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西班牙帝国,拥有最丰富的资源,每个过程都使资源按照利润最优化配置,改善人民生活,但最后却成为了西方的穷国。而被贫穷压迫的英国却压出了工业革命,最终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建成了日不落帝国。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历史没有停止…… 15世纪末,葡萄牙航海家发现绕过非洲到印度的航线后,西欧以海上商路取代古“丝绸之路”,造成了地中海商业的衰落,沿大西洋沿岸的一些欧洲国家随之振兴。1519年,西班牙国王登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宝座,渐渐成了无人挑战的欧洲霸主。 那是西班牙最辉煌的年代,集市如云,帆樯如林,吸引了全欧洲羡慕的眼光,上帝又通过哥伦布之手把美洲献给了西班牙国王,墨西哥、秘鲁、智利等海外领地加起来居然比本土大几十倍。纺织、呢绒、丝绸、皮革、武器制造、造船等行业当时都在全球首屈一指。 然而,在政治、领土、金融、商业、贸易、军事、宗教诸方面都占尽优势的西班牙,却一步步丧失优势,一步步衰落,最后沦为徒具虚名的老朽帝国,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被金山压垮的西班牙帝国 祸首竟然是太多的金银。 西班牙在西半球不可一世,垄断了许多地区的贸易,其殖民势力范围遍及欧、美、非、亚四大洲。作为财富的象征,印第安人世世代代积累的金银和矿藏,被通过船队运往欧洲大陆。据统计,公元1521~1600年间,西班牙海军从海外运回的黄金即达200吨,白银达18.6万吨。到16世纪末,世界贵金属开采中的83%为西班牙所得。 金银当然是财富,引无数英雄折腰。为了积累财富,西班牙政府采用严格方法把金银留储在国内,禁止出口。但本质上金银不过是金属而已,在当时的工业水平下,金银是不能吃不能喝还不能用的,只有做装饰品。 在当时的条件下,手工生产效率很难有大的提高,存在生产极限。因此,金银大量流入,相当于货币投入激增,但生产能力却没有相应的增长,导致物资相对短缺,通货膨胀严重。 于是政府又把原因归于向殖民地输出货物,禁止向殖民地输出西班牙货物,这在当时是个得到多数人拥护的英明决定。但这样一来,西班牙的商业和工业便失去了市场,反而促使英国、法国、尼德兰的加工工业占领了西班牙国内和殖民地的市场。 由于市场的丧失,西班牙的工商业得不到发展而萎缩。而英国等国生产的商品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而逐渐物美价廉。这样一来,在自由贸易比较优势的选择下,自己生产还不如购买合算,西班牙干脆放弃了产业发展,只用美洲金银来购买外国货物。 西班牙从西印度群岛经过长距离的、长时间的、危险的航行之后所带回的一切,以及他们用鲜血和劳动所获得的一切,都被外国人舒舒服服地运到他们本国去了。美洲的金山消灭了西班牙人的勤勉精神。 而同时期的英国没有足够的金银“货币”,算得上是当时的穷国。只有通过发展开矿、工业、商业及军事工业(海盗)等,采用重商主义政策去获取西班牙手中的金银。加上西班牙自己放弃的殖民地市场给英国工业品带来了巨大的销路,英国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手工效率提高存在的极限,加上劳动力相对不足,使英国资本家在利润的驱使下改进纺织机械,寻求机械动力,最终导致了工业革命。 1588年,庞大的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击败。此后一蹶不振,最终被英国取代了欧洲霸主地位。 西班牙的战败,表面原因是一系列战略战术失误和恶劣的天气,实际体现了英国和西班牙之间技术力的巨大差距,英国能设计生产远程毁船火炮,新型军舰,而西班牙却不能。西班牙在发展过程中有丰富的资源,并且在每个时代都使资源按照利润最优化配置,改善了人民生活。但从长远来看,却贫穷落后了。从美洲获得的财富并没有用来提高技术力,而是被眼前利益所迷惑,奢侈消费掉了。 资源新贵俄罗斯 历史没有停止,不断循环演绎着几乎相同的故事。 苏联解体成为20世纪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在此后的十余年中,俄罗斯经济走过了剧烈下降和快速复苏这样两个对比鲜明的阶段:1991~1998年连续7年的衰退和从1999年以来连续6年的回升,2003年GDP增长达到7.3%,2004年维持7.1%的增长。公司及银行的利润持续上升,2001年俄罗斯粮食产量破了苏联时期的记录并再次成了粮食出口大国,俄罗斯的改革卓有成效。 但仔细略论,俄罗斯的高增长实际得益于石油等资源类商品的国际价格高涨。俄罗斯经济过分依赖能源等资源类出口,约占总出口的80%,严重畸形的发展模式没有改观。俄政府至今仍根据国际市场油价做经济预测即是最好的佐证。 2003年,俄罗斯房地产价格比2002年增加了40%~45%,2004年上半年则增长了21%。莫斯科的住房价格1平方米1200~1300美元,而即使在一些好公司工作,月收入却不足1500美元。在莫斯科的富人居住区,开沃尔沃不好意思出门,在远东,则满目日本二手汽车。俄罗斯与日本之间的一个典型贸易,是砍伐木材运到日本,然后用空船运日本二手汽车回国销售,获取巨大利润,再把这利润用于购买豪华别墅和兴建豪华墓地。家电、手机的销售大幅度攀升,但都是物美价廉的外国货,本国产业远没有复苏。 实际上,在物美价廉的外国商品冲击下,俄罗斯自己已经没有产业机会。资金大量外流,俄经济“失血现象”进一步加剧。所谓的农业增产,不过是很多低收入的人,自己开垦荒地自给自足,这种家庭农场生产的一些农产品,几近总产量的一半。 石油美元的花费当然能促进GDP增长,人民在短时间也能够享受到物美价廉的消费品,改善生活,但长期看会怎么样呢?虽然俄罗斯资源丰富,但毕竟是有限的。用卖资源获得的利润实现产业转型、培育谈何容易,选择了偏安的道路就意味着将沿这条道路惯性下滑。 廉价的中国制造 回过头来再看看中国。 俄罗斯贩卖资源,中国则是贩卖廉价丰富的劳动力。相同的是中俄两国都缺乏发展战略,放任市场去决定自己的命运和将来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在市场看不见手的影响下,随波逐流,作为现代化国家必备的支柱产业或消失了,或被外资收编了。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获得劳动力比较优势的纺织业,还遭遇了欧美的制裁。就是这个优势产业,目前中国出口的绝大部分都是贴牌产品,利润90%以上属于外国。 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而关于现代国家的支柱产业,在外资的挤压下,已经丧失了投资机会。 努力吸收外国投资,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工厂”,但品牌、利润、技术与中国无缘。漫步日本市场,超市里大量出售中国产的农产品,商店里是中国产的服装鞋帽玩具及各种日常用品。即便是电器店,大量的电器也是中国制造。但日本的发展战略是“Made By Japan”,意思是日本提供生产设备,关键材料和部件,必须依靠日本才能维持生产,西语论文,即使是出口的农产品,也是日本在中国开办的农场,雇佣廉价劳动力按照日本的规范生产的。目前,中日这种经贸合作互补关系,正好印证了这种发展战略。“Made In China”必须依靠“Made By Japan”才能进行。前不久中国发生的反日及抵制日货运动,日本经团连会长奥田硕的记者会见信心满满,“抵制日货只是一时冲动,会很快平息的”。中国官员则呼吁克制,要民众从中日经贸合作的大局和长远出发,优势互补,经济发展优先。中日间的这种关系决定了利润的流向。 日本崛起:缺乏一切的挣扎
在中国遭遇鸦片战争的差不多同时,日本被美国佩里舰队打开国门,也被强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失去关税自主权,被强行纳入世界自由贸易体系。自由贸易使日本经济非常繁荣,横滨从一个小渔村迅速成长为国际大都市。但是,大量的农田变桑田,引起物价飞涨,棉纺织业大量破产,自由贸易获得的利润被贵族和特权商人用于购买西方的奢侈消费品,靠固定俸禄生活的下级武士与无法分享贸易利润的农民生活困难。 地域和阶层差距急剧扩大,绝望的武士们不问青红皂白的猎杀外国人,用土炮轰击外国商船――结果显而易见,这些攘夷运动都失败了,少量的西方军队轻松地打垮了一切反抗。攘夷运动的失败使武士们意识到“刀”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从攘夷转向了开国,引进外国技术,仿制外国武器,学习外国兵法,整合日本各阶层的力量,积蓄实力。 明治维新之初,新政府派出考察团游历欧美,武士与海盗的心意相通,很好的领会了欧美崛起的秘密。回来后,制订了征韩战略,征服韩国则必须打败中国。为完成大陆战略,日本军队需要现代工业、航运支持,需要殖产兴业。但是,新产业的资本和补助金从何处筹措?要新产业短时间产生利润是不现实的,指望贫穷的农村进行民间投资也是不可能的。于是武士们自我革命,“士农工商”四民平等,出让俸禄,使国家能对现代产业进行投资和补助。 最核心的一点在于:日本在殖产兴业过程中,坚决限制外国资本的直接投资和合资,对历史遗留的外国控制事业,不惜高价赎买回收利权。如1872年,高桥至横滨间的日本第一条铁路,是举外债,聘请英国的技术人员自主修建,自主经营。坚决贯彻排除外国的直接投资和直接经营,与同期清国坚持单方面开国的政策成了鲜明对照。日本全国上下,自天皇到平民,都为备战而节衣缩食,终于在甲午战争打败中国,10年后日俄战争打败俄罗斯,日本成为一等国家。 日本幼稚的工业根本就不具备竞争力,且关税不能自主,那么如何保护自己的工业? 政府投资成为其中的要点,著名的以三菱为核心的日本邮船会社即是由政府投资组建。不仅如此,政府还提供巨额补助,维持其长期低价赤字经营。甲午战争后,政府用巨额资金奖励造船兴修铁路,设立官营八幡制铁所,这些也是长期赤字经营。为了筹集这些经费,出口生丝及其他土特产和纺织品,占领和支配亚洲殖民地。 技术力的提升反过来提高了日本的军事力量,同时,在工业化过程中,日本完全不讲利润效益,民众的生活其实非常困难,大量的人成为天皇的弃民,移民拉美,甚至菲律宾,直到太平洋战争。而同时期的中国却是自由贸易利润效益挂帅,造船不如买船,创造了“黄金十年”的表面辉煌,却迎来了几乎亡国灭种的战争。 日本的这种重视技术的国家特征,使其能在任何时候,即使一无所有都能迅速崛起。 二战战败后,日本一片废墟,几十年的工业积累毁于一旦,无论国家、公司还是家庭开支都出现了赤字,因此号召全体国民团结起来共渡难关。日本优势产业是飞机和军舰,但被占领军禁止了,只能进行艰难的转型。对钢铁、造船、汽车、化学、电子等产业进行长期投资、补助和保护,施行护送船团方式,坚决限制外国的独资合资,严密保护本国市场,使这些产业逐步成长起来,成为今天日本经济的支柱。在漫长的产业转型和培育过程中,日本国民依然是节衣缩食,艰苦奋斗,生活改善缓慢,生活大改善已经是60年代后期了。在此之前,日本外观上还像第三世界国家,日本人居住的是“兔子小屋”。在这漫长岁月里,包括现在,日本的基尼系数都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体现了日本整个民族的共同奋斗。 成败的内核在哪里? 为什么历史上的英国、日本能成功,西班牙、俄罗斯、中国就不行呢? 注重短期经济利润和效益导致长期落后,这就是历史的答案。 进入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全社会也已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形成了共识。但如果用不同的尺度去观察这一命题,却往往得出令人困惑的结果。从宏观大尺度看,比如从百年的大时间尺度和全世界的大空间尺度看,科技确实是人类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但在一个比较小的时间跨度和空间尺度看,比如从几年的小时间跨度和一个行政区域的空间尺度看,科技的重要性和优先性就不那么显著。技术的积累开发突破,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投资,投资长效益低,还不如直接购买现成的产品能更快产生效益。技术的开发虽然需要巨大的投入,但复制的成本几乎为零,而购买产品则不同,需要不断支付高昂代价。正是技术这种特性,造成了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巨大异同。 日本经济遭遇10年寒流,而同期中国经济飞速增长,西语论文范文,日本成了人们嘲笑的对象。但现在,日本的产业又复活了。丰田企业2004年汽车销售突破700万辆,在美国市场上的份额快速成长,使通用汽车和福特出现巨额赤字。其他产业,如数字家电日本公司也甩开了竞争对手。 国家的历史同样可以给公司提供借鉴。丰田战后再出发时,只是蚊子般的公司,而福特却是年产几百万辆汽车的大象般公司,丰田面临被福特收购。但武士的傲气拒绝了,身先士卒、上下一心,最终压倒了福特。 中国公司也曾经有过挑战世界强者的傲气,但光有这股气,确实是远远不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