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联解体十年后,俄罗斯的产业结构依然保持着前苏联经济结构的基本格局和特点,而且其产业中轻重结构更加畸形,原材料化趋势更加严重,出现了自发性和退化性的反工业化趋势。本文应用西方经济学中的沉没成本和准租金所构造的模型,从成本收益略论的角度对俄罗斯的这种情况进行略论,找出其经济理性所在,然后从该模型的前提条件入手,研讨这种经济理性背后的制度因素。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产业结构;沉没成本;准租金 [中图分类号]F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7)05-0043-03 经常性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畸形化的产业结构是前苏联政治和经济模式发展的必然。随着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扩军备战,这一特点得到更加强化。以轻重工业比例为例,勃列日涅夫时期最初曾一度拉平甲、乙两类工业的增长速度,但在1971-1980年达到1.28:1,而1966-1970年间此种比例仅为1.04:1。在重工业内部,与军工生产密切相关的部门发展更快。1980年,苏联机器制造业和金属加工业将近50%的产品用于军事目的,整个工业投入军工生产的比重达到40%左右。苏联的解体正是对这种模式没有适应时代发展所作出的一种极端的反应,而独联体国家的转轨是各国为改变这种状况所作出的一种选择和努力。 十多年过去了,虽然俄罗斯采取了包括军转民在内的发展民用工业的方法,但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相对发达、轻工业相对落后的局面没有改善。据俄罗斯经济委员会2001年的报告,自前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民用工业发展指数仅为6.5%,俄罗斯的经济结构更加畸形,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仍然是工业化时期形成的基础工业,即主要是燃料工业、电力工业、黑色和有色冶金工业,它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约占15%,在工业产值中占50%,而在出口中所占比重超过70%。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极低,除了原料和动力部门之外,其他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只为美国的20%-24%。设备陈旧,使用期5年以下的设备在全部设备中的比重从1990年的29%下降到1998年的4.5%,70%以上的设备服役期超过10年。结构失衡和技术落后,使俄罗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大大减少,特别是被挤出了科技含量高的民用产品市场,俄罗斯在这一市场上所占的比重不到1%,而美国占36%,日本占30%。近期,俄罗斯经济发展规划仍以重工业和军工业为主,轻工业落后的局面在短期内不会改变。 本文从成本收益略论的角度对俄罗斯的这种情况进行略论,找出其经济理性所在,并研讨这种经济理性背后的制度因素。 一、对于沉没成本和准租金 沉没成本是指已经从事生产的厂商退出市场时不能再收回的成本,即可以理解为成本投入中没有机会成本的那一部分成本。由于生产活动经常需要投入专用性资产,而这些专业性资产不能被应用到其他的生产性活动中,先前的资本品投入的报废价值为零,这些资本品支出就构成了沉没成本。在现实生活中,沉没成本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我们还可以给出一个更一般化的定义,即投入的生产要素的购买价格与出售价格的差额。 沉没成本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生产要素沉没成本。它们是公司或产业专用的,一旦投入了某种专用用途后便不能转为他用。威廉姆森把资产专用性定义为“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某项资产能够重新被配置于其他替代用途或是被替代使用者重新调配使用的程度”,并将其划分为场地专用性、物质资本专用性、人力资本专用性、专用资产。 2.信息的不完全所产生的交易成本也导致部分沉没成本的产生。例如,一些公司的设备或计算机并不具有专用性,尽管它是新的,但其出售价格仍然低于购买价格。 3.由于生产要素的账面价值往往与折旧有关,所以折旧率也会作用生产要素的沉没成本数量。 4.制度安排也会产生沉没成本。例如,政府规定某些资产不允许出售或重新配置,那么这部分资产就完全成为沉没成本。 从完全竞争厂商的停止营业点示意图中,阴影部分就是全部不变成本。如果去掉资源完全流动性的假设,沉没成本则可以理解为图1中阴影的一部分或全部。 00 在这里我们还要利用另一个概念――准租金。所谓准租金,就是对供给量暂时固定的生产要素的支付,即固定生产要素的收益。 准租金可以用厂商的短期成本曲线加以略论,见图2。假定产品价格为P0,则厂商将生产Q0,这时的可变总成本为面积OGBQ0。它代表了厂商对为生产Q0所需的可变生产要素而必须做出的支付,固定要素得到的则是剩余部分GP0CB,这就是准租金。 如果从准租金GP0CB中减去固定总成本GDEB,则得到经济利润DP0CE。可见,准租金为固定总成本与经济利润之和。当经济利润为零时,准租金等于固定总成本。准租金也可以小于固定总成本――当厂商有亏损时。 02 当我们将产业结构的调整理解为生产要素的负投入和中止契约时,我们引入第一项和第四项就可以对其进行成本收益略论,也可以解释产业结构调整与否的经济理性所在。 由于公司退出某个行业或市场时生产要素沉没成本和制度性沉没成本都不为零,所有者拒绝退出市场,否则将丧失收入,于是所有者会采取一系列的方法追求准租金的最大化,直至准租金为零或负数,所有者才会放弃生产退出市场。正是这一追求准租金最大化的过程作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作用了经济转轨的绩效。 需要指出的是,沉没成本的存在已经说明这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虽然两个概念是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给出的,但这并不作用最终的结论。 二、沉没成本与俄罗斯的产业结构调整 苏联解体后,留给俄罗斯的是一个畸形发展的产业结构。在整体经济形势不断恶化的情况下,最紧迫的任务是反危机和稳定宏观经济形势,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有明显的消极性和被动性特点,不仅基本保持了前苏联经济结构的基本格局和特点,而且其产业中轻重结构更加畸形、原材料化趋势更加严重,出现了自发性和退化性的反工业化趋势。 从经济转轨的开始阶段,尤其是自1992年12月切尔诺梅尔金出任政府总理后,俄罗斯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和俄罗斯经济中的种种问题的解决始终受到其所继承的产业结构的作用和制约。 沉没成本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厂商进入和退出某个市场的壁垒的高低,高退出壁垒在一定程度上将阻止新厂商的进入。但是,俄罗斯各个行业的问题不是进入壁垒高低的问题,而是退出后靠什么生存的问题。所以,俄罗斯公司的高退出壁垒成了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障碍。 通过政府主导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产权可以轻易变更。但是,由于重工业公司的资产专用性较强,设备、技术和设厂地点以及边干边学的经验获得将由于很低的替代性导致更多的无法收回的沉没成本。正是由于重工业公司主要的退出壁垒来自于高昂的沉没成本,因而公司所有者无论是国家还是私人,他的理性所在将是追求准租金最大化。而这一过程将通过一系列的市场和非市场途径来实现,并进一步作用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和效果。 从1993年开始,俄罗斯政府和公司界逐渐抛弃新自由主义理论,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方法。从开始阶段政府推动下的“金融工业集团年”,追求范围经济和规模效益,到1999年以后各大集团之间的所有权二次再分配,形成垂直一体化控股企业,这一过程延续至今。其目的只有一个,改变图1中平均可变成本线AVC和价格线P的位置,以获得相对有利的成本和价格,取得准租金收入,收回沉没成本。
俄罗斯的转轨进程表明,产权配置效率与公司的资产专用性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威廉姆森看来,使用专用性资产的厂商虽然降低了生产成本,但同时却提高了交易费用,表现为强化了对交易伙伴之间的依赖性,以公司制度代替市场组织就成为必要。这种替代的具体表现就是纵向一体化,其结果则导致了公司规模的扩张。于是,这种市场化取向的公司规模的扩张和纵向一体化的发展强化了俄罗斯已有的畸形产业结构,使继续调整的难度更大。 “俄罗斯经济转轨陷入制度变迁的非效率制度均衡状态,是俄罗斯前十年经济陷入转轨性危机,并长期衰退的根本原因。”整个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国民收入增长缓慢,国内消费品市场没有达到拉动生产的规模,使产业结构转型迟迟不能走上正轨。于是,俄罗斯国内的资本要素所有者的理性选择就是发挥俄罗斯固有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导致俄罗斯的产业结构逆向选择为前工业化结构。这是作用俄罗斯产业结构调整的另一个因素。 考察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进程从中可以发现,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都要解决的阶段性任务,但各国解决的方式和结果却不一样。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国家没有遇到沉没成本问题的阻碍,也有些国家通过特定的历史际遇跨过了这一障碍。实际上,沉没成本的阻碍影响存在于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只是某一阶段表现得更为明显,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英国、德国和美国。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上文提到的沉没成本的存在条件――不完全竞争。垄断力量强大、市场竞争的不充分导致高额垄断利润的长期存在,固定资产更新投资增加缓慢,国内投资机会减少,大量资本流向海外。同一历史时期的两个国家之间的不同发展路径和水平往往大相径庭,在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 三、对中国的启示 1978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释放和解放出了巨大的生产力,实现了经济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在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过去三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经验是:坚持生产力标准,对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制度体制进行改革,同时,采取比较优势战略,利用全球化市场,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引进外资,扩大出口,实现了资源边际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经过三十年发展,我国已经从一个农业大国发展成为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新兴发展中大国。目前,我国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挑战。这是因为,一方面,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和出口遭遇到贸易条件恶化和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的双重压力,另一方面,缺乏自主创新效应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产业成长模式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那么,如何实现产业结构的平稳调整和升级?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产业结构调整领域如何贯彻?俄罗斯产业结构发展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积极的产业政策关于加强我国关键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将发挥积极影响。沉没成本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影响的强弱取决于当时的制度环境。依据经济发展阶段的要求,建立强大的工业产业体系,特别是打造强大的装备制造业能力,是我国目前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所在。在发展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装备产业过程中,关于珠三角、长三角和东北等基于不同产业基点的区域而言,考虑产业沉没成本的作用,依据各区域已有产业沉没资本优势和产业演进路径,实施差别化产业政策,关于产业协调升级至关重要。 第二,产业政策的实施必须建立在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之上。暂时的非市场行为的扶持可以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影响,但长期的结果却可能有悖于市场规律,既不利于个别受惠公司自身竞争力的提高,对非受惠公司来说是一种不公正,同样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第三,不同产业的规模经济要求不同,因此要求不同的产业组织模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考虑产业升级的要求。特别是产权改革必须以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经济绩效为目的。转轨经济本身的特性要求国家以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来促进许多问题的解决,当然也包括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的解决。 第四,俄罗斯转轨之初照搬美国新自由主义的做法,脱离了转轨经济的实践要求,对产业结构的演化造成了不利作用,严重削弱了俄罗斯的整体经济实力。普京执政以来摈弃了自由主义经济准则,加强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引导,并促使俄罗斯的产业结构向积极方向调整,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产业政策选择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郝超,王培霖,刘镜.经济学名著指南[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 [2]程伟,冯舜华.普京时期俄罗斯经济走势初探[J].世界经济,2000,(12).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李建民.俄罗斯金融寡头暨官僚资本主义探源[J].东欧中亚探讨,1997,(5). [5]许新.普京道路的经济学略论[J].东欧中亚探讨,2002,(1). [6]徐坡岭,冯舜华.普京时期俄罗斯经济走势的制度略论[J].东欧中亚探讨,2002,(1). [7]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 荀福文 ,俄语论文网站,俄语论文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