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本细读是英美新批评的重要措施,应用此法对中国唐代歌行体《春江花月夜》进行略论,即可在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上找到某种契合,透过漫长历史的层层遮蔽,领略到岁月积淀而成的别样醇香。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文本细读;江;月 作者简介:姜学科(1987-),男,山东滨州人,广西民族大学2017级古代文学探讨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汉语音韵学和汉语语音史探讨。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02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这首诗用构思神奇的如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月夜春江图,同时也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相思之苦。虽是借乐府旧题,但诗篇意境空明,洗尽六朝宫体脂粉,而且音韵优美,格调高雅,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美誉,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1] 历代学者应用传统的文学批评措施,对《春江花月夜》进行了全方位的略论,而于新的现代批评措施则应用不多。西方现代文艺理论不仅丰富了传统文学批评的内容,更为批评家们提供了新的批评维度。 一、英美新批评之细读法 英美新批评是继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之后,出现于英美的一种聚焦著作本身的批评流派。这一流派在吸收瑞恰兹语义学批评的基础上,于20世纪30年代成熟于英国,40年代风靡美国,60年代逐渐走向衰落,在文艺理论界引领风骚长达半个世纪,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英美新批评关注的重点是著作文本,其特征是以文本为中心的观念和细读的措施。 所谓细读,指从著作文本最基本、最微小的单位入手,对其中的语言要素作尽可能详尽的略论和解释,客观、细致、审慎地细读每一个字,体味语词的本义与联想义,注意文本中句与句之间的微妙联系,对词义、词序、句型、语气、韵律、意象和各种修辞手法进行深入透彻的略论,在阐明文本各种要素的冲突和张力的基础上,推敲和揣摩它们之间的联系,找出其形式与意义的整体特征。 新批评的文本细读不仅关注文本语言单个语词的意义,而且重视文本的结构形态,将文本看成一个由多层面构成的复合结构体。韦勒克《文学理论》发展了前人“层次四分法”的理论,划分出文本构成的八个层面:(1)声音层面,指谐音、节奏和格律等;(2)意义单元层面,指语言修辞、风格和体式等;(3)意象、隐喻层面,指意象类型、隐喻方式等;(4)象征世界层面,指神话、宗教诗等;(5)形式、技巧层面,指叙事形式,模式等;(6)文学类型层面,指小说、戏剧诗、悲喜剧面;(7)文学评价层面,指文学功能、审美评价等;(8)文学史层面,指发展过程、文学运动等。[2]这八个层面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便于人们以此为依据,展开对文本内容的系统把握。 二、文本表层:声音和意义的完美结合 略论《春江花月夜》时,我们可将韦勒克的文本细读八层次整合为五个层次,即(1)声音层面,包括谐音、节奏和格律等;(2)意义单元层面,包括语言修辞、风格、技巧等;(3)意象、隐喻层面,包括意象类型、隐喻方式等;(4)文学类型层面,指小说、戏剧诗、悲喜剧等;(5)文学史层面,指文学评价层面,指文学功能、审美评价等和发展过程、文学运动等。其中前两者可以看作表层细读,而后三者则相应地可理解为深层细读。 (一)声音层:韵律和谐,章法整饬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七言歌行,共三十六句,每句七字都分三个音步,即“二二三”节奏,而最后的“三”,又分为“二一”和“一二”两种结构。如前四句的节奏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按这样的节奏划分,整首诗章法严谨而又有所变化,整饬中见参差,达到神清气畅的效果。 从用韵上看,这首诗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按照换韵情况,全诗可分为九组,每小组的一、三、四句押韵,另一组必定转用另一韵,像是九首绝句的合体。九组韵脚错落有致,分别押平声庚韵(平、生、明)、仄声霰韵(甸、霰、见)、平声真韵(尘、轮、人)、仄声纸韵(已、似、水)、平声尤韵(悠、愁、楼)、平声灰韵(徊、台、来)、平声文韵(闻、君、文)、平声麻韵(花、家、斜)、仄声遇韵(雾、路、树)。开头一、三组用平韵,二、四组用仄韵,随后五、六、七、八组皆用平韵,最后用仄韵结束,平仄错落穿插,声调整齐而富于变化。诗人把阳声韵与阴声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级(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应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节奏强烈而优美。 从平仄上看,全诗三十六句有十九句入律(下文下划线所示),十七句不入律。对和粘的格式也有一定的律化性。说明本诗已经自觉地接受了近体诗的平仄作用,符合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对于“转韵的七言古风入律的最多”[3]的结论。这种古风入律的形式,符合人们的发音习惯,便于吟哦记诵,而且对情感的表达有衔接影响。 (二)意义单元层:技巧成熟,格调高雅 从句式上看,全诗多用顶针格、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使得整首诗浑然天成。如“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月的叠用、人的叠用、江的叠用,以及“人”的顶针格应用,造成一种快美难言的韵律感,声韵回环跌宕,意境深远壮阔。 从风格上看,《春江花月夜》富于南方民歌的色彩,西语专业论文,细细读去,会发现它和《西洲曲》有某种相似,却有所超越,如都写到了思妇登楼的传统民歌题材,《西洲曲》用“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诉说对情郎的思念,而《春江花月夜》却拿“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表现两地相思,后者的表达空灵洒脱,格调也更为高雅。这和本诗成功应用了经过齐梁到唐初百年酝酿接近完成的近体诗格律的大有关系。不仅如此,本诗还首次探究了七言诗中以小组转韵结合长篇的技巧,以换韵为一段,分则为九首绝句,合则为一篇歌行。这种形式的探究十分难得,为后来的歌行体提供良好的借鉴范本。 由上可知,《春江花月夜》将韵律、章法、技巧、格调等巧妙融合,随着诗情的起伏变化,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韵调宛转谐美,达到了声音和意义完美统一的高超境界。 三、文本深层:意象与思理相互浸溶 (三)意象隐喻层:春江月夜,思与境谐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来写,而又以江和月为重点。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等和“江”有关的意象,与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等和“月”有关的意象相结合,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夜月春江图。其中“月”当是全诗中最为着力的情景兼融的意象,诗人笔下的“月”,触处生神,变幻多端。“月”在一个晚上经历了一个“升──悬──斜──下”动态过程,并且将其他有关的意象创造性地连缀于全过程中。共潮升,随波荡,随楼上人相思,伴她徘徊,直到海雾落下西天。这些意象构成的意境并不是简单的模山范水方的景物描写,诗人借它们表达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哲理,同时抒发了离人思妇的相思。这相思是伴明月相生的,无穷无尽的,亘古就有的。 其实这些都是传统意象、传统题材,但在诗人的妙笔点化下之下,它们被注入了新的含义,全诗把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融为一体,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既赞美了大自然的浩渺旷远,又写出了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同时进一步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对宇宙奥秘的好奇。所有这一切的一切交织成情、景、理三位一体的完美意境。千载之下读来,人们仍然被诗歌的完美意境吸引,不自觉地去吟诵它,并随着文本的展开去探析诗歌的美感、自然的奥秘、人生的真谛。 (四)文学类型层:古今集成,范式经典 从文体角度看,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将乐府古体和律诗格式相结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歌行体,并成为歌行体的代表作。《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篇目,除张若虚此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然而他们的著作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宫体诗味十足,远逊张若虚此作。《春江花月夜》在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到了今天,人们甚至懒得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张若虚作为《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代表者了。 在内容类型上,这首诗基本上属于写景诗,却又有抒情诗和哲理诗的特色。这首诗从月升江面写起,以月落海雾结束,由春江引出大海,由大海引出明月,又由明月引出花林,进而引出人物,层层转换,前后呼应,使诗歌既有完美严密的结构体式,又有一咏三叹的艺术效果。前半部重在写景,景物多为实写,但“何处春江无月明”、“空里流霜不觉飞”等句也体现了人物的想象和感觉。后半部重在抒情,这情是在景的基础上产生的,如长江流水、青枫白云、帘卷不去、拂砧还来等,景中亦自有情,结尾一句,更是情景交融,含蕴无穷。全篇有情有景,亦情亦景,情景交织,有机浑融。同时又不止于此,抒发了对浩渺宇宙的好奇,对人生哲理的向往,正如诗中的发问和感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一言以蔽之,用歌行体写景在张若虚手里已经成熟了,《春江花月夜》是个永恒的经典范例! (五)文学史层:孤篇横唐,持久回响 纵观整个诗歌发展史,西语毕业论文,自《诗经》时代开始,歌行体即悄悄孕育,经过了一千多年的酝酿,熔铸文人诗、民歌的精华,结合齐梁声律学,在南朝后期产生了“宫体诗”。唐代初期,人们作歌行仍然学习宫体诗。初唐四杰虽然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但备受非议。而到了张若虚手里,诗人将语言声律与形式技巧以及描篇布局做了完美的融合,创造出《春江花月夜》这首千古名篇。仅有两篇诗作传世的诗人张若虚凭借这首《春江花月夜》登上了唐代诗坛的高峰。 闻一多先生《宫体诗的自赎》给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又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说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可估计的”。[1]19 张若虚之后,唐代诗人李白、王维、高适、杜甫、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韦庄等也擅长歌行,并都有名篇传世,但和《春江花月夜》比起来,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处,无怪乎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评价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4] 《春江花月夜》以高超的艺术魅力,冠绝当时,也作用了后来的诗人们,唐人李白、宋人苏轼先后写下“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名句,读起来都带有《春江花月夜》问月的痕迹。 《红楼梦》中林黛玉作的《秋窗风雨夕》从诗题到内容、风格、句法都受《春江花月夜》的作用,简直就是隔世呼应的姊妹篇。“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反问句的应用如此相似,前者写出对现实中秋风秋雨无情敲打门窗的不满,后者表达对想象中遥远的宇宙之初明月和人孰先孰后的不解。 好的文学著作不仅仅属于它产生的时代,而且能超越那个时代,获得永恒魅力和永久生命。通过对文本的深层细读,我们发现《春江花月夜》正是这样一个绝妙的文本! 可见,应用细读法能够对文学文本有新的体悟和更深的认识。多关注文本本身,语言、技巧、意象、意境和隐喻层面,以及文本在文学类型和文学史上的地位,少涉猎和文本无关的作者身世、时代背景之类的外部因素,这样才能更集中的展开对著作的略论鉴赏,获得对文学著作丰富的审美体验! 随着全球化潮流进程的加剧,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愈加深入。中西文化的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有助于彼此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共同繁荣。特别是20世纪以来,西方文艺理论蓬勃发展,先后出现了多种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我们应该积极吸收和借鉴这些新的理论与措施,创造性地应用于我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与批评实践,以保持中国文化恒久的生命力和先进性! 参考文献: [1]闻一多.唐诗杂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18—19. [2]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165. [3]王力.汉语诗律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554. [4]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J].文学评论,1982(4):1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