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画”(Picture一within一a-Picture)是西方绘画史中一种十分独特的构思措施。源自于文艺复兴在一个空间之中插入另一个空间(通常借助于门窗,镜子或者窥孔)的传统,“画中画”从一开始就具有图像、风格和语义方面复杂的涵义。到了17世纪,这种措施在伦勃朗、维米尔和委拉斯贵支的绘画中达到顶峰,画家巧妙地将“画中画”安排进人主画面,让观众相互参照,理解画作完整的象征涵义。当19世纪西方绘画变得更加主观之后,“画中画”的影响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早在16世纪,尼德兰的风俗画家埃特森(Pieter Asrsten,1507一1575)就创造了一种“颠倒”式的构图—前景是塞满食物和日常用品的市集,西班牙语论文,而背景插入小幅的圣经情景。(图l)多位学者曾经讨论过埃特森画中的市集场面与圣经情节的联系和它们的象征意义,西语毕业论文,普遍赞同他以风俗画的题材表现宗教主题,将世俗和神圣意义结合在一起,把一种新的作画对象带入西方绘画当中。〔’〕其中苏立文(Marg盯et A.Sullivan)提出,埃特森的构思是受到尼德兰的宗教写作,通俗文学和市民趣味启发而出现的,它反映出北方文艺复兴艺术的创......(论文页数是:6页) [继续阅读本文] |