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俄狄浦斯》与《西班牙的悲剧》[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 《俄狄浦斯》和《西班牙的悲剧》这两个剧本因为分别属于古希腊和英国文艺复兴这两个时代,其差异常被人忽略,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也是古希腊的文学理论,其中就以《俄狄浦斯》为例研讨了悲剧的写作,与基德的《西班牙的悲剧》也似乎有了不可触及的距离。但是,通过细读文本并加以比对,两部悲剧除了意料之中的不同之处外,更有令人意外的六处相似之处,更有意思的是,基德悲剧总体创作思想是深深根植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理论中。更重要的是,这种对比也简略地呈现了欧洲戏剧从第一时代到第二时代的发展趋向。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 比较 《俄狄浦斯》 《西班牙的悲剧》差异 《诗学》 距离
  中图分类号:I0;I1
  
  亚里士多德(以下简称亚氏)在他的《诗学》中多次以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以下简称《俄》)为例说明古希腊悲剧的写作理论,而托马斯・基德的《西班牙的悲剧》(以下简称《西》)被看作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第一部复仇悲剧。这两部悲剧的不同显然是彰明较著的,似乎只有不同,比较有何意义呢?笔者发现基德的《西》并没有完全背离亚氏的《诗学》悲剧创作原理,不是与古希腊悲剧没有任何关联,而且这两部悲剧的比较有助于我们看出西方戏剧变化与发展的方向。毕文顿在他编辑的《西》的引言里也提到,索福克勒斯的悲剧是基德悲剧的间接的摹本。
  一、两部悲剧在创作思想和技巧上的不同之处
  1.1 单一与多重的情节导向
  亚氏在他的《诗学》中称道的情节安排是单一导向的,《俄》是榜样之一,他反对一个剧中出现双重的情节导向。俄狄浦斯的确如此,他本来为躲避弑父娶母的神谕而客走他乡,因前任国王死于非命,拯救底比斯于混乱之时而获得王位,接着科林斯又传来他父王已自然死亡,他该去继承王位,看来的确是好运。却也因这个“好”带来发现他真实身世的厄运。
  与之相对,西语毕业论文,《西》却是多线索、多导向的。一条线索是巴尔、霍雷肖和贝琳的爱情纠葛,一条线索是西班牙国王与葡萄牙国王之间的领土与王权之争,还有一条线索是亡魂在阴间伙同复仇神,助他复仇。实际上,前两个线索没有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织、渗透,又最终服从于最后这个复仇的主题。毕文顿倾向于割裂来看,认为霍雷肖、安和贝琳三者关系是最引人注目的,贝琳对霍雷肖的爱是文艺复兴戏剧里最具艳情场景的一幕。
  1.2 主人公性格瑕疵与“完美”
  《诗学》里,亚氏在讲情节与人物时强调,人物本身的性格缺陷是造成悲剧的最大要素。他说人物塑造是揭示剧作家的道德意图,从他描述的剧中人各自的取舍看出其个性差别。俄狄浦斯是有个性缺陷的,他粗鲁、傲慢、多疑。所以如翟布介绍的,“只有一个傲慢急躁的人才会因为交通争吵而动手杀人”。他母亲及妻子也是有个性缺陷的,尽管索福克勒斯未对她多着笔墨,她心软,把孩子送走;另外,在今人看来,似乎是难以置信的――一个母亲对一个与自己儿子年龄相仿的外来者,没有丝毫怀疑询问,便接受这桩婚姻,也是导致她悲剧结局的原因。即便是风俗,她也有理由改变。不仅如此,当俄狄浦斯执意查个究竟时,她还极力阻止。她是因感到自己当初成亲的草率了,还是受懒惰糊涂的个性指使?
  相比之下,《西》里的四个人物,安、霍雷肖、贝琳和哈伊尔似乎是完美无缺的。至少,他们的死不该是他们个性里致命的弱点所致。安死于战场,身临群敌,与葡萄牙王子旗鼓相当地对打,他的死用霍雷肖的话说,是可恨的报偿神嫉恨他无尚的品质,自扮武装,先伤其马而治其于死地。这似乎说不上他武艺不敌敌方,而是恶神作怪。这是亚氏所反对的悲剧情节安排,因为这样在他看来不能引起观众的恐惧心理。霍雷肖似乎也没犯什么错,他英勇,富有同情心且多情,遭洛伦佐的谋杀也不像是他的过错所致。贝琳和哈伊尔则更没什么缺陷可言,他们循规蹈矩过着自己的生活,却横遭不幸。这一点似乎完全背离了亚氏的情节安排之理,背离与否,将在下面“相同之处”里评述。
  二、两部悲剧的相近的创作技巧和说教目的
  2.1 悲剧观一致
  两部悲剧都是写当时社会习俗认为血统最高贵的人的生活。即使《西》主要是写哈伊尔一家也不算违背亚氏的悲剧标准,虽然在文艺复兴时期王公贵族的等级观念逐日加强,但是他们的品质比王族更高,霍雷肖就比洛伦佐心怀坦荡、光明正大的多。不过霍雷肖关于自己的死也不是一点儿过失没有,也难怪,贝琳动情的话语一直作用着他,即便他想到危险,也只是过去,太轻率、太没经验地认为自己生在太平盛世,放松了警惕性。他应该记得洛伦佐如何与他在西班牙王面前争抢功劳,就连洛伦佐这么一个无能的纨绔子弟,也得到了国王的犒劳,说明西班牙王不会英明公正,洛伦佐没有捞到战俘的赎金,功劳给了他霍雷肖,能不嫉妒吗?能不找口实整治他吗?贝琳在痛失前任情人后,急于移情祛痛,也是王族娇女不可避免的性格缺陷,居然不了解自己仆人已经背主做事,也不了解自己的哥哥阴险狡诈的天性,才促成霍雷肖被谋杀。当然,最终的根源是西班牙王与葡萄牙王的争利。
  2.2情节复杂
  亚氏提出“情节应当复杂”这一点时,主要为强调悲剧应该造成令观众怜悯、恐惧的效果。不论《俄》的情节安排有多复杂,与《西》相比都显得简单,尽管这并不妨碍它引起了观众的怜悯与恐惧。《西》的复杂,一是因为它剧中有剧,情节中套着情节,情节类比情节,如葡萄牙王宫里的威路泊,谗言亚历山德罗谋杀了葡王子,可与洛伦佐作恶或瞒其父的情节形成类比。毕文顿虽然看出基德安排副情节的惊人的能力,但他的“这一情节完全可以割去”的认识是有些肤浅的。这说明他没看清剧作家的意图,笔者认为这些副情节恰恰说明基德所要展示的不只是一个故事,而是揭示宫廷这个圈子里的弊病。二是因为人物众多,他们之间的关系复杂,导致他们在情节中的心情复杂。洛伦佐除掉霍雷肖不仅为巴尔可能有机会得到他妹妹的芳心,而且为他自己扫出一个在宫廷里争宠的对手,也受他所持的门第观念所驱使。哈伊尔看到贝琳的密信后所作的思索,表现了微妙复杂的人物关系,那独白同时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理,他肯定报仇心切,但是他又想到可能其中有诈――兄妹血浓于水,她怎么会真心密告兄长的罪行呢。这种复杂性最终也造成并达到了亚氏提出的悲剧效果。限于篇幅,不多赘述。
  结论
  基德的《西》在形式上关于亚氏的《诗学》有了明显的偏离,这是一种扬弃:扬是继成发展了古希腊悲剧创作中的人物命运的突转所带给观众的惊惧心理,弃是抛弃了那些简单化的对人物、情节、时间、地点的处理,西语论文范文,使悲剧更贴近当时等级逐日分明的社会生活,更反映了当时的贵族日趋衰落、中产阶级日渐上升的社会现实。换言之,《俄》与《西》在创作技巧、思想和目的三方面是相同里生发出不同,不同里包含着相同。尽管两剧都有说教的目的,《西》的说教目的也在《俄》说教目的的基础上有了进步。《俄》的说教从社会中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家庭和个人的层次,上升到《西》里的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人性与社会道德,甚至法制的层次上,可以说有了微弱的法制的呼声。
  此外,剧作家不能也不应该照着文评家的理论依样写剧,这样做是裹足不前。从整个著作的精神看,《西》非但没有背离而且发扬了《诗学》里伟大悲剧的创作精神。因为这部悲剧让观众看到――命运从古希腊悲剧的盲定到英国文艺复兴悲剧的因果报应,反映出这一时期,人们已经对人以外的世界有了相当的认识,对自身的能力也有了一定认识,(转第8页)(接第5页)命不好,不再解释为天意,而是从人自身和社会内部寻找症结所在;当此症结无药可医时,基德只得让其主人公采取“人症”同归于尽的方式解决。《西》这部具有现实性的力作,展现了西方戏剧朝更复杂、完善的方向发展与变化,更揭示了西方社会意识形态向复杂的方向发展与变化。
  参考文献
  [1] Aristotle. Poetics [M]. S.H. Butcher, trans. Orange Street Press Classics 1998:
  [2] Bush, Douglas. The Renaissance and English Humanism [M].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39.
  [3] Gibbon, Edward Esq.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M]. David Reed, ed. With notes by the Rev. H. H. Milman.
  [4] 布克哈特,雅各布:《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