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的支撑[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6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中西传统道德由于逻辑起点不同,存在诸多异同,道德的信仰基础是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方面,具有很强的可比性。西方传统道德以宗教信仰为基础,中国传统道德立基于“天人合一”信仰之上,不同的信仰模式凸显了各自不同的特点。无论是西方宗教信仰的外在超越,还是中国“天人合一”信仰的内在超越,实质上都为人的心灵找到了最终归宿,使人的道德有了终极的价值依据,为善提供了支撑。反观我国现当代社会道德与信仰离合之进程,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当道德与信仰联系密切,以信仰作为其形上支撑价值时,人们的道德素养就比较高;相反,信仰与道德疏离或者信仰走向极端化,那么,道德也必然走向反面。当前伦理道德领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与人的信仰缺失有着直接的关系,没有了信仰,精神无处寄托,心灵得不到安顿,道德也就没有内在的精神生活上的根据。 历史之镜鉴,必然要求我们对当前社会道德问题进行深入反思,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从而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加强信仰建设是今后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立足点。关于信仰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信仰薄弱而又相对复杂的国家,解决起来的确比较棘手。我们不可能让所有的人只有一种共同的信仰,那样无异于没有信仰。信仰本身就应该体现着多样化以及人的自由选择性。不论采取哪种信仰形式,关键在于它能否给人以精神的寄托与灵魂的安顿,能否赋予道德以崇高与神圣,能否符合社会发展进步的潮流。结合当前我国信仰的状况,论文从马克思主义信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以及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探究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逻辑进路。基于此论文共分为以下五章: 第一章,绪论。该部分阐明了论文选题的缘起、意义、前人探讨成果以及探讨思路、措施等。结合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际情况,文章略论了加强道德的信仰基础比较探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在对前人的相关探讨成果及其特点综合略论基础上,提出探讨的基本思路和探讨措施,探讨难点、创新尝试与不足之处等。 第二章,道德与信仰基本理论。论文从厘清道德与信仰基本概念入手,对道德、信仰、道德的信仰基础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略论。在此基础上,明确道德与信仰的内在联系,进而阐明信仰对道德的基础影响,为中西传统道德的信仰基础比较做理论铺垫。 第三章,西方传统道德的宗教信仰基础。任何传统道德都起源于人性论上的看法和观点。西方在人性论问题上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性恶论,性恶论与宗教文化交织在一起,因此,性恶论预设成为西方传统道德的逻辑起点。在西方宗教文化背景下,宗教信仰成为传统道德的根基,由此形成了外在超越性的特点。康德道德宗教思想的启示以及现代与后现代社会宗教发展变化的态势,更进一步印证了西方宗教对道德的基础性影响。 第四章,中国传统道德的“天人合一”信仰基础。中国传统道德的逻辑起点是性善论文化预设,人性源于天性,正所谓“天命之谓性”。由天道、天德、天理论人道、人德、人理,形成了“天人合一”信仰。“天人合一”的心性学,成为中国传统道德的形上价值基础。与西方外在超越性特点相对应,中国形成了内在超越、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模式,人在道德实践的同时,自然能够获得超越性的体验与精神满足,这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精髓所在。 第五章,历史之镜鉴与现实反思--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信仰逻辑进路。在比较略论的基础上,论文归纳总结得出比较结论并对其作价值评析,重在阐释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启示意义,为解决当前存在的道德问题提供借鉴的窗口和措施论的指导。通过对中西传统道德的信仰基础比较略论,我们对中西传统道德发展的内在逻辑理路及其立论基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结合现当代我国道德与信仰离合之近况,进一步反思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出路。为此,论文提出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信仰逻辑进路,从马克思主义信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以及宗教信仰三个方面作了深入探寻。 结语:彰显善的支撑力量。通过对全文的回顾总结,再次申明信仰作为道德形上支撑价值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迫切性与重要意义。内容虽然简短,却是直面现实道德问题思考的结果,更是一种祈望。

【关键词】:中西传统道德 道德的信仰基础 信仰 道德 善的支撑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82
【目录】:

中文摘要4-6

Abstract6-12

第1章 绪论12-32

1.1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12-15

1.2 本文探讨的基本思路和探讨措施15-16

1.3 探讨的难点、创新尝试与探讨不足之处16-18

1.4 相关探讨综述18-32

第2章 道德与信仰的基本理论32-52

2.1 道德概念释义32-35

2.2 信仰的特点与功能35-45

2.2.1 信仰的含义、特性35-39

2.2.2 信仰的功能及类型39-43

2.2.3 人为什么要有信仰43-45

2.3 道德的信仰基础45-52

2.3.1 形上支撑价值46-47

2.3.2 道德价值的依托和载体47-49

2.3.3 道德的精神动力49-50

2.3.4 道德评价的终极价值标准50-52

第3章 西方传统道德的宗教信仰基础52-83

3.1 西方传统道德逻辑的起点52-60

3.1.1 人性恶预设52-56

3.1.2 性恶论与宗教信仰56-58

3.1.3 立基于上帝信仰的宗教道德58-60

3.2 西方传统道德的宗教根基60-69

3.2.1 西方宗教道德传统60-65

3.2.2 上帝的道德形上支撑价值65-66

3.2.3 西方信仰的外在超越性特点66-69

3.3 康德的道德宗教69-76

3.3.1 道德基础的“哥白尼式革命”70-71

3.3.2 “圆善”与上帝公设71-73

3.3.3 善的信仰支撑73-76

3.4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宗教信仰反弹倾向76-83

3.4.1 传统道德基础与现代性批判77-78

3.4.2 现代性信仰危机与后现代主义批判78-79

3.4.3 后现代道德的宗教信仰基础回归趋向79-83

第4章 中国传统道德的“天人合一”信仰基础83-113

4.1 中国传统道德的逻辑起点83-91

4.1.1 人性善预设84-87

4.1.2 性善论与“天人合一”信仰的内在逻辑87-90

4.1.3 立基于天人合一信仰的道德实践90-91

4.2 道德形上论的“天人合一”心性学91-104

4.2.1 “天人合一”心性学之道统92-98

4.2.2 天为人德之本98-101

4.2.3 天人合德101-104

4.3 天人合一信仰模式的特点104-113

4.3.1 内在性105-106

4.3.2 超越性106-108

4.3.3 知行合一108-113

第5章 历史之镜鉴与现实反思113-137

5.1 中西比较的结论与启示113-116

5.1.1 中西比较之结论与价值评析113-115

5.1.2 理论启示115-116

5.2 中国现当代道德与信仰之离合116-126

5.2.1 “五四”新文化运动冲击下的传统道德及其信仰基础崩溃117-118

5.2.2 建国前基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革命道德118-120

5.2.3 建国后基于共产主义信仰的政治道德120-121

5.2.4 文革时期信仰的极端化与道德体系解构121-122

5.2.5 新时期信仰缺失与道德失范122-126

5.3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信仰逻辑进路思考126-137

5.3.1 弘扬马克思主义信仰--伦理向度127-131

5.3.2 构筑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现代精神家园131-134

5.3.3 正确对待宗教信仰的合理成分134-137

西语论文网站西语论文网站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