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中西新闻采写思维性质的异同[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内容摘要:新闻采写思维是在大文化背景下的一种思维,其在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差别主要有:政治观念的差别、人文观念的差别和文体观念的差别。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新闻采写 思维 中西异同
   新闻采写思维是在大文化背景下的一种思维。换言之,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结构,就有不同的新闻采写思维。政治思维是文化思维的极其重要部分,对新闻思维的作用最明显,但不是所有的新闻采写思维都能用政治思维概括。而文化思维恰恰能够概括、指引或描述出新闻思维的轨迹与走向。中西文化存在明显异同。如果选取中西同类新闻比较,会发现新闻采写思维在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差别。
   一.政治观念的差别
   新闻著作以事实为本位,对事实的描述、再现是其基本任务。原生态的事实又不等于新闻著作的事实,因为新闻采写过程里,记者已经用他的心灵律动去观照和摹写了事实。新闻事实是一种存在,而且是一种承载了记者政治观念、文化观念、历史观念、经济观念、生活观念、法制观念、宗教观念等等观念的新闻存在。记者的采写思维向新闻注入了这些观念的作用。有些新闻很简单,记者文化思维的作用极弱,而一些政治性强的新闻,明显可见记者采写思维的倾向性。比如对北平解放的报道,新华社说:“世界驰名的文化古都,拥有二百余万人口的北平,本日宣告解放。北平的解放是伟大的中国人民革命运动中最重要的军事发展和政治发展之一。”[1]美联社却这样表述:“今日北平给它的共产党征服者一个热闹的欢迎,这只有这个经常被征服的城市才能做到。……北平在欢迎他的征服者方面是素享盛名的。”
   两者政治立场完全对立。对同一事件,前者抑制不住地、扬眉吐气地热情欢呼,毫不掩饰地议论,讴歌伟大的时刻,庆祝国家的新生。而后者冷眼旁观,冷嘲热讽,不屑一顾,甚至不惜搬出所谓的历史“事实”,大肆地攻击污蔑新生政权的拥护者。新闻采写思维的迥异,在这种极端情况下表现得无以复加。有人编造一则幽默新闻,大意是说一位大娘在街上跌倒,中国媒体淡化大娘摔倒所受到的伤害,而大加赞美送大娘去医院的人,弘扬精神文明。香港媒体会指责港府办事不力,进而质问公共设施的投资情况。台湾媒体也以批评口吻报道,但渗入党派攻击成分。美国媒体则在报道中体现出美国公民的自由意识以及个人权利意识。这虽是笑话,却形象地揭示了不同的政治文化观念统领下的新闻采写思维的表现。
   二.人文观念的差别
   人文性的根本是肯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倡导人的本性和根本价值,是作为人类对自身人之为人的尊严及其价值的理解所作出的正向的、肯定的基本态度。那么中西人文观念的差别在新闻中如何体现?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一个特征是对权威和地位的敬畏与崇拜。孔子曾提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大人、圣人是权威地位在最高层面、世俗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代表与象征。作为政治统治者的权威极为现实,表现在社会上是“官本位”的思维方式。封建社会科层制的官僚体系,决定了以皇权为顶点、各级官吏为支点的金字塔式的统治关系。崇尚权势、依附权力的传统思维方式在中国历史悠久,根深蒂固,至今仍有作用,它反映在中国新闻界,就是报道观念上呈现的长官意识和强者本位。比如,把无权无势而只能靠“跳楼”维权的民工定义为“赤贫贵族”,称他们上演“跳楼秀”。这种话语规范是强人逻辑下的话语暴力。随着和谐社会理念和人文关怀观念的深入人心,新闻界和社会对这种违反职业伦理的行为多有反思和批判,但只要是“官本位”、“钱本位”而非“人本位”、“民主本位”,此类新闻就不会绝迹。西方文化讲究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新闻理念以中立平衡为基点,尽管这不可能完全做到,因为在国际新闻里,西方思维的霸权话语仍比比皆是。但是,西方国家媒体在国内往往更重视弱势群体的呼声。比如,他们喜欢调侃政治人物,而关于弱势者,同情悲悯成分较多。普利策新闻奖获奖著作《在坟墓中旅行》,讲述人们对落入洞穴的不幸者的营救。虽然营救失败了,其洋溢的人文关怀仍然使人感动唏嘘。
   西方新闻以事件、动作、冲突等为中心。他们的人文关怀是在新闻事件的起源、发展和高潮里逐步展现。中国新闻思维受到传统的政治意识、文化意识和文学手法的影响,经常自觉地履行“文以载道”的任务,将新闻事实作为载体,让事实负载起意义和情感。中国记者也注重新闻事件的发展、冲突和高潮,但叙述时更侧重于插入情感的“冲突”,即内部情感与外部情感的冲突。特别是改革开放前,意识形态的意义往往直接代替人文关怀“出场”,使得人文关怀增添上浓重的“社会意义”。比如,同为十万火急地调取药品挽救生命。于战争年代的1944年的美国新闻《“她只能活七小时”》与于1960年的中国新闻《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就有着直接的可比性。
   第一篇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言行,写记者、医生、警察等人抢救小女孩生命的人道主义行动。文章将青霉素称为“仁慈的东西”,因为它能救小女孩的性命;将车称为“仁慈之车”,因为它快速运来了药物,体现了作者对小女孩即将得救的喜悦,对人们爱心的赞颂。应用仁慈、奄奄一息、焦急、惦着脚尖等词语,使报道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和倾向性。可以看出,新闻直接写过程,间接抒发情感,而且这种团结互助的品质也许正是美国人民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一种支撑精神。可是,美国人不这样直接点出,一切尽在叙述事件的发展的文字之中。我们不得不向作者的这种人文精神致敬。
   第二篇新闻同样有大量的客观叙述,事件的起源、发展、波折、高潮、结局描写得环环相扣,动人心弦,感人至深。这篇新闻不愧为体现新中国的阶级情和人文爱的典范著作。而这篇著作至少有个方面与西方的不同:许多地方由记者出面直接评述,大加赞颂,或者以描写人物心态、追踪人物情感来表达一种记者的主观情感。因此,形容词多,直接的评述多,主观色彩及其浓烈。新闻著作不仅通过场景和人物表现来讴歌祖国的伟大,人民的团结,阶级兄弟的深情,甚至在文尾索性由记者直接大声抒情。在此,笔者无意也无法去判断中西著作高下,只是从新闻专业主义出发,认为新闻采写思维还是应该新闻化,而去政治化和理想化,还原社会生活的本色。只要如实记下事实,历史和人民自会做出理性的判断。    值得指出,这里举的是改革开放前的新闻。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记者人文素质和修养早已今非昔比。用事实打动受众的著作层出不穷。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中国新闻直接跳出来传道的习惯已经彻底改变。
   三.文体观念的差别
   中国记者生活在优裕的文体氛围中,悠久的历史提供给记者丰厚的文化养料。从《左传》、《战国策》到“以文运事”的典范《史记》到文辞严谨华美的《汉书》,其中的文体风韵,令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但是,由于新闻长期以来的喉舌功能,使记者过于强调新闻事实的教育性、伦理性,在采访和写作时思维单一,个性为共性淹没。其实,这是记者没有学到古代优秀著作的精髓。司马迁写《史记》,就饱含生命的激情。但是,后人逐渐摒弃和背离了司马迁的那种有血气和个性的笔法,西语论文范文,过于追求文以载道的学说。现在,不仅史家叙述极为概括,连记者都难免缩手缩脚,用共性概述代替个性描写。当然,这主要限于主流的正规媒体。网络媒体和一些都市报早就开始以个性化的写作手法吸引受众注意,其实,它们与西方媒体的新闻思维措施已经接近。探讨者比较中西文体观念差别常会对比下面两则新闻:
   [路透社东京7日电]“啊,新娘子,让我看看你的脸蛋吧!”正在中国访问的大平首相夫人大平志华子,7日访问北京动物园,看望赠送给日本的熊猫“欢欢”。
   [新华社电]大平首相夫人大平志华子,今天下午由邓小平副总理夫人卓琳陪同到北京动物园观看中国人民的礼物―――大熊猫。[2]
   这里,新华社是“正儿八经”地写消息,一切都要中规中矩。因为中国副总理夫人陪日本首相夫人看中国人民的礼物大熊猫,本身是一件关系到两国友好的正式事件。而路透社则完全抱着“围观”心理报道,作为花边新闻,自然轻松自如。因此,许多人铺天盖地地引用这两篇新闻,就说明中西新闻思维异同,进而推断出中国新闻求新求异性不强。这确实是冤枉了中国新闻记者,也反映了中国许多人探讨问题不扎实,只是照抄他人实例,西语论文,亦步亦趋,不能够与时俱进,探讨新闻发展的新苗头和新成果。笔者认为,在文体观念上,中西确实存在异同,而这些异同主要来源于中西意识形态、文化观念、政治要求等等的异同。中国的主流媒体,承担着“经国之大业”的重任,新闻文体不得不郑重其事。而非主流的媒体,由于其本身无足轻重,媒体从业者可以“百花齐放,不拘一格”,他们的想象力一点都不逊于西方媒体的思维。不过,从主流新闻看,比如对比普利策奖新闻著作与中国新闻奖著作,有一点仍然明显:中国新闻思维是重视严谨正规,少了点西方新闻思维的自由洒脱,
   一方文化培养一方新闻的内质与色彩。而互联网的深入推进,又打破了传统媒体绝对拥有话语权力的一统江山。随着网络成为庶民阶层话语的平台甚至是狂欢的场所,新闻采写思维也在不断变革,中西新闻采写思维也必将越来越趋近。
   注 释
   [1]《1949年・旧闻新解:解放北平》,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
  9/13/content_12044364.htm.
   [2]转引自吴天飞、张磊、赵彬:《中西新闻写作之比较》,《新闻传播》2002年第6期.
   注:本文是江西财经大学新闻学专业《新闻采访》主干课程建设的成果之一。
   (作者介绍:张庆胜,江西财经大学教授,全国财经院校语文探讨会副会长。探讨方向:新闻理论与新闻采访;周恋,江西财经大学学生)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