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薰琹品中的中西融合略论[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 庞薰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与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并且有别于同时期致力于探究中西融合的艺术家,他是一位学贯中西、艺通古今的艺术家。本文以庞薰各时期的绘画著作为线索,勾勒出艺术家个人在中西融合艺术风格上的萌生、成长、连续、发展的变化,以期对我们今日绘画的发展与创作有所启示。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 庞薰;绘画;中西融合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庞薰琹(1906—1985),字虞铉,笔名鼓轩。江苏常熟人。1925年秋赴法国留学,先后在巴黎叙利恩绘画探讨所(1)、格朗德·歇米欧尔探讨所(2)学习。1930年回国。归国后在上海参加了“苔蒙画会”(3)。1932年10月,与倪贻德(4)、王济远(5)等人发起组织“决澜社”。先后任教于昌明美校、北平艺专、四川省立艺专、中央大学艺术系、华西大学、广东省艺专。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留法期间,庞薰琹在观看了参观者评价很高的一个日本展览会后,认为日本的绘画是从中国唐代的绘画中吸取经验,加以发展,并形成了自己风格的。同时他也感受到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在此期间心中逐渐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情感,于是开始考虑自己是长期居住法国还是回国的问题,并且逐渐明确。后来在与一位真诚的批评家的谈话中,那位批评家谈到中国是有着优秀的艺术传统的,并且支持他回国的想法。自此,更加坚定了他回国的决心。这都充分显示了庞薰琹强烈的扎根本土的愿望和发展中西融合绘画的决心。
  在20世纪20年代,庞薰琹在耳濡目染的巴黎环境中受到了当时西方艺术的作用,最终做出了回国的抉择,并且成为对我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代表性人物。他曾经在绘画中探讨和探究的问题也是我们今天在绘画的继承与创新上正在考虑的,因此,对其各时期绘画著作中中西融合艺术风格上的萌生、成长、连续、发展等变化上的梳理,必然对我们今日美术的发展与创作有所启示。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国的留学生中,有一些人对现代派绘画艺术表现敏感,但又不为西方绘画所迷惑。而是在感受西方艺术的同时保持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力争在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道路上做出贡献。庞薰琹在绘画著作中西融合的探究道路中既不复制他人,也不复制自己原有的画法与风格。他有别于同时期探究中西融合的其他艺术家,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道路与艺术风貌。
  (一)萌生期:中西融合的初步尝试
  在庞薰琹的自传中,他在回忆法国留学的时期时,在写到为一位画家的女儿画像时,他描述“我为她画像时的第一个想法是在画法上必须和他父亲的画法不同,要使人能看出来是一个中国人画的油画。我在这张画像上用了中国画的笔法。这是我第一次使用中西画法结合的尝试。”(6)从他在1929年法国留学时创作的油画著作《人像》中可以看出,这幅著作更像是一幅油画速写,寥寥几笔准确概括出一位西方学者的形象及其神态,在画面中还有一种独有的中国写意的韵味,从在留学后期的这幅著作种可以看出他在那一阶段在绘画探究上的特点。
  由此可推断得知,庞薰琹对中西绘画的融合是在20世纪20年代留法时期就开始萌生的。
  (二)成长期:多种多样、无所羁绊的题材与风格
  庞薰琹在自传中回忆回国之初时提到,当时他继续探究如何表现“民族性”与“装饰性”的问题,并且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创作了《自画像》、《屋顶》、《绿樽》等著作。倪贻德在《艺苑交游记》中关于庞薰琹的早期著作有如下描绘:“这些画,大都是留法时代的旧作,也有回国之后的新作。我一时感到很兴奋,足足饱览了一个下午。他的作风,并没有一定的倾向,却显示出各式各样的面目。从平涂的到线条的,从写实的到装饰的,从变形的到抽象的……”(7)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得知,在庞薰琹的早期著作中,就开始在各种风格上做过许多尝试,而并没有受到西方这样或那样绘画流派的制约,可见庞薰琹先生在早期探究绘画发展的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
  在1930年创作的静物著作《绿樽》和1931年创作的《壁炉前的静物》中,他在构图上都采用了强烈分明的垂直的和水平的分割,画面给人一种既坚实又平静的感觉,从整幅画面来看,体现出作者极高的艺术修养。在1931年创作的水彩著作《如此巴黎》和《人生的哑谜》(8)当中,在著作表现形式上有着明显的立体主义的特色,体现了作者关于巴黎和上海的感受和在两大都市游离中对生活的思考。在1931年的油画著作《拉手风琴的水手》中也有着明显的立体主义的气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油画著作《藤椅上的人体》夸张变形,色彩鲜明,既受到了著作有着浓郁的现代气息和东方趣味的留法艺术家常玉的作用,也能感觉到吸收了西方现代派之一野兽派的作用。在这一时期,他还创作了以青春女性为主题的《时代的女儿》、《慰》等著作,这一主题的著作对当时中国社会中女性与时代的关系给予关注,反映出特定时代的生活内容,在表现形式上也有较多的相似之处。从著作中对她们表情的描绘,反映出画中人内心的苦闷与迷茫,著作风格上也同样受到西方现代派的作用。从他1934年创作的代表作《地之子》开始,他的艺术思想上起了变化,这幅著作除了在艺术表现上的追求外,还加入了特定的社会思想意识,直接地将绘画中所追求的艺术趣味与中国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时代内涵。而在著作《无题》(9)中,他更是通过应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著作的内涵,作者在自传中写到:“画面上主要画的是压榨机的剖面,前面是一个机器人,一个是我国农村妇女像,一个是象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达,一面是象征落后的中国农业,三个巨大的手指在推动压榨机,象征着帝国主义,反动的政治与封建势力,这是对我国人民进行压榨的三种势力,也就是迫得我走投无路的三种势力。”(10)这段话阐明了作者的创作动机,也说明作者也已经开始把社会意识融入到自己的著作中。
  在这一阶段的著作中,庞薰琹应用多种风格和题材进行尝试,更多地将法国巴黎的现代派的画风带入中国,同时又加入了对中国特有的笔法、韵味,以及题材、社会内涵等方面的要素,并且开始逐步探究在创作上融入社会意识。这应该是他早期探究绘画著作中中西融合的一个早期成长过程。   (三)成熟期:对民族传统艺术的借鉴和吸收
  20世纪40年代末,庞薰琹深入西南少数民族村寨,调查那里的风俗与艺术。这段时期深入民间生活的实践对他的艺术道路有很大作用。在深入少数民族地区收集装饰纹样时期,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由此而创作了一批以苗族人民生活为题材的绘画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作者完全抛弃了关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模仿,把西方绘画技巧融入中国画意境之中,反映了少数民族人们的社会现实生活,同时也传达出了艺术家的艺术追求。
  这一时期代表性的著作有淡彩著作《贵州山民图》系列、《庐山风景》系列和线描著作《唐仕女带舞》系列。在《贵州山民图》这一系列著作中的《卖柴》、《割稻》、《畅饮》、《挑水》、《笙舞》、《盛装》等绘画中描绘了西南少数民族人民日常生活和劳动的不同场景,表现出他们的精神面貌。在这一组著作中既具有西方传统绘画中的写实、色彩、构图等理性追求,又有中国画的笔法和意境,再加上人物身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和服饰上的特有的纹样元素,著作中人物的生活状态,与远处的山、低矮的房屋、周围的环境相结合,或者只是人物,不添加背景,给人一种淡雅和诗意的感受。在著作《贵州山民图》和《唐仕女带舞》中,线描的应用精巧生动、出神入化,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尤得当时艺术界之赞赏,被称为“艺术的天籁之美,实为画界之一绝”。留法时专攻美术批评的傅雷对此称赞不已:“薰琹的线描,具有东方人气质,是当代画线描的佼佼者,可惜,之后他不再画了。”(11)在这一阶段后期创作的庐山风景著作,作者同样把西方油画的构图、色彩层次与中国的笔法、意境相结合,不刻意表现,而是一种对生活体验和创造积累的自然流露。
  较之前一阶段,庞薰琹这一时期的著作在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艺术两方面的基础之上,更多地发掘和继承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呈现出一种面目全新的艺术形式。这一阶段体现了作者在坚定地探究着中西融合的绘画之路,并且走出了一条具有独特个性风格的新路,关于绘画艺术中西融合的思考与表达都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高度。
  (四)发展期:中西融合的延续与发展
  在经历着被错划为右派和丧妻之痛的50年代末期,面对生活中强大的现实压力,庞薰琹开始创作以花卉、静物题材为主的艺术著作,在创作中始终保持着敏锐性及抒情风格。除此之外,其晚年的著作还包括少量的风景画与人物画。
  在晚年以花卉为题材的著作中,代表作有《鸡冠花》、《丁香与海棠》、《绣球花》、《鸡冠花与吊兰》、《美人蕉》、《牵牛花》等,在这些著作中,插花用的瓶子大部分是来自民间的日用陶瓷瓦罐,作者不仅认真地表现了各种花卉色彩的丰富性和欣欣向荣的生命感,而且在关于描写花瓶的纹样与质地上也付出了相同的热情。在花卉与瓦罐的自然朴素的结合中,表现出画家内心的纯朴情感。在这一时期的花卉、人物、风景题材的油画著作中,作者在绘画技巧上,有时用对比色,有时用点彩的厚涂措施,西语论文网站,著作在作者随心所欲但又恰到好处的构成中寄托着画家强烈的情感表达。这些著作的风格更加典雅精致,充满宁静之美,展现给观众一个美好的世界。在晚年的大写意水墨画中也给人一种恬淡、清新之感。它们是艺术大师气质与精神的反复呈现。
  庞薰琹晚年对绘画风格进行继续探究的同时,在绘画种类上也在进行多种实验,晚年绘画著作的种类包括油画、水彩画布丙烯加墨汁和大写意水墨著作等,正如庞薰琹自己所说:“我已七十多岁,现在作画,不是为画而画,而是想把自己一生中学到的东西,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12)这一阶段,庞薰琹在绘画语言的应用上表现的驾驭自如,绘画著作更趋成熟,是中西融合艺术探究中的延续与发展期。
  纵观庞薰琹在绘画著作中对中西融合的探究,这个问题是他绘画语言探究中从未中断过的思考与实践。庞薰琹对绘画著作中的中西融合的探究,经历了留法期间进行初步尝试的萌生期,回国初期表现出的在题材与风格上多种多样、无所羁绊的成长期,20世纪40年代对民族传统艺术大量借鉴和吸收的成熟期,以及50年代之后继续的中西融合的延续与发展期。在这几个阶段中,他创作出的绘画著作题材广泛、态度严谨、独具风格,整个勾勒出艺术家个人在中西融合艺术风格上的连续、发展和变化。
  他的一生是探究的一生,在探究中创造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艺术著作。著作中将其本人对社会、人生、文化、艺术的理解蕴含于其中,令人反复咀嚼而意犹未尽,西语论文题目,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注释:
  (1)徐悲鸿留法期间曾在叙利恩探讨所学习,庞薰琹抵法时徐悲鸿已回国,赴法初期经还在巴黎的蒋碧薇介绍在这里学习。
  (2)格朗德·歇米欧尔探讨所又译为大茅屋学院,庞薰琹离开叙利恩后,在常玉的作用下在此学习。
  (3)“苔蒙画会”是法文“两个世界”的音译。
  (4)倪贻德,浙江杭州人,笔名尼特。1927年曾留学日本,“决澜社”主要成员之一。
  (5)王济远,江苏武进人。1926年曾赴日本东京、法国巴黎考察美术。“决澜社”主要成员之一。
  (6)参见庞薰琹《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第94页。
  (7)参见王晓主编《二十世纪中国西画文献--决澜社》,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年第13页。
  (8)《人生的哑谜》,或称《如此上海》。
  (9)《无题》,或称《压榨机》。
  (10)参见庞薰琹《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第142页。
  (11)参见孙萍《庞薰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02页。
  (12)参见孙萍《庞薰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04页。
  参考文献:
  [1]胡守海.庞薰琹中西融合的艺术道路[J].美术观察,1998(8).
  [2]庞薰琹.就是这样走过来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
  [3]庞薰琹.薰琹随笔[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91.
  [4]周爱民.庞薰琹艺术与艺术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5]孙萍.庞薰琹[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6]李昌菊.民族化再探究:1949至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7]刘淳.中国油画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
  [8]王晓主编.二十世纪中国西画文献--决澜社[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