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作用[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中东铁路建成后,大批俄国人来华工作,尤其是十月革命后,大批俄国难民涌入中国的哈尔滨、新疆、上海等地。这些俄国侨民把俄罗斯文化引入哈尔滨。俄罗斯文化包含了生活、语言、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并在东北地区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俄罗斯;文化;中国东北地区;俄侨
  中图分类号:G15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7)04-0083-03
  
  近代以来,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作用是全方位的,其传播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俄罗斯文化的渗入对中俄两国文化关系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影响。
  
  一、俄罗斯文化的特征
  
  俄罗斯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俄罗斯文化仅有近千年的历史,虽起步晚但却发展快。它在本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积极吸收和借鉴东西方各民族文化的精髓,经过几个世纪的赶超式发展,到19世纪初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几乎与欧洲文化发展同步。在史学大师汤因比列举的21种世界文明中,“俄罗斯文化”占据重要地位;而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其代表作《文明的冲突》中,则将斯拉夫一东正教文明作为世界八大文明之一。
  近千年的历史表明,俄罗斯文化是在欧亚两种文化作用下发展的,但它既不同于欧洲文化,也不属于亚洲文化。它融合了欧亚两大文化的一些成分和因素,形成自身文化的欧亚特征。别尔嘉耶夫认为,俄罗斯民族是两极化的民族,它是对立面的融合。它可能使人神魂颠倒,也可能使人大失所望,从它那里永远可以期待意外事件的发生,它最能激起对其热烈的爱,也最能激起对其强烈的恨。这是一个以其挑衅性而激起西方其他民族不安的民族。这个民族的每一个个体,正如人的个体一样,都是该民族的一个微粒,因此也像这个民族一样在自身包含着矛盾,而且在不同的阶段都包含着矛盾…。俄罗斯民族精神中这种复杂的矛盾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包含了东方和西方两种文化的因素。
  13世纪40年代到15世纪80年代的两个多世纪中,俄罗斯一直深受东方文化和发展道路的作用。在此之后,东方化进程以其惯性仍然延续了近两个世纪,直至17世纪末、18世纪初彼得大帝大规模的西化改革,俄罗斯的发展道路才转向西方。但不可否认的是,蒙古的入侵对俄罗斯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同时对其欧洲化的进程起到了阻碍和破坏影响。很多持欧洲中心主义的俄罗斯学者对蒙古的统治是持全面否认态度的,并且认为俄罗斯从来不属于东方,这显然是与实际不相符的。应该看到,文化是随民族生存空间的发展而变化的,蒙古统治时期的罗斯文化就不同于10世纪以前的罗斯文化,成为欧亚封建军事帝国的俄罗斯也不同于蒙古时期的罗斯。“13世纪以来俄罗斯的民间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音乐文化、民俗文化和建筑文化都与东方的,特别是亚洲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可见,俄罗斯文化既不是东方的,也不是西方的,它是独立的。可以说,正是东方和西方两种不同源流的文化在俄罗斯精神空间激烈碰撞,决定了俄罗斯文化独一无二的特殊性。之所以研讨俄罗斯文化的东西性,主要是说明俄罗斯文化与中国东北文化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巨大的异同,“相似之处”有利于俄罗斯文化在东北地区的传播,俄语论文题目,“异同”为东北文化提供了异质文化的新鲜血液。
  
  二、俄文化在中国东北的传播
  
  “一种文化能否为其他文化所接受和利用。决非一厢情愿所能办到的。这首先要看该种文化是否能为对方所理解,是否能对对方做出有益的贡献,引起对方的兴趣,成为对方发展自身文化的资源而被自觉地吸收。”俄罗斯文化在中国东北地区传播并产生长远的作用,一方面由于地域文化十分接近,有很多内在的契合点,引起了对方的兴趣;另一方面与其传播方式有密切的关系。
  近代以来,俄罗斯文化的传人主要有三种方式:军事入侵、传教、移民。军事入侵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的碰撞,新式教育的创办、新式学堂的发展、边疆文学的产生、文化设施的建立等,都是这种碰撞的具体体现。传教士也随着军事入侵深入到中国东北地区的腹地。中东铁路的修建,使俄罗斯文化在东北地区的传播达到了一个高潮。中东铁路的修建给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带来了很大的作用。从传教方面看,从1898年在哈尔滨修建圣尼古拉教堂开始,到1923年,沿中东铁路一线,已有38座东正教教堂。在广建教堂的同时,俄国人还广传教义,广收教徒,东北地区在1898年尚只有几百名东正教教徒,而到1922年哈尔滨教区建立时,骤增到30万人。直到今天,东北地区还有不少东正教堂遗迹和教徒。
  俄罗斯文化通过移民方式在东北地区的传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文化现象。谈到文化传播的主体――移民,可以将其分为两个亚类型,其中一种亚类型的主体是旅俄归国的华侨及其子女,另一种就是来到东北地区的俄罗斯人。到1910年9月,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华工已达到111466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政府招募华工迅速升温。到十月革命爆发前夕,旅俄华工已达40万人。生活在俄罗斯的华人受周围大文化环境的作用,逐渐学会了俄语,生活习惯也已大半俄罗斯化。他们中的一部分娶俄罗斯女子为妻,所生子女的身上自然体现出俄罗斯民族的特点。十月革命后,旅俄华侨及其子女大部分回到国内,特别是东北地区,由此把俄罗斯的文化带人这一地区。
  从俄境进入东北地区的族群以俄罗斯人为多,俄罗斯文化在这一地区的传播也主要与他们有关。哈尔滨曾是俄罗斯侨民在东北地区的最大聚居地,曾一度被视为在华俄侨的“首都”。这里自1898年被确定为中东铁路中心枢纽后,在现今的市区内曾有相当部分是类似于租界性质的“中东铁路哈尔滨附属地”,成为当时脱离清廷控制的“国中之国”。1922年是俄侨在哈人数最多的一年,高达155402人。在中东铁路沿线的很多站点,俄罗斯移民的数量都超过了中国人的数量,而且俄罗斯文化在当时是一种强势文化,所以在这些地区俄罗斯文化必然会对中国文化产生全面而持久的作用。
  总的来看,东北地区具有接受俄罗斯文化的先天优势。虽然沙俄的武装侵略给东北人民造成了伤害,但俄罗斯文化通过移民方式在东北地区的传播,主要是一种自发、自愿的交流,这正是俄罗斯文化能够在东北地区传播并融入东北文化之中的基础。
  
  三、中国东北地区接受俄罗斯文化的作用
  
  近代以来,俄罗斯文化对我国东北地域文化发生作用与自然环境条件、历史变迁、社会风气的形成、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引导等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对它的考察应该覆盖广义的文化领域,主要包括教育、语言、服饰、饮食、城市建筑、文学艺术等方面。
  管理中东铁路的俄国人非常重视教育。1898年12月6日创办的第一所哈尔滨学校(一所小学),为将来的教育发展起了关键的影响。这所学校第一位教师是I.s.斯捷

帕诺夫(Ste-panov)。他是1898年到东北的,并且在那儿过了一辈子,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东北的教育事业。最初他向铁路管理部门提出申请要在老哈尔滨创办一所学校,后来他的主意得到了铁路总工程师尤果维奇(Jugov-ich)妻子的热烈支持。他们两个人共同努力开办了这所学校。这两个人最大的贡献应该说是他们争取了这个学校实行免费教育。他们说服中东铁路同意支付这所学校所有的其他费用,比如教材费、各种学习用具费,包括笔和本子等。当时,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都找不到多余的教科书,因此自编教材是一件对基楚教育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斯捷帕诺夫亲自编写了一本语文教科书,并在中东铁路的印刷厂免费印出第一批课本。1900年,铁路把5500卢布无条件地提供给该所学校。这些钱主要用于建两座图书馆:教师图书馆和学生图书馆。这两座图书馆到1908年就收藏了三千多册书。一开始该学校有11个孩子上学,后来有20个。但斯捷帕诺夫认为须招更多学生来上学,于是他开始邀请中国人的孩子来上学。这可以说是在东北第一次有组织地教中国学生学习俄语。当时,这个学校有32名中国学生,他们都学会说和写俄语。第二年,学生数量增加到70名,只有一个老师显然不够,所以他们聘请第二位老师:G.N.巴甫列夫斯卡亚(Pay-levskaja)。到1900年,虽然在东北地区也开始了义和团运动,但它对该所学校招生的作用不大,学生数量增至93名,俄语论文题目,到1901年为140名,而到1902年,达到207名。这就是东北第一所俄国学校的情况。
  居住在哈尔滨的俄侨,在中俄文化交流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1903年8月17日《哈尔滨信息报》报道了在哈尔滨要开设第一所中俄学校的消息。报道指出,建立这所学校的目的是要改善并加强俄国与东方人民的文化交流。许多对汉学感兴趣的人,对此表示欢迎。中东铁路的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在经济方面提供帮助。对中东铁路以及沙俄来说,精通汉语的人才不管在哪些行业都非常需要。1903年11月,这所学校成立了。最初有20名中国学生。在学习俄语方面,他们进步非常快。这所学校实行六年制教育,除了俄语之外,还有数学、历史和地理等课程。教学是用俄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的。总的来说,当时哈尔滨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吸引了大批很有水平的俄国教育家和教师,他们中许多人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东北的教育事业。
  在语言方面,很多俄语的音译词被东北人熟练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喂德罗”(铁皮桶)、“布拉吉”(连衣裙)、“列巴”(大面包),等等。在东北作家的著作中,这些俄语音译词也经常出现。比如萧军的《下等人》中有“唔德克”(俄国底层劳动者常饮的酒名)、“巴斤克”(俄国皮靴);罗烽的《狱》中有“素波”(菜汤的通称),“沙巴卡”(狗)、“亚邦斯克”(日本人);疑迟的《同心结》中的张绍武“喊着:‘阿鲁布扎,耶希奇聂?’这奇异的外国语言自然又会使茂荣感到惊诧,俄国侍女就毕恭毕敬的答应着”。东北作家笔下的东北人,不仅语言中常夹杂着大量俄文词汇,而且有一些普通农民和儿童都能或多或少地说出一些俄语词语。
  在饮食方面,东北地方居民也从俄罗斯饮食文化中吸收营养。在哈尔滨,有很多俄式西餐厅:中央大街上金碧辉煌的华梅西餐厅、近年来的后起之秀波特曼西餐厅和圣彼得堡西餐厅等。在一些不引人注意的街角有正宗的俄式咖啡屋与冰淇凌店,其装饰颇具俄罗斯风情。俄国人带着啤酒、红肠、面包和酸黄瓜到野外唱歌跳舞的娱乐方式,也为东北居民所接受,现在啤酒、红肠、面包、黄油、鱼子酱等食品已成为东北居民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啤酒的传人。1900年,俄商乌鲁布列夫斯基为满足俄侨生活的需要,率先在哈尔滨开办了啤酒厂,这是中国的第一家啤酒厂。如今,哈尔滨啤酒依然享誉大江南北,啤酒也已经成为当地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尔滨的城市建筑也充满着俄罗斯的风韵。当然,这些老建筑既洋溢着异域风格的独特魅力,也昭示着殖民统治的屈辱历史,哈尔滨是在强行介入的外来文化作用下发展的,所以在城市规划、市政设施、城市建设以及街道名称等方面都体现出俄罗斯文化的作用。1898年哈尔滨成为中东铁路中心枢纽后,随着铁路的修建亦开始对城市建设进行规划设计。1900年,中东铁路工程局派A.K.列夫杰耶夫为首任工程师,对街市进行设计。最初的城市规划者按其首都莫斯科的模式规划,巧妙地应用城市本身所具有的以及后来人为的区域分隔特点,做了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埠头区被规划成店铺紧凑而集中的商业区,在现今的十二道街、中央大街、尚志大街等街道上,昔日分布的几乎全是各式各样的西方古典式或俄罗斯式的商业建筑群。尽显宗教魅力的圣・索菲亚教堂,建于1907年,是由俄国富商奇斯佳科夫捐助6万卢布修建的砖木结构的随军教堂。1923年,它被拆毁重建,建成一座更宏伟壮丽的砖石结构的新教堂,教堂顶端的葱头式穹隆充分体现了俄罗斯建筑的特征。这座造型独特的教堂,现被列为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被冠名为“哈尔滨建筑艺术馆”。在隔江相望的太阳岛上,则建有许多俄国人的别墅,这里成为达官显贵的休闲疗养区。经过如此规划,初步奠定了以中东铁路哈尔滨附属地为中心的城市雏形。在二三十年代,哈尔滨以“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称,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俄罗斯文化对东北地区的作用还有许多方面,如音乐、绘画、电影、宗教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俄罗斯文化渗入东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必然会对东北地区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作用。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