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树洁的中西之道[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作为经济学家,他说自己不会从政,以期更为独立全面地观察社会;他亦不会讲些绝对化的“狠话”。他以下棋为经济学家作比,西语论文范文,有的人看得远些、全些,但没有人绝对正确,都需不断修正自己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姚树洁更新博客的速度很快。这位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院长,著名华裔经济学家的个人主页,几乎每2~3天,便有一篇新文章。
  8月初,姚树洁来北京参加以“中国未来的发展--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为主题的第五届当代中国学国际论坛。刚下飞机,有人向他约稿,写奥运赛场上的刘翔。刘翔比赛摔倒时,姚树洁正在飞往北京的路上,对此新闻毫不知晓。而他,却在晚上到达酒店后准时交稿,完成一篇“刘翔可能不是完全无辜”的文章。
  “写博客需要平时积累的知识,要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还需有逻辑思维。”姚树洁如此为自己的“眼勤手快”作解。
  姚树洁的博客写作,很有个人特色。其文章并不囿于普遍意义上的经济学略论或评述,在“CPI下降太快已造成通缩风险”、“购买欧洲必须考虑国家长远战略”类似这样的专业思考中,也常见以 “白富美”、“富二代”、“高考”、“北京的哥”、“剑桥女”为题的“闲文散记”。细读之下,这些看似偶得的生活体悟,字里行间却暗藏经济学家独有的专业见解。姚树洁将这些源于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冠以标签:民生。
  从民间获得启发与力量
  普罗大众的生活,的确为姚树洁的专业探讨提供了最现实的样本。
  他曾在和北京出租车司机“闲聊”后,提出几条对于改善北京交通和出租行业的建议。而当姚树洁看到新闻“西安街头1000多人,在零下10度的寒冷天气,连夜排队28小时等着看一个新开的楼盘”后,正在当地出差的他索性找到了两位排队买房的小伙子了解情况,结果发现,这两人都受雇于“富豪”,是帮其排队买房。
  这一信息,让正在做房地产探讨的姚树洁获得启发。他提出这种现象不仅不正常,而且很危险。“第一种危险是地产泡沫的推升,而泡沫还必然爆破。地产泡沫的爆破一定给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灾难性的打击。第二种危险是房地产的两极裂化让越来越多的中低收入人群买不起房子,这些人不可能享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经济增长成果。”
  西安的经历,并非唯一一次姚树洁在房地产探讨时获得民间“一手资料”。2017年5月他去上海出差,路过新天地一家地产中介,窗口登出的房源价格让他一惊,从每套1100万人民币起,到每套3500万。之前,姚树洁曾在网上和报上看到上海“汤臣一号”贵不可及,既然遇到类似价格的“豪宅”,他自然兴趣大起。
  在随房屋销售实地“考察”了一套面积170平米,价格1500万元的二手房后,姚树洁忍不住在心里感慨此房“贵得离谱”。当时,他正在写一篇对于中国房地产发展的文章,在国内几个大学做巡回演讲,但却没有任何第一手资料,只是用了各种各样的宏观统计数据,来证明中国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一次参观,让姚树洁在各种理性数据外获得了真真切切的感性认知。
  从民间获得启发与力量,已成姚树洁的习惯。
  这次来北京开会,闲时他与同事到颐和园散步,遇到一位卖矿泉水、纸扇、玩具等小物件的老人,姚树洁上前攀谈,从老人生活起居的细节,到儿女亲人、医疗住房均有谈及。
  老人的苦乐,让姚树洁感慨,“当今许多大学者,包括大经济学家,主要精力,就是‘高质量’的论文。搞几个数学模型,发几篇星级文章,然后当上大教授。有的天天忙于搞项目,搞评比和得到各种奖励。这些学者,还有官员,对下面老百姓需要什么,他们的情况如何,从不关心,西语毕业论文,从不了解。”在姚树洁看来,一个国家的兴衰,不仅靠一些所谓精英,更重要的是所有百姓的幸福与安居乐业。
  小概率事件的幸运者
  姚树洁对底层的关注,多少与他个人成长经历有关。这个当年从粤东揭阳山村走出的少年,对生活的艰辛自小便有体悟。
  1943年的一场瘟疫夺去姚树洁祖父和外公的生命。年轻的奶奶和外婆因此守了寡。姚树洁父亲13岁时,随家里逃荒到了福建。1949年解放重回家乡,分田分地,过上有地农民的生活。
  由于姚父在福建读过3年半书,解放后,参加农村的扫盲工作,当了老师,入了党,进入当时县委机关。姚母没有读过书,在家务农。姚树洁三兄弟,跟着母亲成了农民。
  姚树洁笑称母亲是全村有名的“抠门”。“文革”期间,他家里的粮食大多是用父亲每月工资结余买的。为了让三兄弟能上初中、高中,母亲一分钱掰成四块用。“可就是因为母亲的‘抠门’,我们全家才会在青黄不接的时节不至于断炊挨饿。在最困难的年头,村里的许多家庭到了这种时候就没有饭吃。我中学同桌,因为家里实在太穷,经常不带午饭。母亲知道后,好几次让我多带些米给他,而我们家的米也是一粒一粒省出来的。”
  15岁高中毕业后姚树洁回乡务农,当过生产队的记工员、会计和毛泽东思想学习小组辅导员等。
  1977年冬天,姚树洁在深山参加集体修水库劳动。当时,几十个人同住山中一个草棚。离完成任务还有20余天,母亲突然派人来叫姚树洁下山。“当时并不知道为什么,还以为是母亲怕我在山上吃太多苦。”姚树洁没有想到,刚进家门,母亲激动地和他讲:“儿子,中国恢复高考了。你现在可以读书了。我要你下山,就是要你赶快回来参加高考。你书读得好,必须上大学。”
  对当年的姚树洁而言,上大学已不仅是一种梦想,更是改变个人命运的一场搏斗。当年,他和所有同学一起埋头苦读。备考期间,正赶上农村的三抢季节,无论谁都必须参加抢收(收割水稻)、抢耕(整地)、抢种(插秧)。虽报名高考,姚树洁也必须天天出工。他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挑灯复习,常常读书到凌晨。坚持数月,总算把以前的课本重学一遍。当年农村考生的录取概率极低,能够考上大学,完全是小概率事件。按照当地百姓说法,“是祖宗积了德。”
  姚树洁记得,高考后父亲鼓励他:“儿子,如果考不上怎么办?”姚树洁答:“再考。”父亲说:“再考,还是考不上,怎么办?”“回家种地,我不怕。”父亲听后,说:“对,我就是这个意思。你认真考试,万一考不上,种好地,等今后有机会,我一定支持你。”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