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人性观初探[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中西著作中“性善论”和“性恶论”的略论比较,展现出两部著作的人性观点的侧重点,并对两部著作的人性观的融合点进行阐述。同时,从著作的比较探讨中说明中西方感性与理性的不同的文化理念,进而指导人在一定情况下可以通过意志战胜先天的“恶”,寻求精神的自由和解放。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 《西游记》 《神曲》 人性 性善论 性恶论
  一、引言
  从人性的角度略论,《西游记》人物的历程属于“乐感文化,反映了对富足自由极乐世界的向往,注重感性信仰”。(王敏32)《神曲》属于“罪感文化,强调理性判断与忏悔的力量”。(王敏 32)从这一对比,可以看出《西游记》侧重“乐”字,与性善论的人性本论不谋而合,《神曲》却强调“罪”,侧重救赎的心路历程,与性恶论的“化性起伪,使人逐渐抑恶扬善”(张登巧85)的观点相通。
  《西游记》取经这一过程正是著作的主要着墨点,它实际上是一种“灵魂的自救与人格的修炼”。(黄卉 40)这一过程正是性善论在师徒身上的体现。他们开始都因为犯了罪过,这种罪过是由后天环境促成的,因而被贬入凡间,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经的修炼正是一种发扬先天“善”性,修得正果的重要过程。《神曲》中经历的过程也饱含救赎意识,与《西游记》的取经修炼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它的独特的背景决定了这部著作仍然是基于“基督教的原罪和赎罪的观点,但是引入了人的自由意志这个观念”。(朱珂93)诚然,《神曲》在基督这一宗教文化背景下,与性恶论的观点相似,提倡人的赎罪过程,用后天的意志改变“恶”性。另外,《神曲》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诞生,西语论文网站,其对“人性”的突出强调具有时代进步性。
  二、“性善论”与“性恶论”理论
  两种理论分别由中国先秦时期哲学家孟子和荀子提出。性善论,倡导人性本善,而且这种“善”是与生俱来的;性恶论,主张性本恶,“善”性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修炼而养成。他们主张的观点虽不同,但是落脚点相同,都接受“善”的存在性,强调后天的维持善性和后天的培养恶性的重要性。
  1.性善论
  性善论的发展过程是漫长的,在儒家思想的洗涤下,经历了提出的初现、论证的过程和主张的演变发展。
  性善论的缘起于历史人文精神萌芽的初期,具体追溯至“殷周之际道德的重要性在政治中的影响凸显”。(申鹏宇104)由于社会的进步,统治阶级开始发展人文学说,这依赖于社会进步的必然性。其次是孔子的仁义思想将儒家的理论推以普及,使其从政治转变为强调个人修养,为孟子的学说奠定基础。然后,《中庸》的出现,“在人性与天命间建立直接联系。”(申鹏宇105)中国文化在此发展历史中逐渐走向成熟,呈现百家争鸣之景。
  孟子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了“性善论”的理论。孟子认为,人的本质特性表现为“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中恻隐之心是最根本的”。(杨英法101)
  2.性恶论
  性恶论是由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荀子提出的,却与儒家主流思想有所不同。这里的“性恶论”不是与“性善论”完全相对,而是主张人生来性恶,而这种性恶是人的生理本能欲望,可以通过教育的感化重新塑造善的一面。“性恶论含有的核心思想亦绝非容许各种恶行的存在。”(杨英法102)所以,性恶论的理论本质不能单从文字表面解读。
  性恶论与性善论虽然都缘起孔子学说,但是他们侧重的核心点不一样。性善论侧重“仁”,性恶论则沿袭了“礼”。荀子的主张上溯至经学,“他着重建立了‘礼’的概念,隆礼重法,倡导‘化性起伪’,主张‘起礼义,制法度’。”(杨英法101)
  性恶论的理论基础是“性恶”,却强调天人之分,表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同时,它也强调后天的修身养性,以塑造“善端”。性恶论,在于“它发现了人性固有的缺陷,对人性的缺陷予以弥补,对人性的恶予以约束和惩戒”。(王健,潘丽98)
  基于两种学说的理论框架,关于《西游记》和《神曲》的比较略论有了依托,通过比较可以发掘中西方人性的“通性”,并展示中西方不同文化内涵下的人性观念。
  三、《西游记》中的“性善”
  纵观整部著作,师徒四人取经之路本身就是普度众生的善举。师徒四人在降妖除魔的过程中展现出善良和勇敢,虽然过程是曲折的,但是他们的心是向佛的,是靠向万千生灵的。师徒路经“凤仙郡”,孙悟空积极帮助当地百姓求雨,在天庭上他与天尊的对话足可以见他的“善”根:
  “我愁难得倒断,天师教我劝化郡侯等众作善,以为‘人有善念,天必从之’,庶几可以回天心,解灾难也。今已善念顿生,善声盈耳。适间直符使者已将改行从善的文牒奏上玉帝去了,老孙因特造尊府,告借雷部官将相助相助。”(吴承恩663)
  由此可见,孙悟空本心善念融入平常之言行。这便是著作原想唤醒的“善”。这种“善”不仅仅存于师徒身上,妖魔身上也有体现。妖魔在著作中的呈现多是贪欲横流、凶残毒辣,但是其侧面的展现也有表现其人情味的一面。如向往爱情的杏仙,“雨润红姿娇且嫩,烟蒸翠色显还藏”,女子借景抒情,向唐僧表达爱意,并不贪恋长生不老之欲,只可惜表意选错了对象;如牛魔王一家人的亲情,红孩儿惦念着父亲,铁扇公主因红孩儿被观音收作善财童子不能相见,表达思儿之情;再如黑风山的妖怪最后被观音菩萨收了去做个“守山大神”,只听熊罴怪一声:“愿皈正果!”(吴承恩130)
  四、《神曲》中的“性恶”
  《神曲》的叙述看似是一部亡灵救赎之旅,从“地狱”到“炼狱”,再到“天堂”,自然可以看尽其中丑恶。从这部著作的章节分类就可以看出这是爱憎分明的叙事诗。以“善”和“恶”之分,指引人们是入地狱还是上天堂。而且,著作还将地狱、炼狱与天堂进行了细分。开篇讲诗人的地狱之旅,就展现出其“性恶”的观点。在地狱篇的第三章中,我和老师遇到“无罪的灵魂”,老师说:“在此地的这些人并没有犯罪,虽然他们有优点但仍旧不够,因为他们生在基督之前,没有受过洗礼……我们堕落了,受着只能活在感官欲望之中却没有恩宠希望的惩罚。”(但丁 24)这里,无罪的灵魂因为没有接受洗礼,也沦落至地狱第一圈,正与“性恶论”的本性之恶不谋而合。他们的赎罪不够,所以,他们的“恶”性还没有完全泯灭,方才落得地狱之境。   但丁在《神曲》中表达了人的意志可以改变自然这一观点,在当时是很大的进步。这一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神的影响,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没有完全脱离基督教义的桎梏。
  《神曲》中的叙述强调人的“自由意志”,与“性恶论”中后天的习得重塑是相通的。“性恶论”又强调后天的修养和道德养成,以此摆脱“恶”性,但丁“通过对意志自由的论述,确立了人作为道德主体的地位”。(李雪梅 177)弗吉尔带领但丁游历地狱和炼狱,正是后天引导的一个过程,强调理性与哲学的影响。后来,贝・丽采带领其去到天堂这一圣地,正是“恶”性去除,重塑善端的有力表现,经过自由意志发挥影响,达到最高理想境界。
  从地狱到天堂的蜕变,正是“性恶论”所主张的“化性起伪”。后天的修炼与养成可以回归到基督的救赎过程。如此往复,一再证明了这部著作中的“性恶”观点。
  五、《西游记》和《神曲》中人性观的共性
  融合两部著作看,西语毕业论文,它们在人性观上有着相似之处,也就是所谓的“共性”。
  两部著作最相似的地方便是“救赎”意识。虽然《西游记》的救赎模式的“九九八十一难”,文字稍显轻松,而《神曲》的救赎则是地狱、炼狱、天堂的过程,但丁对每一个所到之地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其中不乏沉石、烈焰等酷刑,但是两部著作都强调人的后天需要维持“善”和重塑“善”。他们都极力向读者展示积极向上的一面,展示人性的善良,尽管他们著作中“善”的形成过程异同是很大的。《西游记》中师徒四人齐心取经,中间困难重重,但最后都因为其善良、正义的本性将其化解了。
  真假猴王那一回正是《西游记》中反射了带有人性贪念的孙悟空,假猴王的塑造展示了真猴王背后的恶性,这种侧面的展示与《神曲》中炼狱之间的灵魂相通。“那猕猴毛骨悚然,料着难脱,即忙摇身一变,变作个蜜蜂儿,往上便飞。”(吴承恩 443)当假猴王被识破时,慌张逃脱,正是体现了人性的软弱,从而引导其重回本真的“善”。《神曲》中也有着人性的回归与升华。在天堂篇,所罗门答复活时,他所答之语正是人性的修炼之果。“我们的爱使我们穿着放光的衣服……我们的热情与亮度成正比……那我们的人格更加完善,上帝会增加我们的光辉。”(但丁 323)
  这样的人性回归在两部著作中都有所体现,它们有着共性,都宣扬人性的“善”,都展示了人性道德的后天习得的过程。
  六、结语
  《西游记》的“性善论”不仅赋予了师徒四人,而且体现在妖魔身上,是一部人性回归的经典;《神曲》的“性恶论”将灵魂从地狱引领到天堂,甚至经历了炼狱的酷刑,可谓曲折迂回,但最后也归于天堂的最高理想境界,是善端的重塑之旅,与人性道德的塑造不谋而合。
  中西两部著作的形成都有魔幻色彩,《西游记》着墨于师徒取经的过程,故事具有儿童文学的色彩,正义战胜邪恶,邪恶又被降服皈依佛门;《神曲》强调人性的炼成,著作弥漫着幽森与神秘,是赎罪的过程,最后在信仰的圣洁洗礼下,终能登得天堂。
  两部著作虽然有很多不同点,但最后都归于“共性”――人性的回归与重塑,以及对“善”的宣扬。
  参考文献:
  [1]但丁.神曲[M].长沙:岳麓书社,2017.
  [2]黄卉.论《西游记》的文化内涵[J].时代文学,2017(1):40-42.
  [3]李雪梅.戟指神学的人学过渡与人学超越――《神曲》与《十日谈》比较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7):176-179.
  [4]申鹏宇.孟子性善论的缘起、论证及其意义[J].东方论坛,2017(2):104-08.
  [5]王健,潘丽.荀子性恶论之探微[J].东方公司文化,2017(4):98.
  [6]王敏.《神曲》与《西游记》救赎意识之比较[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1):30-32.
  [7]吴承恩.西游记[M].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
  [8]杨英法.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比较探讨[J].北方论丛,2017(6):100-102.
  [9]张登巧.中国古代“恶”之存在论与价值论研讨[J].伦理学探讨,2017(6):83-86.
  [10]朱珂.宇宙探究――《神曲》的人性解读[J].现代语文(文学探讨),2017(1):92-93.
  基金项目: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710068019。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