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的中西融合之路[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与时俱进是时代发展的潮流,林风眠站在中西艺术的高度探究民族艺术的现代化,在国人暂不能接受的时期,默默地坚守自己对艺术的认识,用一生的时间来做一件事情。林风眠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所遭受的苦难和做出的选择,体现了作为艺术家的职责和敢于创新的勇气。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林风眠;中西融合;传统文化
  笔墨是中国画的精髓,也是中国画与其它画种最本质的标志性的区别。林风眠用尽自己的一生探究中西绘画融合共通之处,沙里淘金,最终发现了一条前无古人的阳关大道,用自己的艺术生涯践行了他对艺术的认识和执着。在他前行的过程中各种未知的艰难和门户之见使他走的异常艰辛,面对两难的抉择,他毅然走上了促进国画现代化,油画民族化的道路。博大精深的本土文化在林风眠的意识深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他渐行渐远的艺术道路上永远的指路明灯,强大的精神支柱,为他走的更远更高提供了理论指导。但在他扣开艺术大门之初却是怀着虔诚的心走在文化丛林的深处,为了心中的梦想而东寻西找,找寻在血液里流淌的呼唤。
  因此,林风眠作为第一代油画家遭遇到的文化心理的困惑与迷惘也是后世难以体会的。比如说,他可以算是中国最早一代自觉接受西画的人,走在中国本土美术的前沿地带。在向西方寻求中国艺术的复兴而出洋留学,把油画引进传播于中国的这一过程中,他所处的文化环境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新旧更替、中西交织的时代。他的知识结构和审美心理固然属于西方文化和欧洲美术,但同时也比后来者拥有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素养,在某种程度上,他更是一个传统的人,具备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和民族审美心理。从中到西,他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文化观念的转换,也就是说要确立新的观念以及文化转换的程度问题。其次,在中西观念碰撞与冲突中他要怎样对待中国画,以及油画作为一种艺术语言被移植后能否表达中国的文化观念。
  不管是林风眠,还是徐悲鸿等西画学子都需要不同程度地转换着造型的思想和将思想表现在画面上的手,但在他们回国后都必须面对一个完善、严密、博大的民族文化体系和传统艺术文化,而这种文化和艺术在精神与准则上的某些重要方面和西方绘画的造型观念水火不容。因此,林风眠的油画在语言和观念上受到民族审美心理的作用也是必然的。因为民族审美心理基本是由民族文化的性格、结构所决定,受制于地域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并经过历史的积淀而形成的具有文化和地域指向的审美心理。在中国,特别是文人画的笔墨观念和以神写形的判断方式成为民族审美的典型心理。这种民族审美心理对属于异质文化的西方艺术首先表现出抵御的防范性,从而使林风眠等第一代油画家无论关于西方艺术精神的理解还是关于艺术技巧的掌握都难以一次到位。林风眠像盗火的普罗米修斯那样向中国传播西洋美术的坚定的传播者,他不仅以最大的限度去转换大脑的造型观念,而且他整个的生命都散发着油彩的味道。
  往返于中西绘画之间,让他得到了这样一种体会,绘画艺术在艺术门类中的地位,不过是用颜色和线条表现眼睛所看到的艺术而已,在这样的艺术理念下,所谓的中国画和西方绘画基本上大同小异。林风眠的中西融合论既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把绘画的地位放的很低的主张,又体现了不同文化体系只有相互吸纳借鉴才能发展发扬的思考。他认为艺术不仅仅是自我的个性张扬和时代思想简单融合组成的美的概念,而是要从自然现象中提取美,用自己的思考重新组装这些美,让它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令人印象深刻。有一句西方美术界流传甚广的一句话,到自然中去做自然的儿子,很好的表现了林风眠这一艺术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惟有从自然那里发现自然的庐山真面目,才能做到对自然了如指掌,表达心中的意境,得到精神上的审美体验。同时,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基本的技术训练,在自然中融入自己的主观思想、人格、个性加以创新,发挥想象的翅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也惟有得到真实的技术技巧,我们才能理解何为真正的美,何为民族的魅力。中国油画的本土意识即中国油画语言的文化含金量和民族审美心理,会随着中国油画语言个性的不断发展变化形成而不断积累沉淀和突现。
  一个艺术语言体系的完善,总背倚着一道深厚的持续作用的人文背景,当一个不属于同一文化背景的油画语言表现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思想内容、民俗风情和人物形象时,这种油画语言无疑会被另一种文化审美同化整合。林风眠的著作既不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又不是土生土长的国粹,而是在抱着寻求欧洲绘画语言改革中国画的良好愿望时,不知不觉地浸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及民族审美心理的作用。关于不管是中国美术还是西方美术,他都一方面强调历史的连续性,为的是总结艺术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又重视东西方艺术间的异同性比较,以寻求在异同比较中艺术的普遍性。在林风眠看来,只有从艺术的本质来看待中西艺术的异同,才有可能以艺术的形式来融合文化的异同并创造出新的画种。
  林风眠站在民族传统文化的立场上,用发展的眼光来学习或者兼容西方乃至人类世界先进的艺术文化遗,其效仿道家出世恰如儒家入世,只不过是根据现实生存状况的改变而转换,这个差别就如从南方移居了北方。无论是儒家的入世,还是道家的出世,并不能脱离对现实生活的考虑,方式的改变只能够根据环境所提供的条件而变化,以及自己关于环境所能适应的程度。所以,林风眠心态的转变不仅是现实生存的压力,也是传统文人精神的适时体现。
  艺术从来没有固定的模式, 而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创造是对旧模式的突破、新模式的重建。几乎每一个新模式的建立者多要遭受不为人理解,遭人唾骂的境地,一旦骂声尘埃落定,西语论文,挨骂者又被推崇为先知和英雄。不少画家在中西融合中做试验和探究,但没有一个像林风眠那样持之以恒、孜孜不倦,宁愿忍受凄凉孤独的生活也要遵循心中的艺术梦想,也没有一个能像林风眠那样对西方现代艺术认识得如此深刻。他的学习、探讨和吸收,西语论文,都是为了新的创造。他孜孜不倦地探究,力求把他所领略到的大自然之美的情感传给人们,去感化那些邪恶的灵魂、冷漠的心灵以及那些自私自利的人们,去慰籍那些受苦受难的芸芸众生,提升普通群众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   林风眠象一只孤雁,在大自然的原野里,在黑云压城中,有力地挥动着手中的画笔,狂奔在艺术的森林里,找寻他的艺术王国。融合个性、民族性、时代性,遵循传统哲学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几十年如一日的苦苦追求,追求道的境界,进入自然的终极意境。从西方他学习了对于材料的处理和色彩的科学以及结构造型方面的要求,把中国画的的气韵和西方抽象画的印象融为一体,融会了两大艺术传统创造出了亦东亦西的独特风格,渗透着中国人宇宙观。中国艺术,特别是文人画的形成与发展深受禅宗的作用,注重人性的解脱,看重现实人心的体验,着重那一刹那的永恒,强调人的主体精神。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造就一方文化。中国文化就是这样从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大地上形成的,并深深烙印在华夏子孙的身上,尽管改朝换代时代变迁,根植于本土文化极为顽强地在漫长的历史中延续发展,而这种延续的积淀构成我们民族深层的文化精神,中国艺术精神秉承中国文化精神,崇尚天人合一。通过仰观天象,俯察万类,感悟自然变化,表现人关于宇宙间天地万物的主体感受。
  中国画从形成到发展成熟,历经千百年的演变,与许多思想的碰撞,才形成体系完备的艺术形式。中国画的经典著作代表中国画的艺术最高水准,其间体现着完美的艺术形式与艺术语言,以及赖以承载的材料与技法和工具,深度地表现出前人的创造智慧与才能。学习经典是必要的,但回归经典则不仅仅止于一种传承,可以像林风眠一样创造性的学习,探讨性的学习,,从而获得新的创造思路与灵感,将那些既蕴含着民族元素又充满活力的的艺术语言与形式熔铸于新的艺术创作之中,丰富中国画的创作面貌,让经典成为中国画创作的源头活水。
  从整个世界的眼光反省中国画,像林风眠这样融合中西寻找新的起点,这种态度是必不可少的,但更为重要的是认真探索中国艺术的本来面貌,要有文化的本土意识。追本溯源,整体的把握和全面的理解民族精神的博大与精深,深刻体会其内涵,并在画理、形式、技法、材料及艺术语言上探究出新,使传统古典的精神与现代的审美理念做到有机共接,互融共生,使形式语言中的新媒介与新技法对传统精神与形式有所推进,相信当代的中国画一定能从自己的文化里生长起来。林风眠在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激荡和与时俱进,默默地耕耘自己的一片天地,把握民族的主体价值,创造时代艺术。21世纪,中国艺术将在传统文化中重新挖掘自身的价值并利用现代观念不断丰富与提升中国绘画艺术的内涵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林风眠.东西艺术之前途[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
  [2]林风眠.林风眠散文[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
  [3]林风眠.林风眠台北答客问[A].裴岑.林风眠散文[C].花城出版社,1999.
  [4]林风眠著作集[C].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1998.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