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西方及我国的公司预算管理发展历程进行了论述。结合西方国家当时的时代背景,指出其公司预算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阶段;结合我国上世纪的时代背景,指出我国预算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国家预算)、公司预算探究期、公司预算大发展期三个阶段。并结合当前国家预算的时事热点,对我国公司预算未来发展的良好前景进行了展望。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预算 公司预算 国家预算 隶属课题:三江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探讨课题之----“财务管理”优秀课程建设项目;项目主持人:马秀君;项目时间:2017.07-2017.06。 一、西方公司预算管理的发展历程 预算理念最早可追溯到1215年,英国皇帝签署的《大宪章》,《大宪章》规定:“英皇未获得议会同意不得征税”。“预算”(budget)这一词汇来源于法文baguette,指用皮革制成的袋子或公文包。19 世纪中期,英国财政大臣的“公文包”就是指下年度的收入支出预算数。当时,英国财政大臣在提出下年度税收需求时,经常在英国议员面前打开公文包,展示其需要的数字。此后,budget一词正式出现在财政大臣公文包中的文件中。 服务于政府的“国家预算"是预算的最初形式,“国家预算”的主要功能是费用控制。近代预算制度产生于英国,发展于美国。1921年,美国政府颁布《预算与会计法案》(The Budget and Accounting Act),且法案实施效果良好。预算的功能被社会了解,部分私营公司开始用预算来强化公司管理。英国、德国、日本的公司也开始探究预算管理。公司预算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以下阶段: (一)萌芽期(19世纪末-1920年代末):财务计划 19世纪末,美国公司为了缩减开支,将预算运用于广告费分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工业快速发展,公司规模增大,管理人员增多。而这带来公司管理中的新问题:怎样分权却不失控制。与此同时,公司规模的盲目扩张导致生产过剩、产品滞销。公司管理者亟需找到市场预测、生产计划、市场需求协调的措施。杜邦企业和通用企业率先引入预算管理,用预算来计划、协调、控制公司的经济活动。在公司预算的帮助下,上下级的权力既分散又共享,既有制约标准又留有余地,实现了权力的整合。 杜邦当时生产单一产品即炸药,适合集权管理下的供产销纵向整合。杜邦通过年度经营预算(含现金预算)和资本预算,来进行分部经营活动和资源的分配。在此基础上,杜邦各分部按周(或日)汇总销售、制造成本和工资的数据,起到规范经营、监督生产和销售的影响。杜邦形成了预算基础上的授权和反馈的集权管理,完成了供产销纵向一体化整合。 通用当时生产品种多样的轿车,需要在分权管理下实现横向整合。1923年,总经理斯隆(Alfred P.Sloan.)要求产量和需求量适应,并根据长远需求量分配资源。经销商每十天报送一次销售额报表,将经销商报表与波尔克企业的每月新车登记数对比略论,估算出销售额。将销售额、市场占有率和投资回报率的估算数和实际数比较,为企业的资源分配决策提供信息。集团总部聚焦于企业战略,经营决策由各部门完成。总部仅保留总体战略的决策权和对各部门的监管权。预算使通用发展为多部门的分权管理公司。公司预算由成本控制扩展为对财务资源的规划、协调与控制。 科学管理理论、组织管理理论及行政组织理论对公司预算产生了积极作用,尤其是标准成本制度、异同略论等措施。1922年,麦金西(Mckinsey)的《预算控制》(Budgetary control) 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公司预算管理理论的形成。美国公司快速普及预算制度,英国、德国、日本的公司也开始探究公司预算制度。 (二)发展期(1930年代初-1980年代中):财务资源规划与控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运用于生产,社会生产力迅速提升;经济生活中涌现大量跨国企业,公司外部环境瞬息万变,竞争剧烈,公司的生产经营日益复杂。公司管理中迫切要求正确进行经营决策。大型现代工商公司很快普遍使用了公司预算。同时,其他会计理论及管理思想促进了公司预算管理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以来,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措施不断发展,西方会计学吸收了这些措施。如:盈亏平衡点略论、弹性预算法、变动成本法、差额略论法和现金流量略论法等。尤其是盈亏平衡点略论理论的出现,使会计不再局限于对经济活动的事后反应和略论,逐渐转向事前预测和决策。而这对预算管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公司编制的预算更科学合理,从而可以更好地协调、控制公司的经济活动。 20世纪40年代末,西方新的管理学派及学科的出现(尤其是行为科学),促进了公司预算管理的发展。古典管理理论认为严格管理才能提高生产效率;行为科学认为尊重人的行为本质才能提高效率。不良业绩是由于员工没有明确目标或缺乏奖励。一些公司开始实行分权式、民主参与性预算管理,即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预算编制方式。这使得预算更贴近实际,使员工的行为与组织目标一致,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公司预算管理的功能进一步扩展:一是沟通:预算的编制、监控和评价,各层级广泛交流。二是协调:预算管理明确各层级的权责,是协调、磋商和签订内部契约的过程。三是激励:员工参与预算编制,设置目标,激励员工提高业绩。四是评价与奖惩:预算是业绩评价的依据。评价结果与奖惩联系,评价和奖惩作用员工以后的行为。 20世纪50年代,公司更关心资本预算,不少公司采用现金流量贴现法。20世纪70年代,零基预算(Zero-Base Budgeting,ZBB)兴起。零基预算首先用于政府,1970年,美国得克萨斯仪器企业,运用零基预算进行企业费用预算的编制。 参与性预算与零基预算是公司预算管理普及推广的结果,使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三)成熟期(1980年代中至今):公司资源规划与控制 20世纪80年代,公司资源计划(ERP)系统出现,ERP将公司划分为互相协作、互相支持的子系统。ERP涵盖公司生产制造、质量控制、销售管理、财会&人事等全部环节,进行系统管理。ERP形成了面向公司供应链的预算管理,公司预算管理达到成熟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公司经营的不确定性增加,竞争性增大。在这种变化下,传统预算管理的缺陷日益明显,如:缺乏适应性、费时耗力、预算各职能间不能很好协调等,传统预算管理与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冲突加剧。如何调节冲突,有两种见解。英美学者与实务工作者推崇“改进预算(Better Budgeting)”;欧洲实务工作者推崇“超越预算(Beyond Budgeting)”。 1、改进预算 改进预算,建议公司预算制度进行各种改革。对传统预算管理进行批判,但未全面否定,认可预算在管理控制中的核心地位,寻求更好的改良策略。利用新的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弥补传统预算管理的弊端,改进后的预算能显著提升组织绩效。改进预算具体包括:战略预算、作业预算和持续改进预算(Kaizen budget)。 战略预算管理强调战略问题和重点,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拓宽了预算管理的范筹。战略预算管理应用多种略论手段和技术措施(平衡计分卡等),提供公司财务、内部经营、学习和成长、顾客等综合信息。不同战略下的预算管理模式不同,如:多元化战略应实施预算的紧控制,单一化战略应实施预算的松弛控制。 作业预算法是结合全面质量管理、作业成本法等理念的新措施。先预测预算年度预计产品/服务销售量,计算预计作业需求量;再计算单位作业成本(单位作业费用率);最后计算预算年度资源需求量,与公司实际资源比较,适当调整实现平衡。 持续改进预算(Kaizen budget)是体现不断改进并实施所有改进的预算措施。不像传统预算以延续目前活动为基础,持续改进预算以预期的未来经营状况为基础,反映所需的所有变动结果。略论目前状况,找出改进点;以改进了的活动或程序为基础编制预算。不局限于公司内部,许多公司要求供应商不断改进。 2、超越预算 超越预算,建议公司不编制预算,将各决策环节权力以授权管理形式分权化。主张放弃预算或“超越预算”,认为传统预算管理妨碍公司的变化与创新,甚至对公司经营有危害影响。主张只将预算用于对现金流量的预测,传统预算的控制与激励功能则由其他绩效管理制度来替代。 超越预算理论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价值基础管理和平衡计分卡来进行公司业绩评价,避免传统预算业绩评价的负面作用。强调对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的快速响应,构建战略导向的经营系统。第二阶段,整合各种管理控制措施,使公司的预测、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更有效。预测公司未来的短期财务业绩,并设置预算目标,减少预算对短期数据的操纵。综合业绩评价系统,明确关键成功因素,设置兼具挑战性和实现性的目标,减少以既定预算目标为基准导致的讨价还价。 二、我国公司预算管理的发展历程 (一)国家预算的萌芽:解放前 唐朝韩愈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孙子兵法《始计篇》曰:“多算胜,少算不胜,况无算乎?”;古人在众多名言警句中,指出预算是关乎公司“立废存亡”的大事,这些文句均是预算思维的雏形。 中国的预算制度始于晚清,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所作的《日本变政考》中,主张仿效西方,实行预算公开。光绪皇帝予以采纳,诏令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因变法失败而未及施行。1911年11月3日,变法维新人士提出了国家预算的思路与方针。《重大信条十九条》规定:“本年度之预算,未经国会决议者,不得照前年度预算开支。又预算案内,不得有既定之岁出,预算案外,不得为非常财政之处分。”第十五条规定:“皇室经费之制定及增减,由国会议决。” 1911年的预算案虽然流产了,但意味着中国的国家预算已经萌芽。国民政府时期,预算制度缓慢进步。1932年9月24日,国民政府经过长时间准备,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预算法》。 (二)公司预算的探究:解放后-20世纪末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和两个“五年规划”,“十二五”规划正在实施进行。五年计划是我国国家预算的典型体现。解放后的一些大型公司也进行过生产、技术、财务方面计划的编制工作,开始进行计划经济体制下公司预算的实践探究。 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公司推广班组核算管理,业绩考评的责任中心以班组为单位。班组核算制是20世纪50年代重要的会计改革与创新。20世纪80年代,我国公司推行责任会计制度、目标管理、内部银行、市场预测等多种公司管理措施。 改革开放后,西语专业论文,越来越多西方先进的公司管理理念进入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公司广泛采用西方的管理会计,促进了我国公司预算的发展。作为管理会计的分支,预算管理以全面预算(总预算)的形式,在我国部分公司出现。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公司开始积极探究预算管理模式。如:山东华乐集团、新兴铸管企业、山东亚星集团、上海宝钢集团、青岛啤酒股份等都开始进行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探究。1994年,新兴铸管股份有限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效果显著:1995年起,人均利润连续多年居钢铁公司首位。90年代末,上海宝钢集团开始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以现金流量为核心,成效显著:第一年银行日均存款额减少约3亿元,节约利息支出3000多万元。 (三)公司预算大发展:2000年至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公司预算管理在公司经营管理中发挥了显著影响,越发受到重视。公司预算管理已经上升到公司经营机制和战略管理的高度,在公司实践中被大力推行。2000年9月,国家经贸委发布《国有大中型公司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试行)》,西语专业论文,明确要求公司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2001年4月,财政部发布《公司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再次要求公司实行财务预算管理制度;2002年4月,财政部发布《对于公司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又一次强调公司应实行包括财务预算在内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2017年6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制定《公司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三十三条“要求公司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明确各责任单位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权限,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强化预算约束”;2017年,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公司内部控制运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等18项运用指引。 上述多个行政规章、制度的颁步和执行,标志着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在我国得到广泛认同,并将进入实施和规范阶段。 1999年至今,我国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公司数量持续增长。2003年初,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于增彪教授,对清华大学140位EMBA学员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我国95.8%的企事业单位已经实行预算管理。其中国有公司占76.8%,民营公司占6.3%,其他公司占15.8%,事业单位占1.1%。(注:该项调查回收95份,占发放数的67.9% ) (四)未来展望:国家预算规范,促进公司预算发展 2017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于2017年1月1日起施行。而2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在1994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于1995年1月1日起施行。预算法在出台20年后,终于完成了首次修改。这标志着我国的国家预算日益规范与透明,国家日益重视预算的影响,从而提升预算管理的社会认可度。 此外,国家及中央有关部门,从众多国企、央企等大中型公司的公司预算中吸取经验教训,这两年将逐步推行滚动预算。目前,滚动预算相关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以上两方面,使得我国公司预算管理的措施和理念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得到进一步推广和普及;使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社会认可度迅速提升;从而促进我国公司预算管理的快速发展,并逐步步入成熟阶段;最终将提高我国公司的管理水平,增强公司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俊茹.公司预算管理历史略论及未来展望[D]. 厦门大学, 2017年4月 [2]谢佳鑫.ERP环境下的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 2017年12月 [3]胡杰.基于战略视角的全面预算管理在证券企业的运用探讨[D].财政部财政科学探讨所,2017年6月 [4]张长胜.公司全面预算管理[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5]冯巧根.预算管理的控制策略创新[J].管理现代化,2004年05期 [6]冯巧根.超越预算的实务发展动向与评价[J].会计探讨,2017年12期 [7]冯巧根.预算管理的逆反性及其控制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