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贯中西的大家――季羡林[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编者按 季羡林是2017~2017年度的热点人物,先是其请辞“国学大师”的桂冠,后又被评选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为了让读者进一步了解季羡林,特别是他的散文特色,本期特推出这篇文章,让朋友们一睹大家的风采。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 名家简介 】
  季羡林,语言学家、比较文化学家、佛学家、翻译家、散文家,中科院院士。1911年出生于山东临清县。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至1945年留学德国,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学位。194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至今,为终身教授。
  季羡林的学术探讨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曾任北大东语系系主任长达40年,为我国亚非非通用语种的教学和科研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的东方学、敦煌学、比较文学、佛教探讨、中外关系史探讨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贡献卓越。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构建全民族人文精神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影响。
  季羡林创建了东方语文系,开拓了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季羡林不仅学贯中西,融会古今,而且在道德品格上同样融合了中外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仁爱和恕道,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坚毅的气节和情操,以及西方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自由独立精神,尊重个性和人格平等观念,开放创新的意识,这些优秀传统都凝聚融化在季老身上。所以,他能够做大学问,成大事业,有大贡献,他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和榜样。
  除了学术探讨,季羡林还是国内外公认的散文大家,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著作。不久前,季羡林当选CCTV“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
  
  【 思想和艺术 】
  季羡林的散文有着完美的意境,精巧的结构,纯朴恬淡、极富音乐性的语言。他自己曾说:“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所谓“似散”就是“状身边琐事而不觉其轻”。季羡林所说的不散、严谨之类,表现在他自己的散文创作中,就是用超卓的汉语文条件一丝不苟地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传达给他所热爱的读者。超卓的汉语文条件是指他散文中对汉语的应用水平,一丝不苟是说他散文结构的严谨,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则是在严谨与规范之外的独特性。
  季羡林的散文有着浓厚的底蕴。“真”与“朴”是季先生散文的两大特点,也是其散文的独特风格。正如季先生所追求的那样:“淳朴恬淡,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含,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有节奏性,有韵律感,似谱乐曲,往复回还……”“真”即其散文是他心灵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映照出近九十年坎坷、曲折、追求、奋斗的人生历程。“实”即他的散文朴实无华、小中见大,如同他一生经常穿在身上的蓝色中山装一样,形成了其散文的独特风格。
  
  【 重要著作 】
  主要著述有《糖史》《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剧本〉译释》《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大唐西域记〉校注》等,并翻译印度古代史诗《罗摩衍那》。已出版《季羡林文集》24卷。季羡林的散文创作是他学术探讨之余的一种“余兴”。他从高中开始创作散文,几十年笔耕不辍,至今已出版散文集20余部。著名散文集有《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季羡林散文属“学者散文”一派,集史、识、才、情于一体,是当代“老生派”散文的代表之一。
  
  【 经典重读 】
  黄昏
  季羡林
  黄昏是神秘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末尾,他们便有个黄昏。但是,年滚着年,月滚着月,他们活下去。有数不清的天,也就有数不清的黄昏。我要问:有几个人觉到过黄昏的存在呢?
  我在童年的时候,就常常待在天井里等候黄昏的来临。我这样说,并不是想表明我比别人强。意思很简单,就是:别人不去,也或者是不愿意去这样做。我(自然也还有别人)适逢其会地常常这样做而已。常常在夏天里,我坐在很矮的小凳上,看墙角里渐渐暗了起来,四周的白墙上也布上了一层淡淡的黑影。在幽暗里,夜来香的花香一阵阵地沁入我的心里。天空里飞着蝙蝠。檐角上的蜘蛛网,映着灰白的天空,在朦胧里,还可以数出网上的线条和粘在上面的蚊子和苍蝇的尸体。在不经意的时候蓦地再一抬头,暗灰的天空里已经嵌上闪着眼的小星了。在冬天,天井里满铺着白雪。我蜷伏在屋里。当我看到白的窗纸渐渐灰了起来,炉子里在白天看不出颜色来的火焰渐渐红起来、亮起来的时候,我也会知道:这是黄昏了。我从风门的缝里望出去:灰白的天空,灰白的盖着雪的屋顶。半弯惨淡的凉月印在天上,虽然有点儿凄凉,但仍然掩不了黄昏的美丽。这时,连常常坐在天井里等着它来临的人也不得不蜷伏在屋里。只剩了灰蒙的雪色伴了它在冷清的门外,这幻变的朦胧的世界造给谁看呢?黄昏不觉得寂寞吗?
  但是寂寞也延长不了多久。黄昏仍然要走的。李商隐的诗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不正慨叹黄昏的不能久留吗?它也真的不能久留,一瞬间,这黄昏,像一个轻梦,只在人们心上一掠,留下黑暗的夜,带着它的寂寞走了。
  走了,真的走了。现在再让我问:黄昏走到哪里去了呢?这我不比知道它从哪里来更清楚。我也不能抓住黄昏的尾巴,问它到底。但是,推想起来,从北方来的应该到南方去的吧。谁说不是到南方去的呢?我看到它怎样走的了――漫过了南墙,漫过了南边那座小山、那片树林,漫过了美丽的南国,一直到辽阔的非洲。非洲有耸峭的峻岭,岭上有深邃的永古苍暗的大森林。再想下去,森林里有老虎――老虎?黄昏来了,在白天里只呈露着淡绿的暗光的眼睛该亮起来了吧。像不像两盏灯呢?森林里还该有莽苍葳蕤的野草,比人高。草里有狮子,有大蚊子,有大蜘蛛,也该有蝙蝠,比平常的蝙蝠大。夕阳的余晖从树叶的稀薄处,透过了架在树枝上的蜘蛛网,漏了进来,一条条灿烂的金光,照耀得全林子里都发着棕红色,合了草底下毒蛇吐出来的毒气,幻成五色绚烂的彩雾。也该有萤火虫吧。现在一闪一闪地亮起来了。也该有花;但似乎不应该是夜来香或晚香玉。是什么呢?是一切毒艳的恶之花。在毒气里,不正应该产生恶之花吗?这花的香慢慢融入棕红色的空气里,融入绚烂的彩雾里。搅乱成一团,滚成一团暖烘烘的热气。然而,不久这热气就给微明的夜色消融了。只剩一闪一闪的萤火虫,现在渐渐地更亮了。老虎的眼睛更像两盏灯了,在静默里瞅着暗灰的天空里才露面的星星。
  然而,在这里,黄昏仍然要走的。再走到哪里去呢?这却真的没人知道了。随了淡白的疏稀的冷月的清光爬上暗沉沉的天空里去吗?随了眨着眼的小星爬上天河吗?压在蝙蝠的翅膀上钻进了屋檐吗?随了西天的晕红消融在远山的后面吗?这又有谁能明白地知道呢?我们知道的,只是:它走了,带了它的寂寞和美丽走了,像一丝微�,像一个春宵的轻梦。
  走了,现在,现在我再有什么可问呢?等候明天吗?明天来了,又明天,又明天,当人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又仿佛有什么东西压在他们的心头,他们又渴望着梦的来临,把门关上了。关在门外的仍然是黄昏,当他们再伸出头来找的时候,黄昏早已走了。从北冰洋跑了来,一过路,到非洲森林里去了。再到,西语论文范文,再到哪里,谁知道呢?然而夜来了,漫长的漆黑的夜,闪着星光和月光的夜,浮动着暗香的夜……只是夜,长长的夜,夜永远也不完,黄昏呢?――黄昏永远不存在人们的心里的。只一掠,走了,像一个春宵的轻梦。
  (选自《中国现代散文精选》,有删节)
  
  [赏析]
  季羡林在《漫谈散文》中说“综观古今中外各名家的散文或随笔,既不见‘散’,也不见‘随’。它们多半是结构谨严之作,决不是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的轻率产品。”这是季羡林在阅读、写作了几十年的散文之后对这一文体的理解,也是他创作散文的一个准则。
  《黄昏》的语言质朴凝炼,意境优美朦胧,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文学风格与艺术特色。文章毫不隐晦、毫不修饰地以“黄昏是神秘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末尾,他便有个黄昏”点明题眼。只要地球不停止转动,只要时间还在流逝,每一天都会有黄昏降临,然而“有几个人觉到过黄昏的存在呢”?于是作者简单明了地描绘了一幅黄昏图:当他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返回来的时候……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极平常的一些事,西语专业论文,但作者却能紧紧抓住其特征,以朴实的语言描绘出来。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黄昏是暂时的,作者将它比喻成“一个轻梦”,“只在人们心上一掠,留下黑暗的夜,带着寂寞走了”。著作的精华之处也就在此处。
  通常对于黄昏的著作,都是以黄昏为象征意指人生,以悲哀的笔调将黄昏的美描写得淋漓尽致,继而感慨人生之将结束,抒发心中的惆怅与愁懑。
  而作者却将笔端一转,转向了黄昏的来临与离去在何方这个似是荒谬的问题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脱俗的写法。黄昏来自哪里呢?作者以排比的修辞手法猜问黄昏从何而来。“来自北方”,因为黄昏正像北方一样“朦胧灰白”,黄昏从那蜕化出来,尔后扩散开去,漫过大平原,大草原,漫过大森林……一连串的排比,将黄昏的美都展示出来。作者尤其喜用复沓、排比的修辞,以及强调浓郁色块的应用在此表露无遗。
  文章给予人很强的朦胧感,作者并没有紧紧抓住日常人们所见的黄昏进行深入描写,写人们所熟悉的具体的某一特定场景,而是以黄昏的何去何从从大范围概括抽象地写黄昏,给人们一种情绪缥缈的感觉,又给“人们富于议理思辩性的深刻印象”。最后文章以重复的言辞回应了开头,给读者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以及深远的回味。
  这篇文章虽然描写的只是黄昏这样平凡的事物,然而作者却能从新的视角,新的观点进行描绘,不落俗套,值得细细品味。
  (编辑 文 墨)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