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西文艺理论的对接式融合是当代文艺理论建设的重要课题。但是由于中西文论长期在相对孤立的环境中生成,关于同一个问题的探讨往往出发点不同,立足点也不同,结果导致同一个理论命题西方文论解决了一半,西语论文,而中国文论解决了另一半。如果我们在略论二者理论精髓的基础上,将它们对接起来,组成对于同一个命题的更完整、更合理的理论表述,使它更具有理论的普适性和明晰性,那么我们所做的融合中西文艺理论工作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在文学艺术的本体性质的问题上,西方文论尤其是西方现代文论有着“文学艺术是一种生命形式”这样的界定。它是美国现代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结合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论提出的。实际上,对于文学艺术的生命本体性质,在西方文论史上早有过不少的理论铺垫,只是到了20世纪,由苏珊·朗格“生命形式”论的提出,西语论文范文,它才成为西方的显学。但是苏珊·朗格对文学艺术本体的讨论,应用的却是实证主义的措施,她对生命形式的理解驻足于结构和形式的视域,忽略了文学艺术最重要的人文审美特性,人和艺术密不可分的关系。她采用的机械的略论式思维,忽略了艺术本体的有机性,割裂了内容和形式。也就是说,她仅仅是从文学艺术与有机生命体最外在、最表面的形式特征上去探讨“生命形式”的命题,至于文学艺术更内在的生命本质即它的审美精神特质却被她相对地忽略了。
在这一问题上,中西文论存在着明显的互补性。因为正是在被苏珊·朗格的现代生命形式论所忽略的地方,中国古代文论却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较强的审美主体性和思维的直觉性决定了古人自然而然的把文学艺术看作是一种生命形式。在这一理论前提下,审美者以自身为中心,把艺术和审美对象人化,应用人的生命模式对文学艺术进行感悟式的品评。从这一点出发,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诸如“气”、“韵”、“风”、“神”、“味”等一系列原本是魏晋人物品藻中用来品评人的范畴,最终无须任何转换地便进入到文学艺术理论中来,用以描述和传达人们的审美感受。在中国古人那里,艺术、审美和人的精神、气度、灵魂是不可
【关键词】:生命形式 气韵生动 中西文艺理论 对接
引言8-9 第一章 西方现代生命形式论9-24 第一节 苏珊·朗格符号理论概述9-11 第二节 生命形式论的理论内涵11-17 第三节 生命形式论的理论前提、理论意义及缺陷17-24 第二章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气韵生动论24-35 第一节 “气韵生动”的理论渊源24-28 第二节 “气韵生动”的理论内涵及其衍生28-35 第三章 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35-47 第一节 新的艺术本体存在—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35-40 第二节 以“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为核心的艺术活动40-47 结语47-48 参考文献48-50 致谢50-51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