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后期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6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中西文化的交往源远流长。早在明代之前,就有商贸、政治交往,尤其是景教、天主教方济各派以及犹太教相继入华,为明代中西全面接触和深入交流奠定了初步基础。 入明以来,特别是明后期,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以耶稣会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开始奔赴东亚地区传教,在沙勿略、范礼安、罗明坚等先驱的艰难探究下,逐步确立了行之有效的叩击中国大门的传教方略。之后,利玛窦作为适应政策的集大成者,深入中国内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调整传教策略,积极向儒家士人靠拢,形成了以“友道”和“书教”为主要方式的适应策略,取得了巨大成功。利玛窦从广东一路北上,经由当时中国最繁华的经济文化地带,逐步向中国文化靠拢,受到越来越多的士人欢迎,使中西文化交流在广阔的地域深入展开。 在利玛窦规矩的积极引导下,中西文化进行了实质性的碰撞,涉及中西文化的各个层面。面对明后期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利玛窦对中西文化作了卓有成效的调和,为中西文化在相对平等的平台上积极对话做了开创性的探究,并深刻作用了中西各自社会文化发展进程。 儒学作为传统的正统学说,其价值和地位日益被利玛窦所看重。利玛窦通过改穿儒服,说汉语,诵读儒家经典等方式,积极向儒家士人靠拢,广泛结交士人阶层,确立西儒形象,构成了晚明独特的文化现象。利玛窦力求援儒入耶,淡化由于中西文化的异质性所带给士人的隔膜心理,借此将天主教义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中。尽管双方在宇宙本体论、仁爱、孝嗣以及生死观念上存在深刻的异同,且遭到保守人士的强烈反弹,但利玛窦通过对儒家思想选择性汲取,积极吸收儒家思想中的伦理成分,挖掘已经被淡化的原始儒学的宗教因子,将天主教教义成功嫁接在儒家话语上。但利玛窦的儒耶调和也相应地对儒家思想做出一定让步,使超越的天主教思想更加呈现出伦理化和世俗化的内涵,迎合了当时经世致用的思潮,为其后中国思想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佛教和天主教作为成熟的宗教,在不少方面具有相似性。在传教初期,利玛窦等耶稣会士相应地借鉴了佛教的衣着、术语等,试图借此打开中国的大门。而利玛窦基于传教策略的考量,逐渐抛弃佛教的衣着和容易混淆的术语,顺应明后期批判佛教的思想潮流,对佛教进行了公开排斥,力求阐明天主教和佛教的差别,以确立天主教不可替代的形象。双方主要在有无、天堂和地狱以及救赎方式上进行了激烈碰撞,但是,由于互相认知的不深入,以及佛耶思辨方式的异同,不可避免地导致频繁出现误读。但正是在逐渐深入交流的基础上,双方教义越辩越明,互相排斥心理渐渐消退,并在利玛窦传教后期,双方呈现出和解和互相包容的趋势。经利玛窦阐释,佛耶双方针锋相对的局面已大为改观,再未出现明显的激烈现象。 如果说中西伦理的碰撞呈现出复杂性和艰难的历程,那么由利玛窦开启的中西科技对话则较为顺利,尤其是在天文算学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通过利玛窦和徐光启、李之藻等士人合作翻译书籍,奠定了汉文西学科技原典的基础。尽管保守人士严守所谓“华夷之防”,提出“夷技不足尚”,但在奉教士人和开明大儒的积极倡导下,大力引进西方科学仪器和科学措施,致使发展缓慢的中国科技积极变革,对中国科技知识结构和学术思想的变革起到了催化剂的影响,形成了有别于传统的格物穷理之学,一定意义上为近代西方科技顺利传入中国奠定了基础。 同时,在利玛窦等耶稣会士积极努力下,中国的哲学、科技、艺术等也开始大量传入西方,改变了西方对中国模糊的认知。作为当时对中国最直接的外国观察家和探讨者,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奠定了西方早期汉学的基本探讨格局,对中华帝国和儒家思想向西方世界做了客观的介绍。这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社会有着巨大的感召力,使得欧洲社会通过中国这样一个异域形象,展现了西欧近代早期社会的文化焦虑与期待,进而以中国形象为参照,推动思想启蒙,实现西方社会的自我批判与转型。而通过利玛窦对西方社会的引介,明后期的中国社会也日益开始认同西方形象,促使徐光启、李之藻等开明士人向西方学习科技文化,批判和改造摇摇欲坠的晚明社会,为走出传统妖魔化西方的偏狭文化心态带来一丝曙光。 总之,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重温明后期利玛窦开启的作用深远的和平远征之旅,反观自身,尊重他者,对当今世界不同文明间减少冲突,增进理解与和平相处,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明后期 中西文化交流 利玛窦 天主教 碰撞 融合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K248.3
【目录】:

中文摘要10-12

ABSTRACT12-15

绪论15-27

一、学术界探讨概况15-24

二、探讨思路与创新之处24-27

第一章 明中期之前的中西文化交流概况27-45

第一节 汉代中西丝绸贸易与文化交流27-29

第二节 唐代景教的流布与文化交流的展开29-31

第三节 蒙元时期中西文化进一步接触31-41

一、也里可温教的传播32-37

二、使节往来与彼此印象37-41

第四节 明初对外政策与中西交流的式微41-45

一、明初对外政策41-43

二、犹太教的中国化43-45

第二章 明中后期中西文化的早期接触45-73

第一节 西方殖民者东来与中西冲突45-51

一、葡萄牙的东方扩张45-49

二、西班牙的东方战略49-51

第二节 天主教在东方的传播51-58

一、宗教改革与天主教复兴运动51-53

二、耶稣会的建立53-56

三、西、葡保教权之争56-58

第三节 早期耶稣会士进入中国的尝试58-73

一、沙勿略入华的尝试59-62

二、范礼安的东方策略62-67

三、罗明坚的最初实践67-73

第三章 利玛窦来华与中西文化交流的开启73-106

第一节 广东试验73-83

一、书籍传教的尝试73-76

二、友道的得失76-83

第二节 江南模式83-92

一、西儒形象的确立83-86

二、以文会友86-89

三、陪都论学89-92

第三节 居留北京92-106

一、上层路线92-95

二、教理书籍的出版95-99

三、文化交往经验的总结99-106

第四章 儒耶冲突与利玛窦的调适106-146

第一节 明后期儒学的变化106-108

一、阳明心学的演变106-107

二、东林运动107-108

第二节 仁爱之别108-116

一、人性论108-112

二、仁爱112-114

三、义利观114-116

第三节 孝嗣之辩116-125

一、独身与婚姻117-121

二、孝亲与纳妾121-125

第四节 生死观125-136

一、灵魂论125-131

二、生死论131-136

第五节 礼仪的交融136-146

一、宽容中国礼仪137-144

二、西方礼仪中国化144-146

第五章 利玛窦与耶释之辩146-181

第一节:西僧形象的扬弃146-152

第二节 有无之辩152-160

一、性空说之辩152-155

二、佛教心本原说之辩155-157

三、佛教万物一体之辩157-160

第三节 天堂与净土160-172

一、轮回业报说之辩161-167

二、天堂地狱说167-172

第四节 救赎与度世172-181

一、救赎观念的宣扬172-175

二、佛教徒的反应175-177

三、天主教徒的辩护177-181

第六章 利玛窦与中西科技观念的碰撞181-210

第一节 利玛窦与西方天文历算的传播181-190

一、书籍译介181-185

二、科学仪器185-187

三、科学措施187-190

第二节 晚明士人对西方科技的吸纳190-202

一、保守士人的拒斥190-195

二、经世名儒选择性吸收195-197

三、开明人士的吸纳197-202

第三节 晚明西方天文历算对中国科技的作用202-210

一、算学的广泛运用202-205

二、传统天文学的变革205-206

三、格物穷理之学的形成206-210

第七章 明后期中国文化对西方的作用210-252

第一节:明后期中学西传210-219

一、哲学210-213

二、科学技术213-216

三、艺术216-219

第二节 利玛窦与早期汉学219-231

一、前汉学时期220-221

二、利玛窦与早期汉学家221-224

三、利玛窦对早期汉学的贡献224-231

第三节 利玛窦的中国印象231-240

一、前汉学中的中国印象231-232

二、利玛窦与中华帝国形象232-238

三、早期中国形象对欧洲社会的作用238-240

第四节 利玛窦与晚明西方形象240-252

一、明人对西方的妖魔化240-242

二、利玛窦与晚明西方形象242-244

三、明末西方形象多元化244-248

四、中西异域形象的异同248-252

结语252-254

参考文献254-266

致谢266-267

攻读学位期间的论文及科研成果267-268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268

西语论文题目西语论文题目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