个,是世界上首家国际广播电台,在合并时已有84年历史。即便如此,普京依然对传播效果不满意,于是下令合并,时年33岁的玛格丽特・西蒙尼扬出任总编辑。
  “今日俄罗斯”在国际传播中落地的效率非常惊人。2017年进入美国的“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在黄金时间的收视率居该地众多外国媒体之首,每月收视观众数相当于“德国之声”的5倍,全球观众达到2.6亿人;在欧洲6国,其拥有超过700万观众,其中12%每天收看;而在社交媒体上,2017年进入Youtube的今日俄罗斯,2017年时已是该网站最大的新闻视频提供商,俄语论文网站,2017年成为首家观看人次超过10亿的电视新闻频道。
  换句话说,不到10年的时间,“今日俄罗斯”已经在市场上拥有了与BBC、CNN等老牌西方媒体类似的作用力。这样的表现,在中国文宣系统看来,当然是值得瞩目的成绩。去年起,《人民日报》就曾多次对“今日俄罗斯”给予报道和赞赏,认为其与西方舆论的碰撞,显示出新兴市场国家在“话语权争夺”中可能卓越的途径,可以在西方媒体长期占有的天下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对付
  欧盟最近一段时间内一直在研讨如何应对俄罗斯宣传。如果他们以后发现中国媒体在欧洲太流行的话,可能也会对中国这么做。他们都有哪些手段来对付俄罗斯媒体呢?首先,他们投入更多地资金来更仔细地宣传俄罗斯有多么不好。另外,成立了很多特殊的基金会或协会来抨击俄罗斯新闻从业者,说他们不是记者是宣传工具,不能相信。当然,他们也加大力度向民众宣传他们在各方面都比俄罗斯优越得多。他们还说要对传播假信息的单位采取方法。
  英国最近宣布成立了1000多人的“特种部队”。这个队伍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付伊斯兰国和俄罗斯的宣传。他们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我们今天遇到了很多挑战,比如‘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博科圣地、伊斯兰国。”他们将“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和极端分子相提并论。美国总统候选人克林顿也这么讲过,这就是信息战争。
  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世界媒体历史上首次有了真正的竞争,此前的几十年之内观众只能看到单方面的信息。
  “今日俄罗斯”的总编辑玛格丽特・西蒙尼扬在一次演讲中说到的那个故事一样,她在美国的老师,俄语论文,根本不知道美国曾经轰炸过南斯拉夫这件事。这是政治和媒体的合谋,也是打破所谓“新闻真实”的最好耳光。
  而如今这种事现在不可能再发生了。美国有强大的媒体机构,而俄罗斯也有了具有相当作用力的媒体机构,到以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也会有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媒体机构。
  破局
  按照“软实力”理论提出者约瑟夫・奈的说法,中国政府近年来开展的国家公关和提升国际传播里的一系列政策和举措,可以称之为“魅力攻势”(Charm Campaign)。而如果把这次刘奇葆的出访纳入中国的全球战略的话,也可以视为是中国在话语体系建设上的又一次“破局”。
  冷战的思维当然需要突破,但现实的政治问题依然需要务实解决。西方对中国的包围是事实上的,而非价值判断上的――这一点,无论是在南海上、在钓鱼岛上、在人权等问题上、在一些国际组织和合作的壁垒设置上,都已经是历史和现实的多重叠加。因此,近年来无论是中国的“点穴式”外交、还是在军事上的国际合作,抑或是简单到外交辞令的“强硬化”,都可以看作是中国全球战略在一个个节点中的逐渐“突围”。
  舆论的突围,当然也是重要的一部分,虽然它的确很“软”:看不见摸不着,但存在于人们的话语中、存在于世界的文字中、存在于各国的想象中。“形象的营造”固然有人为成份,但更为丰满的中国形象,同样是中国需要的、也是世界需要的。什么是真实?没有绝对的真实,真实只存在于事件发生的一瞬间――我们只能尽力保证呈现出最多的面相。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