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音乐审美意识教育研讨[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如何在音乐创作中突出民族性,怎样把中西音乐融合到一起,这些是现代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该问题来略论如何对当今中西音乐的教育,并比较和介绍中西音乐的审美形态和教学措施。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中西音乐;审美意识;教育形态
  
  前言
  音乐审美是以音乐感知、情感体验与审美评价为基本环节的意识活动。音乐审美意识与人类意识一样,是以客观存在为前提的, 是以作为审美对象的音乐美的存在为前提的, 没有音乐艺术的美, 也就不会有音乐审美意识的发生。因此,中国与西方由于地域、民族、语言等不同, 形成了不同的音乐形态。
  1.中西方音乐审美意识的认识
  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同,中西方审美意识在总体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集中表现在文化艺术领域。中西方的审美意识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体现着一定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一定民族和阶级的理想, 一定群众与个人的世界观。
  目前,音乐发展的正确方向是西方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的有机结合,高校音乐教育也应该响应,努力寻找恰当的结合点,更好的把中国音乐同世界音乐融合起来,让东方音乐走向世界。然而,东方音乐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影响和价值。而西方音乐文化的理念占据了音乐教学教育的主导地位的问题。
  中国的音乐教学,无论是在教学教育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学的措施上,都以西方音乐为主,而中国民族音乐却长期不被重视,这种现象,原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代原因,因为学生接受西方音乐多了,忽视民族音乐,不少学生喜欢流行音乐不愿意学习民族音乐。
  2.中西方音乐审美意识教育形态
  2.1中国音乐以和谐为主体
  中国民族音乐,沉淀着华夏古老国度代代相传的民族感情和民族气质, 体现着“天人合一”与“和”的审美观念。中国人崇尚美与善的和谐,要求情须合理,欲须有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重人情、重感受,主张人与自然,情和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一致。“和”是音乐的最高审美理想。中国古代音乐,更多的是强调人与自然的亲近融合,体现人浮元归一,天人相合的人生旨趣,达到物态人情交融的审美境界。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戏曲为满足观众的期待,在艺术中获得心理满足的愿望,多以“大团圆”为结局。由于追求“和”的审美意识,中国的音乐多数以圆满的结局收场。正像王国维所说“ 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团者终于宁。”在当今社会,中国人仍以“和”为理念,促使音乐家创作的歌曲多以“ 和”为主旨,朝“和”的方向发展。
  2.2 西方以悲剧为主流
  西方文化在追求和谐之美,但认为“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与中国的“对立而又不相抗”的音乐和谐观完全不同。
  西方文化是在城邦制度下剧烈斗争中发展的文化。从古希腊起就有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特征,勇于冒险与开拓,讲求力量和技术,崇尚个性与自由,具有批判精神与否定的勇气。文化特征作用到西方音乐审美意识,形成在音乐上表现矛盾冲突的悲剧意识主流。所以,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贝多芬的《命运》,以及舒伯特歌曲《魔王》、格鲁克的音乐悲剧等无不充斥着悲剧的气氛。
  以美国为例。它在实施以“创造”为主题的普通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局限于美国本土的音乐教育模式,而是大胆吸取外来的各种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性的先进音乐教育模式。
  3.加强音乐审美意识教育
  3.1学习中西音乐史
  高校音乐教学工作者应给学生多讲解,中西音乐产生、发展等过程。如中国因其民族性,也就是地域性、独特性的教学,客观上引导学生对中国音乐的了解;了解西方音乐产生发展过程、重点在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
  音乐课程教学设置需要改变,对旧的一些课程内容进行缩减或增加。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对西方音乐的精华部分要吸取,从而可以了解中西音乐文化,同时也给中西音乐教学打下基础,比如,可以选择风格各异的中西音乐经典曲目让学生聆听感受,体验中西音乐的著作风格、特点及相关音乐文化,以达到融合中西音乐为目的。
  音乐艺术审美态度的改变。从理论上说,让学生对音乐著作采取一种超功力的审美观态度,但并不是一个空洞无物的东西,它既包含其他方面的审美能力,也需要其它方面的审美能力来给予支持和保证。
  增加艺术实践的机会。音乐艺术教育中仅仅掌握了娴熟的艺术技巧远不是艺术教育的完成,只有学生在掌握技巧的同时,赋予艺术的表现形式以生命,成为“有意味的情感表现”,才算是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的,这些技能的取得来至对音乐艺术的广泛了解,结合中西结合的音乐特点,加强二度创作能力,懂得世界音乐是相对民族而言的,音乐的技法、音乐的风格应该各有其民族特征。
  3.2音乐基础学科与民族音乐学习的相互渗透
  关于民族音乐的这种“理性认识”可以借助音乐基础学科(如乐理、视唱练耳等)的学习来实现。通过视唱练耳课的教学,围绕音乐著作的各种音乐元素(音高、音长、强弱、速度等),通过对音程、和弦、节奏、节拍、旋律等方面的模唱和听写,使学生具有敏锐的音乐感知力。除了使学生具备各种基本的音乐技术方面的能力外,同时上升到审美的层面,透过对音乐片段中各种音乐元素的感知,实现对音乐情感的把握,从而达到音乐审美的目的。
  关于怎样感受音乐形式的美、音乐结构的美、节奏变化的美、旋律线条的美等。这可通过音乐基础学科与民族音乐学习的相互渗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领悟和体会。
  关于西方音乐的学习也是建立在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略论等学科的基础之上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多深入挖掘,适当通过一些音乐基础学科,领会音乐的内在音乐元素的美妙之处,从而建立音乐思维和音乐审美标准。
  4.结语
  总之,不论西方音乐还是东方音乐,音色的美能带给人们更多的精神享受和更高的启迪。它的表现形式背后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渊源于朴实的广大民众生活情趣的音响特色和丰富的色彩变换所激发的对音乐风格和不同情感的体验等,是滋养生活之美的丰富养料,更是人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积极追求音乐艺术更高境界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张力. “音乐形象”的感知与音乐教学[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5)
  [2] 田晓宝. 论西方古典合唱艺术的和谐与崇高美学特征[D]. 华中师范大学, 2017 .
  [3] 张宇. 中西音乐文化开放空间比较探讨――对于中西音乐文化空间发生背景[J]. 《人民音乐》, 2017,(03) .
  [4] 蒲亨建. 中西音乐比较探讨的若干思考[J]. 《中国音乐》, 2002,(04) .
  [5]施咏.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

西语毕业论文西语专业论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