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郭嵩焘 在野绅士 返本 开新 文化融合
中文摘要5-7 Abstract7-10 目录10-14 绪论14-35 一、选题意义14-16 二、探讨近况16-30 三、写作思路、探讨措施、写作着力点与不足30-35 第一章 建功与开拓:郭嵩焘其人及其洋务思想35-89 第一节 生平关键节点的追溯35-69 一、承父师友辈之遗风35-44 二、从湘军建功而崭露头角44-51 三、署广东巡抚而黯然神伤51-57 四、首任公使扬名中外57-69 第二节 洋务思想的核心及作用69-76 一、思想的核心:对内改革、对外开放69-74 二、思想的作用:推动和引领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74-76 第三节 洋务思想形成的渊源76-89 一、湖湘哲学的吸收与发挥77-80 二、王夫之学术精神的发扬及道器观、历史观的继承80-89 第二章 强化与开通:郭嵩焘与近代湖南绅士89-134 第一节 归隐家乡89-107 一、儒家归隐思想的特征89-92 二、保守心态占主导地位的社会92-97 三、与刘锡鸿的矛盾及其独特个性97-104 四、身体不适与家庭遭遇104-107 第二节 近代湖南绅士的总体特征:顽固与保守107-115 一、向洋务派绅士的转化107-109 二、总体特征原因略论109-115 第三节 与近代湖南官绅交往的个案探讨115-134 一、貌合神离王文韶116-123 二、洋务知己陈宝箴123-134 第三章 坚守与突破:郭嵩焘与晚清湖南书院教育134-190 第一节 以经世实学变革传统的举业教育模式134-141 一、晚清书院教育思想的异化134-136 二、批判传统教育的弊端136-140 三、倡导实学精神140-141 第二节 融合中西教育思想的实践活动141-183 一、创新意识的体现:编纂《湘阴县图志》141-145 二、推崇船山思想的具体行动:掌教城南书院145-146 三、推行“征实致用之学”与引进新式学科的一次尝试:恢复湘水校经堂146-148 四、开通风气、培育人才和宣传洋务的努力:举办思贤讲舍和禁烟公社148-164 五、以改变人心风俗为目的的举措:形成会讲制度164-183 第三节 承旧与趋新的教育思想183-190 一、思考重心:文明的进步与民族的振兴183-187 二、理论构成:以儒家文化为本位的中西融合187-188 三、历史定位:加快了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化188-190 第四章 批判与务实:洋务思想的深入发展190-238 第一节 维护国家主权的和平外交190-207 一、郭嵩焘与琉球之废:抛弃宗藩体制,向近代外交转型190-195 二、郭嵩焘与中法战争:反对用兵,遵循“以理格之”的外交准则195-202 三、和平外交思想的形成202-207 第二节 铁路论争及铁路思想的演变207-224 一、清廷内部对于铁路问题的论争207-215 二、循序渐进的铁路思想的形成215-224 第三节 贤人政治思想:变通政治而非改革政治体制224-229 一、“一县得一好官,即一县治;一省得一好官,即一省治”224 二、有治人无治法224-226 三、保守与开新的矛盾之中226-229 第四节 治河思想:遵循规律,重视实践229-238 一、治河方略:先疏浚后堵筑、通力合办229-231 二、治河技术:人力与机器兼施231-232 三、治河保障:工代赈为主,募捐代赈为辅,军民通力合作232-234 四、思想评价:体现了郭嵩焘的朴素唯物主义观234-238 第五章 晚年心境及其历史定位238-265 第一节 晚年心境238-240 一、对末流之世的忧虑:内心的真实写照238-239 二、天人感应思想:对现实的彷徨与无奈239-240 第二节 知识·思想·信仰—“回向三代”的理想诉求240-246 一、三代之治:一个基本价值取向240-242 二、回向三代:对传统文化的信仰与儒家最高理想的追求242-246 第三节 “横看成岭侧成峰”246-265 一、洋务派思想家246-249 二、清王朝的忠实拥护者249-251 三、中国现代化的先行者251-255 四、儒家精英阶层的典型代表255-259 五、特立独行之人259-265 结束语 在返本与开新之间265-269 参考文献269-277 致谢277-279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学术论文与探讨成果279 ,西语论文,西语论文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