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译作与中西文化交流[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林语堂致力于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以世界眼光和文化输出的自信译介了大量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学著作,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是一门艺术,是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这些美感在其英译中不但不能丧失。而且还要尽量体现。林语堂翻译了大量的诗词,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林语堂;林语堂译作;诗词:文化交流
  
  一、林语堂与中西文化交流
  
  20世纪上半叶中华民族的文化巨人林语堂(1895-1976)在“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历史背景下,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东学西渐”的文化观和“送去主义”的译介观。林语堂致力于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以世界眼光和文化输出的自信译介了大量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学著作,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对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林语堂的“送去主义”的译介观对我们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中如何更好地保持中西文化平等的交流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启示。
  他之所以成功。不单是靠文字的精湛,也是基于他热爱祖国文化,同时有独特的见解。他的著作强烈表现出对祖国和祖国文化的依念,他不仅介绍中国的哲学,而且又广泛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包括经济、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民俗等等,因此他的英文作品极受欢迎,且有多种文字译本。与此同时。他还常到各处演讲,宣扬中国文化,在为中国争得国际了解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林语堂做出的努力和成就是罕有其匹的,
  
  二、诗词翻译的意境
  
  诗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涵。诗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所以人们总是将诗与歌联系起来,认为诗歌是“带有音乐性的思想”。另外,诗是由并列的短行构成,若干短行组成一节,这就和散文的句子连写,若干句组成一段不同。除了形式上的不同以外。诗的语言特别优美和精炼。往往一个字,一句话就包涵无穷的意象和联想,西语论文题目,例如李清照笔下的“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就将诗人的离别愁绪,“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心境刻画得淋漓尽致。读诗并不仅仅是读它语言本身,而是透过语言的表象。读出它背后所蕴涵的深意。而诗最重要的则是这“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或者说“诗意”。诗歌美学认为,诗歌美是由三维组成的复合艺术系统,三维是指意象美、音乐美、绘画美。中国古典诗词更是如此。它形象生动,音调和谐,节奏鲜明,含蓄婉约,耐人寻味,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宝库的精品。许渊冲先生也提出过诗词的“三美”――意美、音美、形美。而从文艺美学和诗美艺术的角度来看。诗词翻译就是原文审美特质和艺术魅力的再现。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方面,林语堂先生在《论翻译》一文中,除了提出翻译的忠实标准和通顺标准外。还着重强调了美的标准。他认为翻译家应当将翻译视为一种艺术,必须兼顾到美感这一方面。
  
  三、在林语堂译作中诗词美之传播
  
  译诗之难,难于上青天。要做到“音美”,“形美”和“意美”三者兼顾是很难的。相对来说,音美最难传达。形美其次,而意美再次。而在这三者之中,最重要的是意美,因为它是一首诗的灵魂。真正的译诗。应该努力用另一套语言形式来忠实地传达原诗的“意美”,或者说“诗意”。
  3.1 意美的传播
  何谓“意美”?关于诗歌之意,中国古典文论中有精辟论述:“诗有内外意,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中国古典诗词,以含蓄微妙见长。十分讲求形象思维。诗人在审美创作过程中,往往会呈现给读者某种表达其强烈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物象,于是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便融合成了一种“意象”。有时古典诗词的意象是包含在一个很抽象的词语里,在英译时却可以用一个生动、形象的词汇加以表达,不仅能增强诗词语言的感染力,所达到的艺术效果甚至会比原文更加传神。如林语堂先生所译的杜甫《石壕吏》中的两句:
  老妪力虽衰。Although my strength is ebbing weak andlow.
  请从吏夜归。I’ll go with you,bailiff to the front toserve.
  且不说此译文是否在形式上忠实于原文,关键是它传神的地方在于“ebbing”一词。“ebb”的原意为“退潮”,此处应用了进行时态,比喻老妇人精力日渐衰退。不但形象贴切,而且译活了原诗,引人联想,原文内容顿时变得饱满。
  3.2 音美的传播
  诗歌是具有音乐性的语言,音乐著作的最大特点之一是音符有节奏的流动。中国古典诗词非常注重音韵节律之美,正如黑格尔曾说:“诗则绝对要有音节或韵。因为音节或韵是诗的原始的唯一的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甚至比所谓富于意象的词藻还重要”鉴于这一点,在诗词的英译中也绝不可忽视对音韵的处理。例如林语堂翻译的李清照《声声慢》原词的片段: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
  林语堂先生对应的译作:So dim,so dark,So dense,sodull,So damp,so dank,so dead.The weather now wRrnl.now cold.Makes it harder than ever to forget!How can thinwine and bread Serve as protection Against the piercing windof sunset!
  林语堂先生的此译文可谓是神来之笔,就前三句来说,应用头韵。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原文是十四个音节,译文正好也是十四个音节,西班牙语论文,均匀和谐,在音韵上达到了与原文的高度一致,在意境上也与原文旗鼓相当。是一篇风格独特的再现原文韵律美的精彩译文。
  3.3 形美的传播
  诗词的形美,即诗句、词句在对仗和格律上都长短一致、工整对称。既易于体现音韵之美。又有助于传达意境之美。工整的对仗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也大量应用。因此译文也应该尽可能,至少要从整体上保留原文在结构和形式上的特点。
  林语堂先生在古诗英译的形美方面,也下了一番功夫。如林先生所译的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In my younger days,I had tasted onlygladhess.
  爱上层楼,But loved to mount the top floor.
  爱上层楼,But loved to mount the top floor.
  为赋新词强说愁。To write a song pretending sadness.
  而今识尽愁滋味,And FlOW I’ve tasted Sorrow’sflavors,bitter and sour.
  欲说还休,And can’t find a word.
  欲说还休,And can’t find a word.
  却道天凉好个秋。But merely say,“what a goldenautumn hour!”
  宋词在对仗上有较为严格的限制。本例是一首宋词,分上下两阙,上下阙形式和长短完全一致,且两阙的一、四行都是七字,第二、三行都是四字叠句,长短结合,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译文基本上保留了原文的结构特点,上下片也是一、四行长,第二、三行短,而且长行末尾gladness和sadness,sour和hour分别押了韵。短行更是忠于了原句。从而更深入的表达了原词的意境。
  
  四、结 语
  
  翻译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一首古诗词,如果译的传神,译文兼顾意蕴,音律,形式的和谐统一,不仅能使英美读者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独特的韵味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又能通过优美流畅的译文向汉民族读者展现英语语言的魅力。两种不同语言相互协调。相映成辉。林如堂先生把中国诗词这一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以艺术的形式准确地再现给了西方读者,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相信,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逐渐加强,英语国家人民对中国文化了解将逐步加深。
  
  参考文献:
  [1]Newmark,Peter.Appmaehes to TranslatiorI.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 Educafion Press,2001.
  [2]陆洋,论“美译”一林语堂翻译探讨,中国翻译,2017,(5):49-55。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企业,2001。
  [4]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