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写王维诗的诗意图,李伯时的《阳关图》在诗画互仿的过程中,完满了诗画融合的两种基本形态:诗意图,题画诗。这种由诗至画,再由画至诗的循环往复的诗画反哺互动过程,将《阳关图》推至一个“上承诗,下启题”的语图转译的特殊位置--—三角诗画(李氏《阳关图》、王维送别诗、题《阳关图》诗)互文关系。一罗兰·巴特将互文性解释为引用和参考。就是说,互文性应建立在文本与文本间共通性的基础上。虽诗画异质,前者是语言艺术,付诸时间;后者是图像艺术,付诸空间,但“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说法,已然明晰:诗具有图像属性,正所谓“象生于意,故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而画也具有语言属性,图可言说,象可言意,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正如罗兰·巴特所言:“关于人类来说,似乎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叙事承载物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是固定的或活动的画面。”[1](P2)因此,王维送别诗、《阳关图》、题《阳关图》诗,两两文本之间皆可构成互文性探讨,而《阳关图》与王维送别诗之间的互文现象,则是其中一脉。对于李氏《阳关图》的创作时间,据清人王昶《金石萃编》言......(论文页数是:2页) ,西语毕业论文,西语毕业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